但當你有機會沉下心來,把這臺車的實車、設計手稿和它背后的理念放在一起仔細端詳后,一個與直覺相反的結論便會浮現:
對于全新 P7,這樣一場純粹的設計溝通,不僅不拖沓,反而極其必要。
用「面」,代替「線」
初代小鵬 P7 是一款現象級的產品,這應該沒什么爭議。它在很大程度上,定義了那個時代智能電動轎跑應該有的樣子。對于這樣一款功勛車型,最穩(wěn)妥的換代方式,無疑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優(yōu)化和迭代。
這份決心,其實早在設計的源頭——那些被稱為 Free Sketch 的早期設計手稿上,就已經清晰可見。
在汽車設計流程里,這是最自由、隨心的一步。設計師的目標不是畫出一臺能開的車,而是通過夸張的比例、激進的線條,去捕捉一臺車最核心的氣和神。
全新 P7 的草圖,幾乎都在重復同一個主題:用極度純粹的塊面,和鋒利如刀的轉折,來構建一種充滿力量的未來感。
這個將靈感「翻譯」成現實的過程,在設計行業(yè)里被稱為「收斂」(Convergence)。一次成功的「收斂」,并非對設計的削足適履,而是像全新 P7 這樣,讓工程的智慧,反過來成全了藝術的銳氣。
這些被工程技術成全的純粹造型,小鵬在發(fā)布會上給它起了一個頗具動感的名字——生動力曲面(Dynamic Surfaces)。
設計師完全依靠這個大曲面的微妙起伏,來捕捉和反射光影。當光線掃過車身時,明暗的邊界會像流動的液態(tài)金屬一樣,順滑地勾勒出車身的力量感,頗為高級。
可以說,全新 P7 完成了一次相當漂亮的「收斂」。它沒有因為工程的限制,而磨平設計的棱角。相反,是工程的智慧,讓最初草圖上的那股銳氣,最終得以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一臺車的設計功力,往往就藏在那些最不起眼的「縫隙」里。
但全新 P7 提供了一個新玩法:與其費盡心思隱藏,不如重新定義。它干脆利落地將前臉所有功能,包括大燈、傳感器,全部整合進了一條橫向的「功能縫隙」里。
這種思路也同樣延續(xù)到了車尾。一體式的貫穿尾燈和下方的黑色功能區(qū),同樣是在用這樣的邏輯,去保證尾部主造型的完整和簡潔。
希望小鵬往后不會把 G6 這樣的東西掏出來了。
為一臺冰冷的機器,注入溫度
從工程和形態(tài)上看,全新 P7 無疑是一臺冷靜、精準,甚至帶點鋒利攻擊性的機器。0.201Cd 的風阻系數說明,它的每一根線條都經過了空氣動力學的精密計算,每一個曲面都在追求極致的純粹。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當一臺車的設計語言完全由純粹的幾何和理性的線條主導,它要如何避免淪為一座冰冷的「金屬雕塑」?用戶坐進去,觸摸到的除了科技,還能否感受到一絲溫度?
這套溝通體系,官方稱之為「智能靈動仿生座艙」。「仿生」是關鍵詞,它試圖在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建立起一種更符合生物直覺的互動。
最直觀的體現,是那塊 15.6 英寸的中控屏。
當你坐在主駕或副駕喚醒它,它會像一個被叫到名字的人一樣,微微轉向你的方向。這種基于聲源定位的物理轉向,雖然只是一個微小的動作,卻在潛意識層面,將冰冷的「語音識別」,升級成了帶有回應感的「對話」。
車外的燈光,也成了溝通的一部分。
全新 P7 在車外和方向盤上設置的「小藍燈」,在輔助駕駛啟動時會亮起并有獨特的呼吸效果。它像是一種簡潔明了的「旗語」,通過光線,建立人與輔助駕駛系統(tǒng)之間的信任感。
如果說動態(tài)交互是全新 P7 后天學會的「溝通技巧」,那么它的色彩和材質(CMF),則是它表達個性的本能。
這顯然不是一份寫給中年商務人士的色彩清單,它的目標用戶畫像清晰得不能再清晰——那些把汽車也視為潮流單品、希望彰顯自我個性的年輕人。
這種在細節(jié)上的投入,是小鵬的一種姿態(tài)——它在用看得見和看不見的細節(jié),去填充「豪華」這個略顯空泛的詞匯。
它有著一個極其理性的骨架:由嚴謹的工程學和純粹的設計哲學,共同塑造出高效、未來感的形態(tài)。它也有著一顆試圖與人溝通的、感性的心臟:用動態(tài)交互和細膩的材質,去中和科技本身的冰冷。
可以說,全新 P7 擁有一套非常系統(tǒng)化的設計語言。它不僅關乎美學,更關乎一家企業(yè)在激烈競爭下的自我定位和對未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