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車企之外,行業技術公司的自研芯片成果也在落地。
36 氪汽車從多位產業人士處了解到,Momenta 自研的輔助駕駛芯片,已在近期點亮,并開始上車測試。
據了解,這塊芯片的性能主要對標的是英偉達旗下的 Orin-X 和高通 8650 等主流輔助駕駛芯片。
" 甚至硬件接口都與高通 8650 芯片類似。" 知情人士透露,因此,Momenta 這顆自研芯片幾乎不需要對 PCB 進行太大改動,就可以快速量產上車。
2023 年,Momenta 走上了芯片自研之路,并為此吸納了大批原 OPPO 旗下芯片設計公司哲庫的高管。其中,原哲庫 COO 李宗霖是 Momenta 芯片自研業務的一號位人物。
如今 Momenta 的芯片被點亮,這意味著,它已通過最基本的性能測試,若后續其他測試順利,Momenta 自研的芯片便可量產。
屆時 Momenta 便成了如地平線一樣,具備軟硬一體能力的輔助駕駛供應商。
除了自研芯片的突破,Momenta 也在快速推進資本和海外市場的業務進度。
36 氪了解到,目前,Momenta 正在研發智己出海德國、英國、泰國、澳洲的項目,其中智己的德國項目即將進入 SOP(量產交付)階段。Momenta 與 Uber 在德國慕尼黑合作的 Robotaxi 測試車也已經上路。
自研芯片,為了防守而非進攻
和許多車企自研輔助駕駛芯片一樣,Momenta 自研的目的,更像是一種防守策略,而非進攻。
就技術積累而言,具備軟件基礎的 Momenta 下場做硬件,在芯片架構的設計上,會更注重芯片使用效率,比起從外部采買芯片供應商的產品,更有降本空間。
當然,對于所有自研芯片的技術公司而言,規模始終是降本策略的前提。而此時自研芯片勢必需要承受相當一部分資金壓力。
今年 5 月底,曹旭東曾表示:去年 8 月底,Momenta 有了城市 NOA 的第一個 10 萬臺車,今年 2 月份有了第二個 10 萬臺車,今年 5 月實現了第三個 10 萬臺車。
36 氪此前報道過,蔚來、理想和小鵬汽車三家在自研芯片上的投入,大體為 3-4 億美元,對應 30 億人民幣量級。而零跑汽車 CEO 朱江明的說法更為激進,他認為當交付量達到兩三百萬輛,芯片的研發成本才能被打平。
不過,外采芯片的成本高企,也決定車企和技術公司不得不冒險一試。據了解,英偉達 Orin-X 的批量采購成本約為 380 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約 2500 元左右。而目前一套城區輔助駕駛的方案成本,也僅為萬元級,芯片成本占據接近 30%。
而自研芯片推出后,有行業人士向 36 氪透露,Momenta 計劃將城區輔助駕駛方案壓低至 5000 元級別,乃至更低。
除了降本,提升開發效率,或許也是 Momenta 著力于研發芯片的原因之一。如果沒有自研的芯片,Momenta 的軟件,便只能被迫適配芯片廠商的通用化硬件。此時的軟硬件并不高度融合,受制于芯片既有的架構,Momenta 的軟件很可能無非發揮出最大的優勢,之后的軟件方案迭代,也可能被硬件掣肘。
而且不同車企、不同車型,所使用的輔助駕駛芯片往往不盡相同,因此 Momenta 需要針對不同的芯片分別去做適配,由此研發成本自然也會被推高。
對于主機廠而言,軟硬一體的輔助駕駛方案,似乎也是更友好的選擇。算法與硬件高度適配下,方案上車后的性能表現自不必說;遇到問題時,硬件與軟件來自同一家供應商,無疑也能降低主機廠的拉通、管理成本。
或許正因為此,Momenta 才會在量產車的規模,尚未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決定啟動芯片的自研。如今這款芯片既已被點亮,Momenta 的下一個重要任務,便是獲取更多車型的定點,加快輔助駕駛方案交付的節奏。
可以看到,Momenta 擁有城市 NOA 的第一個 10 萬臺車,經歷了兩年;從第一個 10 萬臺車到第二個 10 萬臺車,中間歷時 5 個多月;而從第二個 10 萬臺車到第三個 10 萬臺車,用時縮短到了 3 個多月。
再加上 Momenta 今年又拿下了寶馬、奔馳、豐田等頭部車企的定點,Momenta 通過規模攤薄自研芯片的高昂成本,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卡位海外市場
Momenta 的雄心并不只局限于國內市場和 L2,海外市場與 L4 同樣是它所要逐鹿的市場。
在 Momenta 出海的過程中,最大股東上汽集團再次為它提供了助力。
今年下半年,上汽旗下智己品牌攜 L6 與 LS6 進入歐洲市場,新車進入 MG 的渠道進行銷售,而智己這兩款車在海外的定點,上汽再次交給了 Momenta。
眼下,智己的德國項目即將進入 SOP 階段,智己的英國項目將在今年 9 月交付,未來智己還將銷往澳洲與泰國。
行業人士向 36 氪透露,目前輔助駕駛技術公司出海,留給車企的選項并不多。博世是一個,Momenta 是一個,地平線和華為都還相對謹慎,而博世雖然有合規優勢,但是在高階方案上的發力稍晚。
" 因此,在一些出海項目上,Momenta 甚至可以拿到過億的開發費。" 消息人士透露,而這在當下競爭激烈的輔助駕駛行業相當罕見。
在 L2 之外,L4 是 Momenta 的另一重要業務板塊。
Momenta 創立之初,向行業描繪的故事,就是拿到更多實際路測數據,再通過數據驅動的飛輪,實現 L4 和 L2 兩條腿走路。
在 L4 領域,Momenta 已斬獲眾多國內與國際大廠的定點;Momenta 此前曾與上汽享道出行合作過 Robotaxi 項目,但這一項目自 2022 年后,遲遲未再批露過最新進展。
今年 5 月,Momenta 又官宣與 Uber 達成合作,雙方計劃在中美以外的市場引入 Robotaxi 業務,并于明年開始運營。目前,雙方合作的 Robotaxi 測試車已經上路。
如果這項業務能在明年順利落地,不僅同樣能為 Momenta 的數據飛輪提供養料,也能帶動它在資本市場的估值。
在智能重卡領域的布局,是 Momenta 近期又一重要動作。Momenta 通過領投零一汽車的 5 億美元融資,實現對無人駕駛卡車的布局,這是它為上市所做的又一準備工作。
芯片點亮、海外項目即將落地,Momenta 正在快速豐富商業版圖。行業中也屢次傳出關于 Momenta 登陸公開市場的消息,這顯然會是決定輔助駕駛技術市場格局的分水嶺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