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港股研究社
日前,美股從事廣告業的企業紛紛交出增長力極強的業績報,AI 賦能廣告業務的商業價值兌現邏輯成為其中共談的關鍵詞。時隔 6 個月后,AI+應用的市場行情再次激起千層浪,包括美港股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對此都給予正面反饋。
其中,匯量科技趨勢性最強,截至 8 月 14 日發稿前,當日股價大漲 11%,一舉刷新歷史新高。機構解釋稱,AI+ 廣告融合加速兌現,頭部平臺有望保持領先。
從現實的商業邏輯兌現層面來論,匯量科技何以被視作中概股中對標 AppLovin 的 " 潛力股?
AI 重構廣告增長周期,美國數字廣告賽道上演贏家通吃
當 "AI 重構廣告 " 從概念走向現實,頭部企業的財報成了最直接的驗證工具。2025 年二季度,美股數字廣告賽道公司用真金白銀的數據證明了 "AI+ 廣告 " 的商業可行性,但真正獲得市場認可的卻只有 AppLovin 和 META,相比來說,SNAP、Pinterest、Roku、The Trade Desk 等公司均表現慘淡。
作為曾以游戲代理起家,現今轉型專注于 APP 營銷軟件的數字廣告營銷公司,AppLovin 的二季度財報最為典型:營收同比增 17% 至 12.59 億美元;凈利潤激增 164% 至 8.2 億美元,調整后 EBITDA 同比 +99%,三大核心財務指標均大幅超預期。
更重要的是,基于這些不俗的成績,AppLovin 似乎開始上頭了,采取一系列 " 斷舍離 " 戰略舉措——剝離剩余游戲業務,all in"AI+ 廣告 " 閉環建設;并且對未來信心十足,三季度營收指引中值 13.3 億美元,繼續高于市場預期。
于一個處在新技術商業化大規模驗證并落地前期的產業,能驗證投資邏輯的玩家數量一般會經歷 " 絕對稀缺→相對稀缺→普遍存在 " 的演進。
而在同一時間,社交巨頭 Meta Platforms 也交出了 "AI 加分 " 的答卷。
作為全球最大社交平臺,Meta 的 AI+ 廣告能力早被驗證,Q2 仍超預期:AI 推薦模型提升 Instagram 轉化率 5%,Reels 廣告收入同比增 21%(占總收入 98%),推動總營收、凈利潤在大基數下分別高增 22%、36%。
與 AppLovin 的 " 閉環 "、Meta 的 " 社交壁壘 " 不同,規模更小的 TTD 在選擇 " 開放生態 +AI 效率 " 后明顯掉隊。伴隨 AI 廣告滲透率加速,全球廣告市場進入 " 智能化 " 重構期已成產業共識。
AppLovin 財報發布后獲 Oppenheimer、美銀等多家機構上調評級,二級市場更是用腳投票,績后首日股價一度漲近 16%,最終收漲超 11%;相比之下,Meta 績后股價表現卻出現持續小幅調整。
放置行業整體維度去看,這背后是行業梯隊差異的體現:Meta 與谷歌兩大巨頭仍占據數字廣告賽道絕大多數份額,護城河深厚,業績穩健增長;但 AI 對其更多是內生驅動力的挖掘,份額增長空間和短期業績彈性有限。
讓投資者為之一振的是,AppLovin 這類玩家在 AI 技術的沖擊中找到了破局點,并被視為 AI 廣告格局重塑中具備較高確定性的高成長彈性的標的——既可能實現業績躍升,也可能推動市場地位拔高。
因此,于投資者而言,AppLovin 在成長彈性、格局重塑收益性等綜合維度上更具投資 " 性價比 "。
中概股對標,匯量科技領漲 1.6 倍為敬
企業對標、行業對標,總是二級資本市場頻繁出現并使用的一種討巧的投機思路。尤其是中國擁有龐大商業資源、高度成熟的電商體系及各行業對科技的高接納度,市場預測頭部企業或通過 " 場景數據 +AI 能力 " 在 "AI+ 廣告 " 賽道彎道超車。
其中,中概股匯量科技是熱門對標選項之一。自 2024 年 9 月觸底以來,其港股股價 11 個月內累計漲幅超 8.7 倍,中間有過波動,但估值韌性極好;4 月至今實現 1.6 倍階段性漲幅。
無疑,投資者在二級市場真金白銀的押注最為實際。
事實上,在談及海內外 AI+廣告落地時,市場常常將匯量科技、AppLovin 放置一起對比談論。
兩者的來時路確實存在一定相似之處,都曾耕耘于游戲垂直場景之中,且都可能是 AI+ 廣告賽道的先行者和成長潛力股;但未來要走的路多少還是存在分歧,后者憑借新技術賦能優勢已選擇全力 " 聚焦 AI 廣告 ";而前者仍在堅持游戲與非游戲雙輪驅動戰略。
至于這兩條路徑誰好誰壞,這并非非此即彼的問題,也不是能憑三言兩語就斷定結局的問題,關鍵是要適合自身。
至少目前選擇 " 兩條腿走路 " 的匯量科技已構建了 " 廣告技術 + 營銷技術 " 的協同壁壘:旗下 GameAnalytics 平臺積累超 11.9 萬款游戲行為數據(覆蓋 9.75 萬 + 活躍游戲、1.94 億月活用戶),反哺廣告模型提升轉化率;同時,針對電商客戶的 " 用戶分群 + 動態創意生成 " 技術,大幅提高素材制作效率。
這種 " 數據 - 算法 - 場景 " 閉環能力,使其從 " 流量中介 " 轉向 " 技術賦能者 "。
從估值定價角度來說,短期視角下,市場會重點關注匯量科技 Q2 業績是否符合預期;中長期則取決于其能否完成從 " 流量中介 " 到 " 算法服務商 " 的轉型,這將是其能否躋身全球 AI 廣告第一梯隊的關鍵。
但問題是,在 "AI+ 廣告 " 的賽道上,匯量科技何以成為中概股中優選的對標標的之一?
形式上的直接原因或許是,在中國市場,匯量科技與 AppLovin 所處的行業梯隊位置類似。
而經營面的答案,或許在于它既具備與國際巨頭競爭的技術壁壘,又抓住了中國出海企業與新興市場的雙重紅利。
匯量科技的核心平臺 Mintegral,已在程序化廣告領域建立全球競爭力,并連續三年位列安卓端全球全品類體量榜第三(僅次于 Google、Meta),實力榜同步躍升至第三;iOS 端全品類實力榜第六,游戲類體量榜高居第二。
這背后是 "AI+ 機器學習 " 智能出價體系的支撐——自 2023 年推出 Target ROAS 等智能競價產品后,此類產品貢獻超八成流水,成為 Mintegral 增長的核心引擎。25Q1 其 Mintegral 收入大增 48.4% 至 4.208 億美元。
同時,其收入結構天然適配全球廣告 " 區域分化 " 趨勢。近半數收入來自亞太地區,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是關鍵增長引擎。據 Statista 預測,2025 年東南亞電商廣告規模將達游戲廣告的 4 倍,而匯量科技在該區域市占率領先,與 Shopee、Lazada 等頭部電商深度合作,直接受益于當地互聯網滲透率提升與消費升級。
據悉,2025 年 Q1,中國跨境賣家在其平臺預算同比增長 6 倍,這背后是 " 跨境電商 +AI" 產業升級——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通過 AI 優化選品與營銷,而匯量科技正是其 " 出海獲客 " 的關鍵技術伙伴,這種綁定將帶來長期增長動能。
財報顯示,一季度其東南亞電商廣告收入同比增長 82%,顯著高于整體增速。相比之下,AppLovin 等海外勢力雖在歐美市場占據優勢,但服務中國出海企業能力較弱,分享這一輪產業轉移的紅利有限。
AI 廣告的 " 黃金時代 ",機會窗口剛打開
站在產業未來視角,頭部企業的業績爆發,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廣告市場 " 從增量到存量、從粗放 to 精細 " 轉型的必然結果," 智能化 " 只是催化結果的工具。
其一,流量見頂倒逼廣告主 " 降本增效 ",AI 成 " 必選項 "。全球互聯網流量增長已近停滯,傳統 " 買量 " 模式的效果邊際遞減。此時,廣告主的需求從 " 覆蓋更多用戶 " 轉向 " 觸達更精準用戶 "。
WPP 旗下媒介集團 WPP Media 的《今年,明年》報告指出,2025 年全球廣告市場增速為 6.0%
,其中數字廣告占比 73.2%(含傳統媒體數字衍生渠道達 81.6%);而用戶生成內容(UGC)廣告收入已超半數來自 TikTok、YouTube 等平臺,內容創作者廣告收入預計 2030 年翻倍至 3766 億美元。
這意味著,廣告主需要更智能的工具,從海量 UGC 內容中精準匹配目標用戶,而 AI 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
其二,隨著各國、各地區隱私政策的收緊,谷歌、Meta 等傳統流量巨頭的數據壟斷被削弱,廣告主開始尋求 " 去中心化 " 的投放渠道,廣告技術公司迎來 " 去中心化 " 機遇。
TTD 的開放生態、匯量科技的 " 多云調度 " 策略,正是瞄準這一趨勢——通過整合多平臺數據為廣告主提供更靈活、合規的投放方案。
其三,媒體碎片化與用戶注意力分散,倒逼廣告技術 " 智能化升級 "。
媒體的 " 聚合平臺化 "(如超級 APP)與內容的 " 零散碎片化 ",讓廣告投放難度劇增:如何在規模化廣度(覆蓋用戶)與互動化深度(用戶參與)間平衡?答案是 "AI 驅動的智能投流 "。
簡言之,全球廣告市場正在經歷 " 從流量到算法、從中心化到去中心化、從粗放到精細 " 的三重變革,而 AI+ 廣告正是這場變革的核心驅動力。
在這場變革中," 匯量科技們 " 的故事才剛剛開始,說不好誰能是行業變革的最大受益者,甚至成為規則的重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