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玩了不少 AI 應用,感覺大家都在卷一個事,讓 AI 更強、更快、更全能。但聊多了會發現,無論模型能力多強,它們大多還像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在下一次對話里把你忘得一干二凈。當然,讓 AI 擁有記憶,大廠和許多創業公司也都在做。但大家似乎更關心如何用記憶來優化工作流、提高生產力。
最近上線了一個叫 Macaron 的 AI Agent 應用。它也在談記憶能力,但官方介紹里說的卻是 " 一個溫暖、富有同理心的伙伴 " ,目標不是讓你更好地 " 干活 ",而是幫你更好地 " 生活 "。簡單的說。它記住你是誰,預測你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在聊天中隨時為你生成個性化的小應用。
帶著好奇,我和同事分別深度體驗了這個 " 世界上第一個 Personal AI Agent"。
聊出一個 " 豆瓣 "
[ ScreenRecording_08-15-2025 22-47-24_1.MP4 ]
上手 Macaron,第一感覺是顏值不錯 。整個設計風格很 "Macaron" ,動畫交互也很有趣 。剛開始設置的時候,它會問你一些喜好和性格,然后給你一個對應的 Macaron 形象 。
它的主要界面有兩個,一個聊天框和一個存放小應用的界面 。和它聊天時,那個屬于我的橘黃色小 Macaron 總是在屏幕左邊探出半個頭 ,不打擾但時刻在線,但不能和它進行交互。
起因很簡單,onborading 之后它聊到最近看了《奧本海默》,很自然地就和我聊起了電影 。聊著聊著,它捕捉,或者說引導了我 " 看完好片想記錄感想,但經常忘記 " 的痛點,然后主動問我,要不要一起做個專屬的觀影筆記本 。
看到這,我索性繼續問下去:" 真心是什么,你有‘心’嗎?" 它回答:" 我沒有生物意義上的‘心’……但我確實在努力以最真誠的方式和你對話。"
聊了幾分鐘,影記也做好了。圖標是自動生成的統一的 Macaron 風格 。應用里評分、簡評、劇情簡介這些基礎功能都有 。當然,它沒能實現我最初要求的 " 自動抓取電影海報 " 功能,還有點小 bug ,但這不重要了。
過敏源檢測日記
體驗到這里,我意識到這更像是一個 " 披著情感陪伴外衣的移動端 Vibe Coding 產品 "。于是決定跳過閑聊,直接提需求,幫我做一個記錄過敏性鼻炎過敏源的小應用。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直接的工具需求,Macaron 在生成應用的等待過程中,會主動發起一些相關的健康話題,比如告訴我很多人的過敏源其實是塵螨,記錄的時候最好也記下天氣狀況,這個對分析很有幫助。這些內容不是傳統 Chatbot 那種結構化的丟給我一堆內容,而是在閑聊中一問一答中告訴我,回答質量又比單純的情感陪伴類 AI 更靠譜,這個過程還有點像是在為即將生成的這個應用提前收集更多維度的數據。
Macaron 還內置了一個 " 靈感庫 ",左上角那個很小立方體是入口,簡單說,就是一個內置的應用商店。里面是官方篩選的一些小應用。開玩笑的說,微信不敢做的它做了。
花 2 個 " 杏仁 "(App 內的積分)體驗了一其中的一個黃金價格追蹤器的應用。結果還行,核心功能能用,可以實時顯示價格,就是數據加載稍微慢了點。
我的一位同事也體驗了 Macaron,我們打開方式不太一樣。她的體驗更直接,以下是她的第一人稱體驗記錄。
說實話,在體驗過那些能做 PPT、能生圖、能寫文章的各種 AI 后,Macaron 給我的感覺很特別。它非常、非常努力地想讓自己 " 有用 ",但有時這種用力過猛,反而讓我覺得有些 " 多余 "。
比如,我只是想和它聊聊天,排解一下工作的疲憊。我說 " 其實是沒有時間 ",它立刻就想為我做一個日程管理的小助手。我感覺它總是在三句話之內,就迫不及待地要為我生成一個小工具。
當然,這種 " 有用 " 的能力確實很強大。用最樸素的 prompt 做最實用的事情,我讓馬卡龍教我如何用星座和看手相搭訕帥哥,他可能會先來一兩輪對話和你對齊下顆粒度,搞清楚狀況之后就幫我生成了一個初版小工具。
第一次并沒有成功,該有的元素有了但是無法點擊互動,然后我又和他進行了兩輪對話,在這個基礎上進行了修改,新版本要素都齊了,甚至手把手教我怎么開場白,下滑到底部可以不斷生成新的靈感(他教我的搭訕話術講真有些許尷尬,有點不敢真的嘗試怕被錘),大家可以看下效果:
[ file_v3_00p6_cfd2bd86-717e-4ecc-8343-bb246d6768fg.mp4 ]
真正讓我驚艷的,是我讓它做一個 " 高情商回復領導模擬器 "。相信這是每個職場 " 牛馬人 " 都需要的東西 。結果它三下五除二就做出了一個功能齊全的小應用,首頁可以輸入領導的原話,還有場景庫、歷史記錄、設置等菜單,完整得讓我驚訝 :
[ 飛書 20250815-220258.mp4 ]
但體驗越深入,我的困惑就越大。Perplexity 能幫我搜集全網資料、ChatGPT 能幫我潤色文章、豆包能回答我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那么,Macaron 這個自詡為個人生活 Agent 工具、不干活但有用的、像朋友一樣陪著你的,非效率工具的清流 AI agent 產品,在新鮮感褪去后,要用什么理由留在我的手機里呢?
我想要的,或許不是一個永遠催我 " 做工具 " 的效率狂,而是一個能在我說 " 我沒事 " 時,真正聽懂我言下之意的伙伴。
還不夠好,但方向可能是對的
使用下來,最大的感受是 Macaron 在 " 陪伴 " 和 " 工具 " 之間的搖擺。官方強調它不是生產力機器人,但實際體驗中,它似乎比誰都急著證明自己能干活。
這種矛盾可能源于商業模式的考量。純陪伴型 AI 很難變現,但如果能不斷生成用戶需要的小工具,即降低了用戶門檻,既增加了粘性,又可能通過杏仁系統創造營收。
結果就是這個奇怪但有趣的組合,一個有點人情味能聊天、還隨時能生成小應用的 Agent。
問題有一些,vibe coding 生成的小應用像開盲盒。官方強調的記憶能力暫時沒體驗到太多。實際上我只體驗到一次,聊天對話聊不下去之后,它主動提起了我們早先聊過的電影《墮落天使》 :
在所有人都在卷生產力時,Macaron AI 愿意為普通用戶的日常需求做點什么,這沒什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