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氨基觀察
石藥集團掀起的預告式 BD 風潮,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企業跟風入局,但效力或已似乎正在消退。
至少,華海藥業的預告式 BD,沒有在二級市場掀起一絲波瀾。
8 月 19 日,華海藥業子公司華奧泰在官微發布《【首發 CSCO】周彩存教授口頭匯報華海藥業 HB0025 注射液肺癌研究成果》文章。
文中不僅詳解了抗 PD-L1/VEGF 融合蛋白 HB0025 的最新臨床進展與成果,更著重釋放了公司戰略信號:一方面強調自身擁有豐富的腫瘤管線資產,另一方面則預告多個產品的海外授權談判正同步推進。
資本市場的每一個 " 風口 " 都有其特定的窗口期,預告式 BD 這股熱潮的退去,終究只是時間問題。在創新藥板塊行情愈發震蕩的當下,市場對這類預熱式信息變得審慎與理性也在情理之中。
越是這個時候,企業越需要回歸本質思考:BD 究竟是追逐的目標,還是發展的自然結果?
/ 01 / 華奧泰的算盤
越來越多企藥企渴望追隨石藥集團的腳步,這背后的邏輯并不難理解。
2025 年以來創新藥領域的資產重估浪潮,很大程度上是由重磅 BD 交易一手推動并持續升溫,市場對具備 BD 潛力的資產也愈發青睞。
但 BD 本身并非常態化項目,其推進過程更是充滿不確定性。在追趕這輪資本熱潮的迫切心態下," 預告 " 便成了一個看似不錯的選擇。
石藥集團無疑是這一模式的標桿。
5 月 30 日,其發布的 BD " 預喜 " 公告吸引了全市場目光。公告披露,包括 EGFR ADC 在內的多款產品正處于 BD 磋商階段,涉及 3 項潛在交易,每筆交易的潛在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商業化分成合計約 50 億美元,其中一項交易已進入后期階段,預計 6 月完成。
如此重磅的 BD 消息,原本是為了對沖不及預期的業績。但在牛市里,意想不到的成為股價發動機,直接推動石藥集團股價應聲大漲,公告發布當日市值再度逼近千億大關,此后更持續創下階段新高,遠超千億。
有了石藥集團的成功先例,BD 預告模式逐漸走向 " 常態化 ",華海藥業子公司華奧泰也成了又一個跟進者。
在表示多個項目在 BD 推進的同時,華奧泰還不忘強調:
目前正在積極尋找國內外合作伙伴,共同推進,合作開發,期待為全球市場提供高質量、高水平的生物藥。
/ 02 /" 爭議 " 的預告
當然,這種預告模式本身也引發了市場爭議,即便是針對石藥集團的 BD" 預喜 " 公告,市場上也存在著也不同聲音的博弈。
樂觀者認為,這是石藥集團再次秀出創新肌肉,公司不斷增長的研發,并沒有帶來創新藥的估值溢價。隨著新的重磅 BD 達成,其業績會有新的保障;
謹慎者則提出質疑:潛在的大額 BD 交易固然能刺激股價飆升,可這類交易屬于重大商業機密,更是影響股價的敏感信息,在正式落地前便提前公告,是否有違行業常規?至少在全球醫藥產業的實踐中,如此高調預告重磅 BD 的案例并不多見。
從本質來看,BD 交易的復雜性與多變性,注定了這類預告存在極高的不確定性,石藥集團自身的后續進展便是典型例證。
在發布預告后,石藥集團確實對外公布了多項 BD 合作,但與市場預期中的 " 重磅交易 " 相去甚遠。
6 月 13 日,其與阿斯利康達成的戰略合作被視作首筆落地交易,總金額雖超 50 億美元,但首付款僅 1.1 億美元,且合作模式更接近 CRO 服務,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資產授權類 BD。
7 月 30 日,石藥集團再次公告 BD 落地,將旗下口服小分子 GLP-1 受體激動劑 SYH2086 的權益授予 Madrigal,交易包含 1.2 億美元預付款及最高 19.55 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顯然也不屬于此前預告的 50 億美元級交易范疇。
重磅 BD 遲遲未落地,對于市場來說,可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壞消息。好消息是,后續還有重磅 BD 交易;壞消息則是,重磅 BD 交易還沒有落地。
誠然,在市場情緒高漲的階段,這些落差或許能被暫時忽略,但風口終有退潮之時,最終仍需以實際兌現度來檢驗。一旦持續不及預期,前期的預告很可能反噬企業信譽與市場信心。
/ 03 / 因還是果
對于藥企來說,最關鍵的是厘清戰略出發點:BD 究竟是驅動發展的 " 因 ",還是創新價值兌現的 " 果 "?
本質上,BD 應是創新藥企在研發實力積累到一定階段、產品價值得到驗證后,為實現商業化最大化而自然發生的動作——就像果實成熟后自然落地,是成長的結果,而非刻意追求的目標。
但從當前行業實踐看,部分企業的動作已顯露出本末倒置的傾向:不是先打磨產品、夯實價值,而是將 BD 本身當作目的,試圖通過 " 預告 " 造勢,快速撬動資本關注。這顯然偏離了 BD 的產業邏輯。
模式本身并無優劣,但一旦被異化,就容易重蹈覆轍。就像過去的 " 引進模式 ",原本是藥企快速補充管線、彌補研發短板的戰略選擇,卻在資本熱捧下逐漸變形:
從精準引進變成盲目跟風,從補充創新變成追逐熱點,最終陷入惡性循環。大量資源被消耗在低質量重復引進中,讓市場對這一模式產生了深深的誤解,甚至形成對 " 引進 = 二道販子 = 無創新實力 " 的刻板印象,這便是異化帶來的代價。
說白了,竭澤而漁式的短視行為,最終傷害的是整個產業的根基。如今,中國創新藥已邁入全新階段:從跟隨創新到源頭創新的突破正在加速,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持續提升,這一成果來之不易。
越是在這樣的關鍵時期,產業的健康生態就越需要全行業共同呵護,需要每個參與者回歸理性的同時,保持銳意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