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在等待更佳時機
出處:北京商報 作者:岳品瑜 網編:王巍 2025-08-20
8 月 20 日,央行披露最新一期的 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如預期般,未有變化。
自 5 月下降以來,LPR 已連續三個月維持不變。這表明央行正在復雜經濟環境中對政策時機進行精準把控,降息選項,也正在等待更契合經濟修復節奏的發力窗口。
當前利率環境已為實體經濟提供了充分支撐。7 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約 3.2%,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約 3.1%,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約 45 個和 30 個基點。企業與居民獲取資金的成本處于歷史低位。從這一視角看,信貸資源供給總體是充裕的。
從市場反饋看,前期低利率政策的效果正在逐步釋放。M1 增速回升顯示企業經營活力增強,滬指站上 3700 點、A 股總市值突破 100 萬億元,更是宏觀經濟韌性與市場信心共振的直接體現。此時保持利率穩定,既是對經濟復蘇勢頭的鞏固,也是對過度寬松可能引發的資金空轉、資產泡沫等風險的主動防范。
結構性工具的優先發力,進一步解釋了當前暫不降息的政策邏輯。央行在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強調,落實落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四篇專欄聚焦結構性支持的表述,清晰傳遞出下半年政策重心。
在經濟復蘇不均衡的背景下,通過定向工具精準滴灌科技創新、小微企業、消費等領域,比總量降息的 " 大水漫灌 " 更能提升政策效能。這種選擇既避免了資金流向低效領域,又為特定薄弱環節注入了針對性動能,是高質量發展階段貨幣政策精準性的體現。
但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仍為未來降息預留了政策空間。
當前國內有效需求不足與供給端過度競爭的壓力并存,外部環境的復雜性也未根本改變,這些都需要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行對沖。
從作用路徑看,降息在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內生需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融資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將直接刺激投資意愿,居民借貸成本降低有助于釋放消費潛力,而對樓市、股市、債市等資產價格的穩定作用,更能通過財富效應形成經濟增長的正向循環。
把握降息時機的核心,在于與物價回升節奏形成協同。央行將 " 促進物價合理回升 " 作為貨幣政策重要考量,實質是劃出了降息的 " 安全邊際 "。若在物價尚未形成穩定回升趨勢時貿然大幅降息,可能導致資金脫離實體空轉;而當物價修復動能穩固后,適度降息則可鞏固需求回暖態勢,形成 " 物價溫和上漲—企業盈利改善—投資消費擴張 " 的良性循環。
保持 LPR 的穩定是政策定力的體現。隨著經濟修復進程的推進、結構性矛盾的逐步緩解以及物價水平的合理回升,降息這一工具將在更合適的時機發揮其總量調節作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精準有力的貨幣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