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頭,已經被國產新能源車占領。
根據香港運輸署數據顯示,香港地區上半年新車登記前 6 位,國產汽車占了一半,分別是比亞迪、極氪和小鵬汽車,而在 2024 年上半年,前 6 名只有比亞迪一家,僅一年時間,國產汽車就占領了香港地區的半壁江山。
其中,比亞迪總銷量排名第一,超越特斯拉、寶馬、豐田,共 4902 輛,市場占比為 26.7%,極氪排名第四,共 848 輛,市場占比 4.6%,已經高于豐田;小鵬汽車排名第 6,共 770 輛,市場占比 4.2%,離超越豐田也僅僅只有 11 輛的差距。
問題在于,香港汽車市場并不大,2024 年全港新登記車輛僅 46409 輛,內地車企扎堆香港,爭的究竟是市場,還是一張 " 全球價值認證書 "?
2013 年,比亞迪 e6 純電動車駛入香港街頭,標志著國產新能源汽車品牌正式進入香港市場。此后十余年間,國產電動車從最初的營運領域,逐步駛入尋常百姓家,成功打入私家車市場,完成了從 " 試點運行 " 到 " 廣泛認可 " 的轉變。
如今,香港市場正迎來國產電動車的爆發期。2022 年時,在港銷售的新能源車型僅 40 款,而到 2025 年,這一數字已快速攀升至 78 款,市場選擇更加豐富,品牌布局也在加速推進。
根據汽車之家的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5 月,已有約 13 家車企通過自建門店或合作代理商形式落地香港。其中,比亞迪以 11 家門店穩居第一梯隊,MG、小鵬、埃安、騰勢、大通、東風等品牌組成第二梯隊,門店數量在 3 至 6 家之間。
在具體車型銷量上,根據易車榜數據顯示,比亞迪海獅 07EV 成為香港地區最受歡迎車型,僅 6 月單月就賣出了 794 輛,與特斯拉 Model 3 相比,海獅 07 EV 已有斷檔領先的優勢。小鵬 X9 與 G6 則排名第 5、6 名,共售出 301 輛,其中小鵬 X9 更是獲得香港地區 6 月最暢銷的 MPV 車型。從 2024 年官宣登陸香港市場到擠進銷量榜前十,小鵬汽車只用了一年時間。
進入香港市場的車企還在陸續增加。今年 8 月,零跑汽車攜 C10 和 T03 兩款車型登陸香港、啟動預售。零跑方面還特別指出,瞄準香港家庭普遍依賴 MPV、卻受高燃油成本困擾的現狀,此次布局將為其后續 D 系列車型的市場拓展奠定基礎。
廣汽集團則推出了 " 香港 ACTION" 計劃,宣布從產品、渠道、服務、能源生態到出行體系全面進軍香港。而奇瑞更是邁出更大一步,計劃在香港建立制造中心,并攜手本地資源,共同探索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等前沿科技領域的合作。
如果能在港澳地區立足,意味著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走向國際市場相對更為容易。另一方面,國際化的市場競爭氛圍也讓自主品牌得到錘煉和提升,為自主車企的國際化鋪平道路。
總之,環顧如今的香港街頭,疾馳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
事實上,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在香港市場取得的突破,是高端化的成功。在香港,自主品牌的售價并不便宜。
2024 年,虎嗅一篇《在香港,年輕人買不起比亞迪》的文章中提到,20 多歲的香港年輕人如果買車,二手車是首選,如果買比亞迪,大多數還是需要家里人的支持。
比亞迪香港官網顯示,海獅 07EV 在香港的售價為 26.8 萬港幣,折合人民幣約 24.6 萬,但眾所周知,在香港買車需要交各種稅,稅后價為 37.98 萬港元,也就是人民幣 35 萬元左右,甚至沒有智駕功能。相比之下,在內地市場,海獅 07EV 的售價僅需 18.98 萬元,Dmi 版本甚至只需 16.98 萬元起,全系標配天生之眼。
為什么這樣的售價,比亞迪海獅 07EV 還能成為香港的銷冠?
其實你看看香港 25 萬區間都是些什么車就明白了:大眾探歌、日產 JUKE、本田 e:N1、起亞嘉華,不是針對誰,在座各位,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在香港市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顯然已擺脫了 " 低端低價 " 的印象,而是以 " 同價同質更優體驗 " 的姿態,沖擊著不少香港消費者的認知。
一位香港網友在小紅書上分享了自己的購車經歷:" 一開始家人反對買國產車,總覺得進口品牌更靠譜。試駕了極氪 009 后,完全改變了看法,綜合能力超預期 "
同時,在使用成本方面,電動汽車在香港充電,平均百公里充電費用僅為 13~19 港元,而燃油車平均百公里油費約需 208 港元。加之電動車所具備的低頻次維護、低運行成本等優勢,顯然更為適合當地出行環境。
另外,在自主品牌智能科技的轟炸下,目前,國產電動車在香港已經完成從 " 市場占領 " 向 " 心智占領 " 的轉變。
香港中通社在今年車博會上對香港市民進行了采訪,其中一位市民表示:" 其實我們中國現在的科技革命,就好像當年英國的工業革命,咱們中國的電動車已經顛覆了全球科技,電力供應其實是一個新的工業革命,只不過西方世界不接受,覺得你不應該比我厲害。"
甚至連香港 TVB 明星都愛上了國產電動車,比如 TVB 陳豪就專門跑來大陸提了一輛騰勢 N9,影帝姜大衛也提了一輛比亞迪海豹,在此之前姜大衛的座駕是奔馳 E200;張衛健則是買了一臺小鵬 X9。
總而言之,當香港的年輕人、家庭用戶和明星們開始摒棄對歐洲豪華品牌或日系品牌的傳統崇拜,不再是 " 因為便宜 " 所以試試,而是 " 因為更好 " 所以選擇國產汽車,這種 " 心智占領 " 是品牌全球化中最難逾越的壁壘。
而這種壁壘一旦形成,就會產生強大的品牌忠誠度和口碑效應,為后續更多車型和更高端產品的導入鋪平道路。
香港汽車市場年銷量不足 5 萬輛,市場不大,為什么能吸引這么多新能源車企?多家內地電動車企借港出海,布局香港的意義早已超越 " 賣車 " 本身。
香港可以看作是國產新能源車企的 " 全球試煉場 ",在香港扎根,再由此輻射全球??梢岳斫饩W絡游戲中的 " 測試服 "。
特別是在國產汽車品牌加速出海的時代浪潮下,香港作為全球化 " 橋頭堡 " 的戰略地位愈發關鍵。它是自主新能源車企進軍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右舵市場的天然試驗場。
不少車企看重香港這個優勢,除了賣車外,也開始在香港設立研發中心。比如理想汽車就將海外總部和芯片研發中心設置在香港,寧德時代將全球第六個研發中心設立在香港,同時其中近百個研發項目,計劃招聘 200 人從事科研工作,同時將聯合本地高校,促進產學研合作。
簡單來說,幾乎所有車企都知道香港市場小、稅費高、運營成本昂貴,如果單純追求銷量,這里絕非首選。內地車企紛紛布局香港,其戰略目的非常明確:要在全球公認的高標準、高價值市場,樹立一個 " 樣板房 "。
在香港,與寶馬、奔馳、特斯拉正面競爭并且獲勝,可以向全球右舵車市場發出了一個強烈信號,國產電動車不僅在價格上有競爭力,在價值、品質和品牌上同樣可以達到頂級水準。
這份成績單的說服力,遠超在任何一個新興市場賣出十萬輛。
不過,國產新能源進入香港并不是一帆風順。
新能源在香港面臨的第一大關,是充電樁數量。根據香港工聯會公布的調查顯示,約 80% 受訪電動車使用者認為公眾充電設施數量不足,截至 2025 年 6 月底,香港主要公共電動車充電樁約有 14553 個供公眾使用。相比之下,深圳特區報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深圳全市充電樁超 48.7 萬個。
其次是智能駕駛的落地問題,在香港使用智駕功能,需要獲得香港監管部門的許可。以特斯拉為例,在 2015 年,香港運輸署曾表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并不符合當地監管規定,因此在正式部署前,需要獲得監管部門的批準,要求特斯拉在香港停止發布這套系統,并恢復之前的軟件版本。
時至今日,特斯拉 FSD 依舊無法在香港使用,在特斯拉香港官網上的 FSD 頁面上,還寫著 " 何時啟用和使用這些功能,取決于這些功能的可靠程度能否遠勝人類數十億英里的駕駛經驗,以及監管部門的批準,在某些司法管轄區則可能需要更長時間。"
本著 "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 的原則,有問題,咱就解決問題。
為解決香港電動汽車的充電難題,車企不再僅僅賣車,更主動參與到充電生態建設中。
其中,小鵬汽車宣布在香港建設超充站;極氪能源與香港最大的公共充電網絡平臺易充站達成戰略合作,成功接入覆蓋香港 170 余個充電核心場站、逾 2300 個充電樁,為電動汽車提供日均超 1500 次的高效補能支持。
而智能駕駛難題上,在 2025 香港車博會,何小鵬表示,小鵬汽車期望成為首批把高階智能輔助駕駛帶到香港的公司。他稱:" 小鵬希望明年進入香港的車型都可以實現高階智能輔助駕駛。其次,如果相關政策能夠制定,小鵬希望成為第一批上路的公司。至于后面的軟件開發和測試,兩個月時間小鵬就能搞定。"
事實上,香港的窄路窄車位,是天然適配高階智能輔助駕駛的最佳場景。如果國產智駕能順利在香港落地,那對其他車企就是真正的降維打擊,這種場面,相信已經不需要太久了。
盡管國產新能源已經霸榜香港車市,但電車通認為,國產電動車在香港的成功,其意義遠不止于 " 賣出了多少輛車 "。香港像一座橋,連接的不僅是左舵與右舵市場,更是國產汽車工業的過去與未來,在這里,國產車企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 " 價值出海 ",用產品說話,用體驗服人。
國產品牌如何通過高端化、生態化和本地化策略占領市場,在全球價值鏈中向上突圍,香港就是一個完美樣板。
香港雖小,但彈丸之地,亦可濃縮萬象。
封面圖源:小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