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深海采礦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更深遠——即便 40 多年過去,受擾動的海底生態仍未恢復如初,采礦設備拖行所留下的深深犁溝,至今清晰可見。
深海富含鈷、錳等多金屬結核,這些金屬是電動汽車電池等設備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1979 年,美國海洋礦產公司曾在太平洋克拉里昂 - 克利珀頓斷裂帶進行深海結核開采測試。這是最早一批模擬現實條件在海底進行結核采礦的試驗之一,所采用的方法與現今采礦企業制定的技術方案十分接近。
" 這是克拉里昂 - 克利珀頓斷裂帶已知最早的人為擾動事件之一。" 英國國家海洋中心的丹尼爾 · 瓊斯在一場記者會上表示。2023 年,瓊斯和同事重訪該區域,發現幾十年前設備拖行留下的深溝依然存在。
他們對該海域的生物多樣性進行了評估,初步結果顯示,盡管部分海洋生物已重新出現,不僅有單細胞生物,還有海參等較大的棘皮動物,但整體來看,這片海域仍處于生態恢復的早期階段。研究表明,與周邊未受擾動的海底區域相比,受擾動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明顯偏低。瓊斯指出,雖然受擾動海域有生物恢復的初步跡象,但尚未看到生態群落恢復到原本的狀態。
這一發現印證了此前的研究結論:深海采礦對生態系統的沖擊具有長期性。2020 年,研究人員發現,1989 年曾用于采礦測試的東太平洋某區域,其微生物多樣性僅為鄰近未擾動海域的一半。分析認為,該區域微生物活動完全恢復可能至少需要 50 年。
不過,也有部分深海區域的采礦影響似乎已逐漸消退。瓊斯介紹,根據模型推算,在 1979 年開展的采礦活動初期,海底設備會在周邊形成大量沉積物羽流,但 2023 年現場考察時,已幾乎無法觀測到這些沉積物。" 這一點讓人略感欣慰。"
不過瓊斯補充道,當年使用的采礦設備寬約 9 米,配備一個寬約 2 米的海底推進器,而現代設備的體積是當年的兩倍,預計對海底造成的擾動也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