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全文共約 3100 字,配圖 7 幅,閱讀需要 10 分鐘,2025 年 9 月 13 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 "behemoth" 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膽大包天的走私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飽受戰火摧殘的西歐百廢待興,大量難民流離失所,而由于納粹德國在戰爭末期的 " 焦土政策 ",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嚴重的饑荒。
正所謂 " 機會屬于有準備的人 ",戰后的混亂秩序給了各路 " 冒險家 " 們肆意 " 發揮 " 的 " 舞臺 ",一時間可謂是勃勃生機萬物競發。而在這坑蒙拐騙的三百六十行當中," 狀元 " 當屬走私,一眾 " 英雄好漢 " 們滿載著食品、香煙等當時的緊俏物資游走于各國邊境之間,與所在國執法人員展開貓鼠游戲。
作為當時走私活動最猖獗的地區之一,荷蘭和比利時邊境一度被走私犯滲透成了篩子,為了打擊走私活動,荷蘭海關緝私人員乃至邊防部隊在邊境線上設置了一些簡易路障,本以為這樣就能封堵走私犯的活動路徑,結果他們驚訝地發現,對面居然開來了裝甲車!原來走私犯為了突破路障,竟然打起了盟軍在歐洲大陸遺留的廢棄裝甲車的主意,之后這些人駕駛著經過維修改造的裝甲車直接 " 闖關 ",而簡易路障在這些裝甲車面前簡直不堪一擊。
走私犯們已經鳥槍換炮,可邊境上的荷蘭執法人員卻還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囂張的大賺特賺。一言以蔽之,這已經不是一般的走私犯,必須要出重拳!
水獺出水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時,自由荷蘭軍隊中的一些軍官就開始籌劃戰后重建荷蘭陸軍,其中一行人提出,應根據戰爭經驗將原有騎兵改造成機械化偵察部隊。時任艾琳公主旅(Princess Irene Brigade)指揮官的比萊爾茨范布洛克蘭(J.J.G. Beelaerts van Blokland)少校為建立一所新的裝甲兵學校不斷奔走,終于在 1945 年獲批在在伯根奧普佐姆(Bergen op Zoom)市的科特海利格爾兵營 ( Cort Heyligers Barracks ) 建立學校,新學校于 1945 年 6 月 18 日正式掛牌成立。既然是裝甲兵學校就一定要有裝甲車,之后布洛克蘭通過與伯恩哈德親王(Prince Bernhard)的幫助下,從英國和加拿大軍隊那里借來了一批裝甲車輛,包括 3 輛 " 獵鹿犬 "(Staghound)型裝甲車、3 輛 " 亨伯 " 型輕型偵察車、6 輛通用運輸車、4 輛摩托車和 2 輛卡車。而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他們又陸續獲得了更多的車輛,其中就包括從荷蘭皇家憲兵隊 ( Koninklijke Marechause, 縮寫為 KMar ) " 化緣 " 來的 " 水獺 "(Otter)型裝甲車。
1941 年,英聯邦軍隊急需輕型裝甲偵察車輛,為此作為當時英聯邦軍工基地的加拿大開始緊急動員研發新車,為了降低研發難度并最大限度利用現有資源,新車由通用汽車加拿大分部(Canadian GM)在英制 " 亨伯 "Mk. III 型裝甲車基礎上結合加拿大產雪佛蘭 C15" 加拿大軍用型 " ( Canadian Military Pattern,CMP ) 卡車的成熟技術,其產物就是 " 水獺 "。該車車體全長 4.496 米,寬度為 2.134 米,高度為 2.438 米,戰斗全重達到了 4627 千克,動力為一臺最大功率為 106 馬力 GMC 270 型四沖程 6 缸汽油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 75 千米 / 時,最大行程為 350 千米。
由于 " 水獺 " 并不是為正面突破而生,因此其火力并不算強,除了炮塔上安裝有一挺 " 布倫 "(Bren)輕機槍以及通過前裝甲板上一個艙口向外射擊的 " 博伊斯 "(Boys)反坦克槍(荷蘭服役的 " 水獺 " 從未配備該槍)之外就只有車組成員的隨身武器,但該車配備了當時尚屬先進的 19 號無線電設備(Wireless set no.19),從而可以與后方保持暢通聯絡以便溝通敵情。該車裝甲防護同樣較為單薄,其中車體正面和頂部裝甲厚度為 12 毫米,車體尾部裝甲厚度為 10 毫米,車體側面和炮塔裝甲厚度為 8 毫米。" 水獺 " 配備了 3 名車組人員,其中駕駛員位于車體右前方,車長位于車體左側,而炮手在中央炮塔內操作機槍。
作為戰時的緊急產品," 水獺 " 雖然性能平平但也能湊合使用,從 1942 年起總共制造了 1761 輛。到了戰后,裁軍中的英聯邦國家軍隊不再需要它們,因此當荷蘭方面提出采購意向時很快就被批準。有意思的是,第一批 100 輛 " 水獺 " 并沒有裝備荷蘭陸軍裝甲兵部隊,而是被編入了荷蘭皇家憲兵隊——荷蘭政府認為,戰后初期的荷蘭絕不會是 " 政清人和 ",而光憑警察又不足以 " 尚武忠正 ",這時候具有裝甲防護(雖然僅僅可以抵御步槍彈直射)的 " 水獺 " 等裝甲車就能起到 " 定海神針 " 的作用,也算是為這些沒法與蘇軍的鋼鐵洪流 " 剛正面 " 的 " 小家伙 " 謀了一個不錯的出路。為此荷蘭皇家憲兵隊甚至成立了 " 機動旅 "," 機動旅 " 下轄 3 個裝甲車中隊,每個中隊包括一個裝備 2 輛 " 水獺 " 的中隊指揮部、4 個裝備 3 輛 " 水獺 " 的裝甲車排以及一個裝備 4 輛雪佛蘭 C15TA 改造裝甲汽車的突擊排以及一個擁有 2 輛卡車的補給隊,可謂是兵強馬壯。
荷蘭皇家憲兵隊的 " 水獺 " 第一次執行任務是在 1946 年 4 月,當時荷蘭政府和一個來自荷屬東印度(即今印度尼西亞)的代表團于 4 月 14 日在圣胡伯狩獵住宅(荷蘭語:Jachthuis St. Hubertus)舉行了一次會議,當時 " 水獺 " 在會場外圍參與了警戒。不過 " 水獺 " 執行最多的任務還是彈壓各種示威游行活動,到了 1946 年 4 月底,由于一個工會組織沒有參與新的集體協議談判,一群荷蘭水手在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舉行了罷工,碼頭工人也加入了罷工,由于受罷工影響,港口一度只有 10% 的工人還能繼續工作,為維持鹿特丹港正常運轉,鹿特丹市長請求志愿者協助船只裝卸貨物,并請求荷蘭皇家憲兵隊保護這些志愿者。在 " 實戰 " 中,憲兵搭乘 " 水獺 " 在港區附近巡邏,并且限制參與罷工的水手和碼頭工人聚集,懾于這些 " 水獺 " 的 " 氣勢 ",罷工水手和工人逐漸占了下風,這項任務持續了近兩個月。
到了 1961 年 9 月 26 日,由于農民出身的荷蘭政客亨德里克科克科克(Hendrik Koekoek)拒絕向農業管理局 ( 荷蘭語名稱:Landbouwschap ) 繳納逾期稅款,導致管理局出售了科克科克的部分土地。為了表示抗議,此人率領被稱為 " 自由農民 " 的追隨者在瓦森(Vaassen)市和埃佩(Epe)市之間的一條主要道路上設置了路障。荷蘭皇家憲兵隊第 3 師(1948 年后,機動旅被解散," 水獺 " 被以排為單位分到各個師中)派出 4 輛 " 水獺 ",并且在 " 實戰 " 中再次 " 大顯神威 ",干脆利落的掃除了路障,還沖散了抗議農民,后者隨即被警察驅離。
一撞而就
雖然 " 水獺 " 在歷次鎮壓示威活動的 " 戰斗 " 中均表現出色,但狡猾的走私犯顯然不會和憲兵們擺出堂堂之陣,要想將其生擒,除了加強情報工作,剩下的就只能靠守株待兔了。經過一番籌劃,最終有 1 輛 " 水獺 " 于 1948 年 2 月被部署到莫爾蓋斯特爾 ( Moergestel ) ,在那里它將和憲兵們連同荷蘭海關緝私人員等執法人員一道在荷比邊境線上伏擊走私犯。
起初的幾個晚上," 水獺 " 都勞而無功,各種風吹草動最終都被證明是虛驚一場,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 2 月 24 日,當天晚上,埋伏在荷比邊境線上的憲兵們聽到了汽車引擎的轟鳴聲,隨即發現有一輛車正在高速向比利時方向駛去,警覺起來的憲兵們立刻試圖截停該車,但駕駛者毫無減速的意思,于是 " 水獺 " 開足馬力對其進行了撞擊,直接將該車撞停了下來。隨后趕到的其他憲兵們將該車團團包圍,發現由于 " 水獺 " 撞擊力度過大,這輛 M3A1 的駕駛室等部位裝甲已經變形,駕車的走私犯們被困在車內動彈不得,因此只能乖乖束手就擒。根據清點,該車走私的 " 貨物 " 為 7 頭母牛,這些 " 大難不死 " 的母牛隨同 M3A1 一道被荷蘭海關沒收。
雖然 " 水獺 " 性能相對不足,但其易使用易維護的特性還是讓荷蘭人對其稱贊有加。隨著時間推移,荷蘭人手中的 " 水獺 " 逐漸不敷使用,到了 1966 年,荷蘭政府引進了 266 輛全新生產的 M113 C&R 型履帶式裝甲輸送車,其中 16 輛被交付荷蘭皇家憲兵隊,到了 1971 年,隨著最后一輛 " 水獺 " 退役,標志著它們在荷蘭皇家憲兵隊 25 年的傳奇歷史徹底畫上句號。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從下方快捷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