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緣于羅永浩發布的一條微博,瞬間把預制菜和西貝推上了風口浪尖。
9 月 10 日,羅永浩發微博公開吐槽西貝:" 好久沒吃西貝了,今天下飛機跟同事吃了一頓,發現幾乎全都是預制菜,還那么貴。希望國家盡早推動立法,強制飯館注明是否用了預制菜。" 隨后,這一說法引發網友廣泛關注與討論," 羅永浩吐槽西貝 " 相關內容登上熱搜,西貝隨即陷入預制菜輿論風波。
9 月 11 日,西貝餐飲創始人賈國龍回應,西貝沒有一道菜是預制菜,并表示未來將起訴羅永浩。羅永浩微博稱 " 來吧 "。
這次賈國龍與羅永浩的 " 預制菜 " 拉扯,牽出了一個在餐飲業被長期忽視的 " 標準化與風味平衡 " 難題:連鎖餐飲品牌能否使用預制菜?在這兩天的互聯網上的各種討論和發酵后,終于把討論的重點引導到了這個問題上。
何為 " 預制菜 "
賈國龍說的 " 西貝門店沒有一道是預制菜 ",更多是他與羅勇浩的 " 硬剛 "。但實際上,消費者更關心的是,吃進嘴的有多少是預制菜?如果吃了,這些預制菜安全嗎?
先放下雙方的各執一詞,預制菜需要符合哪些標準才能走上餐桌?
對于何為 " 預制菜 ",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已經給出官方定義。
2024 年 3 月 21 日,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出臺《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當中明確," 預制菜也稱預制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制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預制菜不包括主食,也不包括 " 不經加熱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涼拌菜 "。中央廚房向餐廳配送的菜品也不屬于預制菜。
CTR 央視市場研究總經理虞堅認為,目前輿論的矛盾還是在于消費者對餐飲透明化訴求持續升溫,依據現行標準,中央廚房配送的餐食并不歸類為預制菜,這與大眾普遍認知中 " 帶包裝、經預加工的食品即預制菜 " 的概念存在明顯差異,該標準界定與大眾固有認知之間的偏差,可能難以被公眾廣泛接受。
虞堅表示,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大家更接受現制的食品,而對于預加工或者工業化的產品有天然的抗拒,盡管在品質上并沒有問題。餐飲企業在定價時會綜合考慮食材成本、運營成本、品牌價值等因素。
" 預制菜 " 首先是安全
實際上,這場關于預制菜的討論,牽扯出的是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當連鎖餐飲品牌試圖用預制菜突破效率瓶頸時,如何在工業化生產與風味還原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行業從 " 規模擴張 " 轉向 " 品質深耕 " 的關鍵命題。
根據賽迪報告,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預制菜市場,市場規模超 800 億美元,占全球總份額的 32%,預制菜滲透率全球領先。美國預制菜產業通過深度垂直整合供應鏈戰略,構建了以合同農業(Contract Farming)為核心的原料保障體系。2022 年,美國合同農業市場規模達 995 億美元,占農產品市場總規模的 18.3%,且年均增速達 4.2%。頭部企業通過與規模化農場簽訂 5 — 10 年長期采購協議,建立了行業兩大優勢:一是成本優化顯著,通過訂單農業的集中采購機制,預制菜企業原料成本降低 12% — 15%,物流損耗率同步下降至 3.2%;二是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全流程溯源系統,使原料農殘檢測合格率提升至 98.5%。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 2024 年,在美國預制菜 C 端市場渠道結構中,商超渠道以 36.8% 的銷售占比穩居主導地位,其次是電商渠道,占比達到 26.0%。
日本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完善,監管措施嚴格,目前預制菜市場成熟度比較高,滲透率達 75% 以上,人均預制菜年消費量全球最高,達 23.5kg。日本構建了全球公認的食品安全保障典范體系,其核心在于覆蓋全產業鏈的精細化立法與標準化管理。自 1948 年《食品衛生法》及配套細則頒布以來,日本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預制菜的選材、生產、包裝、運輸等多方面的衛生條件進行了明確規定,形成了預制菜領域的全周期監管閉環。
預制菜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議題。一方面,消費者對預制菜產品的安全性存疑,擔憂其生產加工過程中存在衛生風險;另一方面,行業普遍存在的產品標識不規范現象,尤其是未明確標注預制菜屬性的行為,引發了消費者對知情權受損的爭議。
從企業的角度,總是在呼吁要提升消費者認知度與市場認可度;但是從消費者角度,更加希望知道吃進嘴的里哪些預制菜,這些預制菜是否安全。而從中國人對餐飲的要求,預制菜的爭議本質是 " 效率需求 " 與 " 消費體驗 " 的碰撞。西貝依賴預制菜降低人力成本,單店出餐時間壓縮是提升了運營效率,但消費者坐在餐館里是在為 " 現炒菜 " 支付溢價,更加是對中國廚藝、廚師味道的情感認同。
因此,這場爭議的意義,不僅在于澄清 " 預制菜是否安全 ",更在于推動預制菜更加透明。畢竟,消費者需要的從來不是 " 工業化 " 或 " 現制 " 的非此即彼,而是 " 安全、美味、可信賴 " 的用餐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