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一周車股,察百態車市。
近半個月時間過去,A 股依然維持在 3800 點的高點上,股市進入慢牛時刻,股民也終于不再自嘲是韭菜。
截止周五收盤,兩市交易大幅上漲,滬指微跌 0.12%,報 3870.60 點,深成指小幅下挫 0.43%,報 12924.13 點,創業板下跌 1.09%,報 3020.42 點,但兩市全天成交金額 25209 億元,較前日大幅上漲 3%,依然維持在 20000 億元上,大盤上漲股票超 1900 家,漲停 76 家,處在震蕩調整階段。
雖然 A 股盤中回調,滬深兩市以下挫結束本周,但從整體上來看,市場依然充滿機遇,主力資金的流動更加迅速,凈流出超 630 億元,芯片相關產業依然是重點關注的行業,漲勢依舊明顯。
談到出海,本周股市也終于迎來了好消息,在歷經二十年嘗試,奇瑞終于拿到了港股上市的準入證,9 月 7 日,港交所上市委員會發出奇瑞聆訊通過公告。
作為中國乘用車出口冠軍,奇瑞已連續 22 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2024 年銷量達 260.39 萬輛,同比增長 38.4%,出口 114.46 萬輛,同比增長 21.4%。2024 年前三季度,奇瑞利潤達 113.12 億元,遠超 2023 年全年 104.44 億元的利潤。
奇瑞此次 IPO 擬發行不超過 6.99 億股境外上市普通股,18 名股東擬將合計 20.16 億股境內未上市股份轉為境外上市股份。募集資金將用于研發不同車型、下一代汽車及先進技術、拓展海外市場、提升生產設施及一般營運資金。
對此,奇瑞董事長尹同躍曾坦言:" 過去奇瑞一直埋頭于技術創新,資本市場運作方面的實踐經驗不多,也是目前國內唯一沒有上市的整車企業。" 此次上市,將為奇瑞 " 技術宅 " 形象注入資本力量,助力其從 " 中國技術 " 向 " 全球技術 " 轉型。
奇瑞積極上市的背后,也是國內汽車出海的轉變,在過去的二十年,汽車出海一直停留在整車出海和 CKD 兩種模式,只是簡單的進出口貿易,但隨著自主品牌的國內市場份額上升到 55%,同時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技術優勢,出海形式也在發生變化。
例如作為全球動力電池巨頭的寧德時代,在慕尼黑車展上展示了新一代的神行電池和一體化底盤技術,強調高能量密度與輕量化設計,更是帶著 800V 高壓平臺來推動新能源汽車。
作為較早布局海外市場的寧德時代,已經在歐洲建立了兩家工廠,產能布局高達 170GWh,并和寶馬、奔馳等車企展開了深度合作。
地平線在慕尼黑成立歐洲總部,并展開基于自研征程 6 芯片的 HSD 輔助駕駛系統與大眾、豐田等車企的合作。
大疆卓馭作為成功打入大眾輔助駕駛的供應商,也在今年走出國內市場,來到歐洲,在國內市場競爭壓力巨大的背景下,也希望搭上大眾集團,在歐洲市場尋求新的藍海。
與地平線和大疆卓馭不同,在國內炙手可熱的 Momenta 則是在歐洲與與 Uber 合作開展慕尼黑 Robotaxi 項目,進入新的賽道競爭,不再和國內友商擠在 L2 級的輔助駕駛這條賽道上。
可以說,國內輔助駕駛供應商最核心的 " 地大華魔 ",除了華為沒有來到慕尼黑,剩下的三家都在努力擴展海外市場,都想要搶先一步贏得海外市場這片藍海。
根據統計,本次慕尼黑車展有 103 家中國汽車供應鏈參展,這背后是國內汽車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從整車出海轉向技術出海,在過去,合資車企來到中國市場的同時更帶著供應鏈上下游一同到來,如今,中國汽車制造正以新的方式走出海外。
特別是在慕尼黑車展這樣的舞臺上,當海外媒體看著本土企業和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智能化上的差異,才會真的意識到變革的到來,同時也能讓德國本土車企了解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隨著汽車產業的擴大,走出國門將會是每一個有追求的車企都會做的事情,如何在復雜的海外市場站穩,成為了新的命題,資本的全球化只是出海的第一步,如何持續的在海外發展,才是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
注:圖片部分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