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夏能源網
華夏能源網 & 零碳資本論獲悉,9 月 11 日,中電建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電建新能 ")上交所主板 IPO 申請獲受理。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審計機構為信永中和,律師事務所為嘉源。
電建新能是中國電建(SH:601669)控股子公司,本次發行前,后者持有其 79.975% 的股份;實控人為電建集團,合計持有電建新能 80% 股份。
作為中國電建新能源業務平臺,電建新能主要業務為風力、太陽能發電項目開發、投資、運營和管理等,主要資產遍布國內 28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另外,
電建新能本次 IPO 還擬募集資金 90 億元,也主要用新能源項目的投建。
從水電到風光,電建新能的前身今生
電建新能成立于 2004 年,由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電建集團前身)聯合 5 家水電工程局共同出資設立,主要做水電相關業務。
電建新能成立至今,幾次更名,成立之初名稱為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投資公司,2007 年更名為中國水電建設集團新能源開發有限責任公司,2022 年更名為中電建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2023 年 1 月,改為現名。
電建新能更名的歷史就是公司業務發展史。在 2027 年前后,
隨著新能源賽道逐漸升溫,公司逐漸將業務觸角延伸到風電、光伏領域。但當時電建集團內部的風光資產分散在各個下屬單位,不僅存在內部競爭,優質資源也難以集中發力,成了制約發展的 " 絆腳石 "。
2021 年,電建新能通過增發注冊資本的方式,收購了水電顧問和 41 家新能源項目公司的控制權,將分散在集團各個下屬單位的風光電資產進行 " 收攏 ",既避免了同業競爭的問題,也形成了規模效應。
2022 年,電建新能開啟了大變革。
在戰略層面,電建新能分 6 批收購了 100 余家新能源項目公司,一邊擴大撞擊規模,一邊又又將與風電、光伏無關的資產進行剝離,徹底聚焦新能源主業。到該年年底,公司基本整合了電建集團所有境內風光電資產,新能源裝機規模實現了量級躍升。
在資本化層面,電建新能進行了股份改制,從 " 公司制 " 轉向 " 股份制 ",搭建上市架構,建立了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為后續 IPO 鋪路。
2023 年 6 月,電建新能進行增資,引入 10 家外部投資者,包括工銀金融、南網雙碳基金、太平人壽、中鋁綠色基金、中銀金融、浙能綠色基金、建信金融、華輿鞍資、國調二期基金、運達股份(SZ:300772)等,資本更多元化。
如今,電建新能已成為中國電建旗下境內風力、太陽能發電項目開發、投資、運營和管理業務的唯一平臺。
新能源發電行業市場集中度較低,目前市場主力是大型國有能源企業,包括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家電投集團、三峽集團、國家能源集團、中廣核集團、國投電力、華潤電力,以上幾家企業共計擁有 50% 左右的市場份額,而電建新能市場份額為 1.43%,還需持續發力。
業績 " 穩 " 字當頭
電建新能在業績方面,可用一個字概括—— " 穩 "。
招股書顯示,2022 年到 2025 年第一季度,電建新能營收分別為 83.82 億元、87.28 億元、98.1 億元和 26.61 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17.68 億元、23.2 億元、25.89 億元和 5.11 億元。營收及凈利潤規模逐年穩定增長。
在裝機規模方面,電建新能的成績更是亮眼。2022 年到 2025 年第一季度,電建新能裝機容量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分別裝機 904.5 萬千瓦、1515.42 萬千瓦、2115.23 萬千瓦和 2124.61 萬千瓦。
三年多時間里,電建新能的裝機規模增長了 135%。截止 2025 年 3 月末,其風力發電項目 989.09 萬千瓦,太陽能發電項目 1135.52 萬千瓦。風光業務布局相對均衡,避免了單一業務依賴的風險。
電建新能身處資本密集型行業,項目建設資金需求較大,因此,其合并資產負債率處于較高水平,同期分別為 73.11%、71.93%、72.37% 和 73.55%。
值得注意的是,電建新能的資產負債率略高于行業平均水平,這主要是受限于目前的融資渠道較窄,主要通過銀行借款、融資租賃等債務融資方式進行籌資所致。
在采購方面,電建新能主要采購內容為建造過程所需的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設備及工程采購。同時,采購的關聯交易占比較高,主要是向電建集團下屬企業采購勘察設計、施工建造等工程承包類服務等以完成新能源電站建設。
2022 年到 2025 年一季度,電建新能向關聯方采購的總金額分別為 83.83 億元、194.07 億元、135.06 億元和 33.34 億元,占采購總額比例分別為 76.14%、61.03%、60.80% 和 61.78%。
對此,電建新能解釋稱,向電建集團下屬企業進行采購系基于關聯供應商的行業地位、項目建設質量可靠性、設備供應及項目建設的穩定性和時效性考慮,均具有商業合理性。
截至 2025 年 3 月末,電建新能的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為 995.98 億元,占總資產比例為 75.2%。
此外,在 2022 — 2024 年期間,電建新能獲取項目建設指標規模超過 4546.94 萬千瓦。本次 IPO 募資所用于的四大項目,預計新增裝機規模 846 萬千瓦,總投資額高達 484.81 億元。
這四大項目具體包括:一是新能源大基地項目,重點推進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及規模化風光電項目建設;二是綠色生態文明項目,實施農光互補、牧光互補、漁光互補、光伏治沙等生態友好型項目;三是就地消納負荷中心項目,在電力負荷集中區域建設配套新能源電站;四是產業融合發展項目,通過協助地方政府引進產業配套和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政企協同發展,提升項目綜合效益。
不容忽視的挑戰
在公司新能源裝機快速增長的同時,電建新能也迎來了新挑戰。
2022 — 2024 年,電建新能的毛利率基本穩定,分別為 52.16%、52.89% 和 52.25%,但到了今年一季度,毛利率出現明顯下滑,為 46.78%。
電建新能解釋稱,今年一季度,受季節性光照不足影響,太陽能利用小時數有所下降,從而導致單位發電成本有所上升,太陽能發電毛利率下滑,2024 年為 51.03%,今年一季度驟降至 30%。
而且,三年多以來,電建新能的風光發電量在提升,但棄風棄光率卻呈逐漸上升的趨勢。
2022 年到 2025 年一季度,公司風力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分別為 2060.86 小時、2151.14 小時、2028.61 小時和 544.18 小時,棄風率分別為 3.49%、3.4%、4.05% 和 5.02%;
光伏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分別為 1407.87 小時、1417.89 小時、1388.03 小時和 309.39 小時,棄光率分別為 2.03%、2.25%、5.88% 和 6.57%。
對此,電建新能在招股書中解釋稱,主要系部分風能 / 太陽能資源富集區域項目新增投產集中,相關電網配套建設進度、用電負荷增長慢于電源裝機增長,導致棄風棄光限電情況,棄光率有所上升。
電建新能處于風光電業務快速擴張期,2022 — 2024 年,其總資產從 675.81 億元增至 1249.21 億元,增長了 84.8%,其核心驅動是新建風光電站的固定資產與在建工程投入較高,而同期的營收規模增長了 17%,營收增速顯著低于資產增速。
在流動比率、速動比率方面,電建新能與龍源電力(SZ:001289)、三峽能源(SH:600905)、華電新能(SH:600930)及華潤新能源差異不大,低于節能風電(SH:601016)和太陽能(SZ:000591)。
這主要是由于補貼款占比高、回收慢所致。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由國家財政安排,前期發放周期較長,對于已經納入補貼目錄或補貼清單的發電項目,通常 1 — 3 年方能收回補貼,這對電建新能的回款有這較大影響。
同期,電建新能總資產周轉率由 0.13 次下降為 0.08 次,呈下降趨勢,主要是由于電建新能增資擴股引入外部資本,同時加大了對電場站建設的投入,在建工程金額大幅增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