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道總有理
迎合了國人普遍買大不買小的心理,特斯拉六座的 Model Y L 最近在我國市場掀起不小的水花。
前幾日,據財聯社報道,北京某特斯拉門店銷售人員表示,自 Model Y L 在中國發布以來,已收獲 12 萬輛訂單,差不多日均新增訂單近 1 萬輛。而且據外媒最新的報道,從 9 月 2 日到 9 月 7 日,特斯拉共交付 900 輛 Model Y L,這也意味著在開始交付后的前 6 天,日均交付 150 輛。
Model Y L 的順利交付,很可能將刺激特斯拉在華的銷量漲上一漲,然而,顧此失彼,作為大本營的美國市場卻是頻傳 " 噩耗 "。
研究公司考克斯汽車(Cox Automotive)的數據顯示,8 月,特斯拉在美國的市場份額跌至近八年來最低水平,僅為 38%,而此前,特斯拉曾占據美國電動汽車市場超 80% 的份額。聯想到月底聯邦稅收抵免政策即將到期,未來一段時間內,特斯拉在美國的銷量更不容樂觀。
令外界疑惑的是,馬斯克好似并不焦慮。
美國市場 " 拋棄 " 的不是特斯拉,而是電動汽車
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下滑早有端倪。去年第二季度,美國電動汽車總銷量達到 330,500 輛,超過了 2023 年第二季度創下的紀錄,又比第一季度大幅增長。而相反,此時特斯拉的美國電動汽車市場份額首次跌破 50%,從 2023 年同期的 59.3% 降至 49.7%。
到了今年,這種下滑的趨勢更加明顯。根據考克斯的數據,7 月,特斯拉市場份額從上個月的 48.7% 降至 42%,8 月則直接跌破 40%。相較于高峰時期的占比,相當于失去了 " 半壁江山 "。
這和今年馬斯克卷入政治漩渦導致特斯拉被抵制脫不開關系。3 月,美國及歐洲各國都爆發了抗議活動," 反馬斯克 " 的情緒空前高漲,不買特斯拉成了民眾表達抗議的一個共同舉動。因此,特斯拉的銷量急劇下滑。如在美國電動汽車大本營加州,特斯拉 2025 年第一季度在加州的電動車市場份額從一年前的 55.5% 驟降至 43.9%。
特斯拉被抵制,其他車企則趁機搶奪市場,美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競爭形勢再次變得復雜起來。而這背后不能忽視的是,美國消費者不僅是不對特斯拉感興趣了,而是對所有電動汽車的熱情,越發減弱。
根據公開數據,2023 年,美國電動汽車銷量飆升 49%,達到創紀錄的 120 萬輛,到了 2024 年,增長率迅速放緩至 8%。今年,第二季度電動汽車銷量更是下降了 6.3%,根據考克斯汽車公司的數據,這使得美國上半年電動汽車銷量僅增長了 1.5%,至 60.71 萬輛。對比一下,2025 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 696.8 萬輛和 693.7 萬輛,也就是說,美國還不及我國的十分之一。
這些數據都直觀地印證了一件事: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方興未艾時,美國消費者卻已經對電動汽車興趣缺缺。
隨著月底稅收抵免政策到期,購車成本上升,消費者選擇電動汽車的意愿估計又要下降,屆時,等待特斯拉及其他車企的恐怕是一個驟然下滑、相當 " 崩潰 " 的市場。
中國市場優先,美國市場 " 躺平 "
在我國市場,當特斯拉 Model Y L 帶著 6 個座位和加長的軸距來勢洶洶,美國消費者喑羨不已,正欲翹首以待,馬斯克卻澆了一盆冷水," 考慮到美國自動駕駛的出現,可能永遠不會生產。"
簡言之,這款六座 Model Y L 僅特供中國市場,而這也是特斯拉應對極速成長的我國車企們所亮出來的一把利器。自 2019 年的 Model 3 和 2021 年的 Model Y 之后,特斯拉已經很久沒有推出重磅新品,所謂的煥新版也只是在外形上進行略微改動。如今 Model Y L 的出現,大大吸引了消費者的注意,且定價 33.9 萬元,可見特斯拉在國內頗具誠意。
與此同時,特斯拉最近在我國市場可以說多管齊下,一面是 Model Y L 亮相,另一面,對 Model 3 頻繁提升續航,上個月 Model 3 長續航后輪驅動版正式上線。更重要的是,特斯拉計劃在上海工廠生產 " 低成本 Model Y",首先在國內發售。
同樣是應對銷量下滑,特斯拉在美國市場似乎就不那么積極了。
臨近稅收抵免政策到期,當其他車企都在拼了命地用優惠舉措吸引消費者,搶奪市場 " 最后的紅利 ",特斯拉并沒有加大優惠力度去討好消費者。7 月數據顯示,現代、本田、起亞和豐田等品牌,憑借超出特斯拉的優惠策略,其電動汽車銷量增幅在 60% 至 120% 之間。
對于受到美國家庭用戶需要的六座 SUV,馬斯克更是基本上否決了在美國市場銷售 Model Y L 的可能。
這種戰略上的差別,印證了在美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緩慢的現實下,特斯拉對我國市場的依賴越發加重。今年二季度,特斯拉遭遇最嚴峻的銷量滑坡——季度交付量為 38.41 萬輛,同比暴跌 13.5%,連續兩個季度出現兩位數下滑。而在太平洋西岸的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線晝夜不息,以 191720 輛的交付量創下歷史新高,占特斯拉全球產量的 47%。
不單單是美國,歐洲市場也 " 不頂用 " 了。今年 5 月,特斯拉在歐盟的新車注冊量僅有 8729 輛,同比銳減 40.5%,在歐洲的市場份額跌至 1.2%。
當歐美等國的電動化進程不及預期,我國市場對特斯拉的戰略地位自然越發凸顯,但是依賴越重,帶來的風險自然也大。隨著國內的競爭更加激烈,品牌全面崛起,新車層出不窮,特斯拉頭上的品牌光環已然有些暗淡。現在僅靠一款升級不大的六座車,很難挽回被壓制的局面。
馬斯克會讓特斯拉面臨 " 雙輸 " 嗎?
當我國市場上 Model Y L 正賣得火熱,在美國,特斯拉正忙著推進自動駕駛出租車 ( Robotaxi ) 。前幾日,據外媒報道,特斯拉表示其自動駕駛出租車 ( Robotaxi ) 應用已向公眾開放,不再局限于得州奧斯汀的早期試點用戶。
在中國和美國市場,特斯拉似乎在講兩個不同的故事:前者依然以賣車為重心,決心穩固造車引領者的地位,后者則從造車轉向了以 Robotaxis 和人形機器人為重點的人工智能,朝著更宏大也更不具確定性的科技敘事走去。相比前者,后者是一場高風險的賭注,公司萬億美元的估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此。
但是,馬斯克的雄心壯志是否會把特斯拉拖入更大的困境,也同樣是投資者所擔心的。
當下兩方各有側重,可兩方也都各有難處。在美國市場,無論是賣車還是出租車,關鍵都在于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 FSD,從目前來看,FSD 能否在所有場景下超過人類駕駛水平、算法是否存在隱性的致命缺陷、監管機構能否批準無人駕駛車輛大規模運營……這些問題都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早前,一份由政治咨詢公司 Slingshot Strategies 發布的《2024 年 8 月電動車情報報告》顯示,在對 8,000 名美國人進行調查后,發現 FSD 讓他們對該品牌望而卻步,而非被吸引。具體來看,僅有 14% 的受訪者表示 FSD 會讓他們更愿意購買特斯拉,而有 35% 的人表示該技術會讓他們更不愿意購買特斯拉。
從這份調查可以看出,普通消費者對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系統,質疑遠大于包容,馬斯克越對 FSD 搖旗吶喊,反而越發引起他們對安全的擔憂。
而在我國,前有比亞迪,后有小米,且多方車企相互競爭,已經將特斯拉的市場份額慢慢吞噬。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場,特斯拉并沒有像蘋果之于手機行業一樣,確立起難以沖破的技術護城河,相比我國車企時不時帶來的創新性改變,特斯拉甚至顯得有些跟不上節奏。
統計顯示,2025 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合計達 26.34 萬輛,較上年同期 27.83 萬輛同比下降約 5.4%。
不管特斯拉的長遠愿景是什么,現在其依舊是一家依靠汽車業務運轉的企業,而作為最大市場的中國,汽車賣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能否繼續為特斯拉高成本的研發 " 輸血 "。沒人知道特斯拉對自動駕駛及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攻堅,會卡在哪個水平、卡多長時間,如果遲遲等不來商業落地,特斯拉又在我國市場日趨喪失競爭力,被消費者拋棄,那馬斯克的夢想可能終將變為泡沫。
簡單來講就是時間差的問題。如果特斯拉的業務根基從造車轉移到人工智能,那車賣得好不好無關緊要,可一旦在自動駕駛及人形機器人沒有帶來重大成果之前,汽車業務就衰微了,那特斯拉有可能陷入兩頭落空的局面。
誠然,馬斯克給特斯拉塑造的長遠愿景極為美好,可現實殘酷。美國市場的 " 失守 " 意味著特斯拉將更加依賴我國市場,在風云變幻的環境中,誰也無法預料這個外來品牌未來會走向何方。或許,馬斯克是時候分一點心放在造車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