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天賬期的事,再一次被中汽協提了出來。
9 月 15 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 " 中汽協 ")發布《汽車整車企業供應商賬款支付規范倡議》,此舉為了推動汽車行業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支持重點車企高質量踐行供應商賬期承諾。
中汽協發布的《倡議》,細化了實現 60 天賬期的流程與體系,能夠更好地助力車企實現這一有助于行業發展的政策目標。
中汽協《倡議》,利好中小型供應商
中汽協發布的《倡議》中,在 " 總體原則 " 的表述中強調 " 平等 "" 自愿 "" 公正 "" 誠信 ",并特別強調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要求。由此也能看出,《支付條例》是目前供應商追討款項的合法依據,其目的就是讓供應商在 60 天內實現回款。
首先是訂單確認,要明確采購訂單與交貨通知單的雙重約束,要求變更需雙方協商一致,從源頭減少履約糾紛。
其次是交付與驗收,規定車企需在 3 個工作日內完成驗收,此舉較傳統流程效率提升 50% 以上,顯著縮短賬款計算周期。
再次是支付結算,賬期嚴格限定為驗收后 60 日內,中小企業需采用現金或銀行承兌匯票支付,杜絕商業票據流動性風險;連續性供貨企業可月度集中對賬,平衡效率與公平。
最后是合同期限,倡導長期合作,穩定供應商預期,尤其利好中小型企業的研發投入規劃。
上述四點從本質上看,都是充分保障了中小型供應商利益,合同方面講求公平公正和長期穩定,對于相對來說話語權較弱的中小型供應商,是非常大的利好,既能保障供應商利益,同時對于其長期穩定發展也有較大幫助。另外,中汽協強調提高驗收效率,以及使用現金或銀行承兌匯票支付,能夠保障供應商穩定的回款速度。
眾所周知,無論是汽車行業還是其他行業,經歷了前幾年的困難時期,行業無法趨于穩定的根本原因仍在于一些環節無法實現良性發展。比如,供應商被拖欠款項問題,無法承受于此就將面臨企業倒閉的危機,長此以往導致行業出現大批量供應鏈斷層和壟斷效應,擠壓了中小型供應商的生存空間。
而想要行業良性發展,需要的是整車企業起到帶頭作用,帶領下游供應商實現協同發展,尤其在目前內卷的情況下,供應鏈的健康才是保障車企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所以,在車市內卷的白熱化階段,中汽協提出此倡議,不僅為中小型供應商吃了一顆定心丸,同時也對行業的良性發展敲響了警鐘。
車企表態,行業進入良性發展指日可待?
《倡議》發布后,目前已有十余家包括國企、大型頭部民企,以及造車新勢力進行了表態。
中國一汽發布公告稱,將繼續堅決貫徹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要求,響應《倡議》,嚴格履行 "60 天付款 " 承諾,攜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筑健康、可持續的汽車產業發展生態。
此外,包括東風汽車、上汽集團在內的國企,也發布了類似的表態。值得一提的是,廣汽集團自 1997 年成立以來,始終堅持 " 不超過 60 天供應商賬期 " 的支付原則,到目前已堅持了 28 年之久。
民營企業中,比亞迪、吉利、長城、奇瑞等車企均紛紛表態,將貫徹落實《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要求,響應《倡議》。其中,吉利早在今年 6 月 10 日就率先宣布將供應商支付賬期統一至 60 天內,且不采用商業承兌匯票等增加供應商資金壓力的不合理結算方式。到目前為止,仍有車企還在使用商業承兌匯票,對于供應商來說無法得到相應保障。
造車新勢力中,蔚來、小鵬、零跑、理想等頭部車企同樣表態,以尋求行業良性及長久的發展。
對于中國汽車行業來說,自主車企的高度響應是保障中國汽車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條件。除了能保障維持供應商良性發展以外,對車市以及產品技術的良性發展都有著積極推動的作用。
近兩年來,車市內卷雖讓用戶都能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到此前 " 遙不可及 " 的產品,但帶來的負面影響也非常之大。供應商被極致 " 壓榨 ",除了回款速度慢以外,比價導致的供應商偷工減料的案例數不勝數,車企減配的案例也時常發生,羊毛出在羊身上在這一階段完全具象化了。
總的來說,良性的發展是供應商提供優質的配件,車企才能打造更好更穩定的產品,進而在市場中打出口碑,實現正向循環。一旦供應商長期處于沒有研發經費,沒有生產成本的窘境,車企同樣也買不到更好的零部件,造出可靠性更強的產品,結局是品牌、產品口碑雙崩塌。
因此,以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或仍是車市的良性發展,除了車企以身作則外,必要的外部壓力和法規管控需要及時出現,才能更好地改善目前的行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