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破困局:" 三駕馬車 " 拉動治理引擎
清晨 7 點,65 歲的黃志強準時出現在小區主入口的 " 三口一視界 " 服務點,查看電子屏上物業工單處理進度和便民服務信息。作為 1 號樓樓組長兼監委會副組長,他時刻心系小區事務。" 現在報修掃二維碼就能追蹤進度,我們樓組 18 位熱心居民分片包戶,連 80 歲獨居老人都會用手機預約充電位。"
黃志強的日常是臨沂北路 100 弄小區 " 黨建穿針引線 " 治理模式的生動體現。居民區黨總支牽頭搭建 " 三駕馬車 " 聯動平臺,物業、業委會、居委每日碰頭協商,將治理觸角延伸至每個樓組。在車棚改造中,面對 47 輛 " 僵尸車 " 清退難題,黨員志愿者帶頭簽署《車棚使用公約》,2 周內釋放 300 平方米空間;加裝電梯時,黨小組連續 12 晚入戶溝通,開了 15 場協調會,用 " 一樓免繳、高層多擔 " 方案化解分歧,5 號樓 " 怡心樓 " 銘牌成為自治象征。
" 我們繪制‘兩單一圖’,把風險隱患、居民需求和自治區域可視化。" 南城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孫紅菱介紹,通過 " 一戶一檔 " 電子臺賬精準掌握居民車輛信息," 三駕馬車 " 累計解決非機動車充電、樓道堆物等 60 余件民生實事,讓 " 無人管 " 變為 " 眾人治 "。
民生工程解痛點:" 智慧 + 自治 " 激活空間重塑
推開 2 號車棚電子門禁,6 組智能充電樁有序工作,頂部噴淋系統和煙感報警器閃爍運行。居民陳阿姨熟練刷卡充電:" 以前搶充電位吵架是常事,現在每個接口都有過載保護,充滿自動斷電,費用還能微信結算。" 車棚改造中,居民代表參與設備選型,連雨棚傾斜角度都通過投票確定,24 小時監控讓外來車輛 " 無縫可鉆 "。
這場空間重塑還延伸至 " 空中 "。2 號樓旁的鋼結構 " 空中樂園 " 曾是廢棄自行車棚,如今傍晚燈帶亮起,退休醫生王老伯和老伙伴們在此下棋。" 地面保留停車位,二層做休閑平臺,塑膠防滑地磚和夜燈都是居民提的建議。" 業委會主任顧福林指著 " 議事亭 " 內的 23 條居民修改意見公示," 從設計草圖到施工方案,全程公開透明。"
電梯加裝更成 " 移動教科書 "。1 號樓電梯井采用米黃色真石漆與樓棟外立面渾然一體,頂樓防雨棚解決滲水問題。電梯內 " 加梯大事記 " 展板記錄著從 7 張反對票到全樓支持的轉折,樓組長黃志強說:" 居民自籌資金選配色、做美化,現在電梯不僅是代步工具,更是自治成果的展示窗。"
科技賦能提精度:智慧社區觸手可及
在門衛室,保安李師傅通過 " 翼家云社區 " 智能安防系統,實時追蹤 3 號樓前滯留的外來人員。這套接入公安、消防、物業數據的系統,讓居民在家通過電視屏就能查看門口動態,緊急報警 5 分鐘內響應。67 歲的張老伯演示 "hello 老友亭 ":刷臉識別后預約家電維修,15 分鐘內師傅上門,收費比市場價低 20%," 還能一鍵叫車,查詢養老金,對老年人太方便了。"
打開 " 臨沂 100 弄 " 微信小程序,物業報修、停車繳費、自治投票等功能一應俱全。居民李女士展示充電記錄:" 每月賬單明細清晰,還能看車棚實時監控。" 小區電子屏公示的 " 服務之星 " 評價系統,讓保安、保潔工作接受居民打分,物業工單響應時間精確到分鐘,2023 年居民滿意度從 62% 飆升至 95%。
3 號樓的 " 民生議事板 " 上," 增設快遞架 "" 樓道燈更換 " 等居民建議貼得滿滿當當。樓組長通過 " 守望家園 " 微信群組織投票," 群眾提、群眾議、群眾推、群眾評 " 四步法讓快遞架從提議到落地僅用兩周,成為樓組 " 共享空間 "。退休工程師劉師傅佩戴紅袖章巡邏,展示小區專屬車貼:" 藍色底紋印‘ 100 弄居民’,外來車輛一查便知,首犯提醒、再犯公示,半年內私充現象歸零。"
在 1 號樓與 2 號樓門前的花壇邊,65 歲的黃志強正蹲在精心打造的花園旁,給新栽的鳶尾花澆水,腳邊擺著自費購買的十米長皮管和塑料花盆。談及這片花園的由來,黃志強感慨道:" 去年街道說要搞美麗家園建設,我想著樓前荒地閑著也是閑著,就自己先墊了六千塊買營養土、殺菌藥,光翻土去碎石就請了三個人幫忙。" 而這僅僅是開始,此后他又陸續投入兩三萬元,購置假山、花草樹木,還添置了休閑桌椅,將原本荒蕪的角落打造成了居民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他指著花壇里錯落有致的石竹和爬藤月季,眼角笑出皺紋:" 一樓的辛智是專業綠化設計的,畫了設計圖,四樓的老黃從小紅書下載好看的視頻,現在每周六都有居民帶著自家花苗來‘認養’——你看那個藍色花盆,還是用舊車棚拆下來的角鋼焊的。"
每周六的 " 時間銀行 " 志愿服務集市熱鬧非凡,居民用修剪綠化帶、講解智能設備的服務時長兌換洗衣、理發服務。黨員志愿者陶國權的積分卡記錄著 86 小時服務時長:" 換幾次保潔是小事,大家現在帶著改造方案主動參會,這才是自治的覺醒。" 在 " 三口一視界 " 自治成果展上,廢舊車棚零件改造的花盆、電梯加裝簽名橫幅等物件,見證著居民從 " 被動接受 " 到 " 主動設計 " 的轉變——正如黃志強常說的:" 樓組建設不是一個人的事,但總得有人先邁出第一步。"
暮色中," 空中樂園 " 燈光與樓體亮化交相輝映,黃志強與居民圍在電子屏前討論綠化改造方案。這個曾被視為 " 老大難 " 的老舊小區,正以黨建為舵、科技為翼、自治為槳,在基層治理浪潮中破浪前行。
從 " 問題社區 " 到 " 共治樣本 " 的蝶變,不僅是設施的更新,更是治理理念的重塑——當居民成為家園的 " 設計師 " 和 " 守護者 ",老舊小區的 " 逆生長 " 就有了最堅實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