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而言,美國單邊主義對全球供應鏈的沖擊一方面體現在低端產業鏈布局上。美國在低端制造業方面高度依賴中國、東盟各國等。特朗普政府在 1.0 時代發動的貿易戰已經開始推動中國企業向東盟國家、墨西哥等轉移。2022 年,越南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 600 億美元,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高達 950 億美元,其中中國對越南出口的中間產品占比高達 73.8%。由此可見,越南正成為中國制造業的延伸和承接地,通過從中國進口大量中間品并加以組裝后出口美國。然而受本次關稅戰影響,這一轉口貿易模式也遭遇阻礙。4 月 21 日,特朗普政府決定將對產自柬埔寨、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國的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最高達 271.28%,反補貼稅最高可達 3403.96%。這表明,未來中國企業可能進一步將供應鏈轉向加拿大、墨西哥和東盟其他國家,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將呈現出更加分散化、碎片化和區域化的特征。
單邊主義還將導致中高端產業的供應鏈深陷困境。不同于低端制造,中高端產業更加依賴生產所在地的政策環境與人才儲備,且生產鏈條更為復雜。以汽車產業為例,美國汽車協會數據顯示,在本輪加征關稅落地后,進口車平均售價將上漲 8%,國產車因零部件成本上升也將上漲約 3%。相關企業不得不基于生產線的轉址成本與時間成本重新評估全球供應鏈布局。據估計,美國汽車品牌如通用、福特等把生產線從墨西哥、加拿大遷回美國將耗資數十億美元,且需耗時數年。
面對美國單邊主義造成的高度不確定性,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構過程中既面臨巨大挑戰又存在歷史機遇。對于中低端企業而言,關稅壁壘迫使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加速全球化布局:一是借助 " 一帶一路 " 深化與東盟、中東歐的產能合作,通過共建產業園區實現 " 訂單 + 技術 + 標準 " 一體化輸出;二是通過 " 中國供料 - 國外組裝 " 的跨境嵌套模式規避風險,形成 " 轉口貿易 + 區域化生產 " 的迂回路徑。在高端制造領域,美國方面通過技術封鎖與關稅疊加形成了 " 雙重絞殺 ",進一步倒逼半導體、新能源等產業加速國產替代。當前,中國企業正以 " 技術突圍 + 市場重構 " 雙輪驅動應對變局,依托政策扶持突破 " 卡脖子 ",這種分層應對策略既有利于化解短期關稅沖擊,又能為長期參與全球價值鏈重塑積蓄勢能。
(作者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西方經濟學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