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宏觀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蔡彤娟
2025 年 5 月 20 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下調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 LPR ) 10 個基點,這是自去年 10 月以來的 LPR 首降。與此同時,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等六大國有銀行同步下調人民幣存款利率,其中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利率下調 25 個基點,短期存款利率下調 15 個基點。這一系列舉措標志著我國貨幣政策進入新一輪寬松周期,將對金融市場、實體經濟及居民財富管理產生深遠影響。本文將從政策背景、差異化調整原因、銀行業跟進趨勢及居民資產配置策略四個維度,深入分析此次利率調整的經濟邏輯與市場影響。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此次利率調整旨在應對三重挑戰:一是穩增長壓力,通過降低融資成本刺激投資和消費;二是房地產行業調整,5 年期 LPR 下調將直接減輕購房者負擔 ( 以 100 萬元 30 年期貸款為例,月供減少約 56 元,總利息節省超 2 萬元 ) ;三是防范金融風險,通過穩定銀行凈息差維護金融體系穩健性。這一系列調整體現了貨幣政策 " 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 " 的多重目標平衡。
商業銀行凈息差壓力是推動存款利率下調的核心因素,存款利率的調整則是維持銀行合理息差、確保貨幣政策傳導有效性的必要舉措。此次 LPR 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有利于保持商業銀行凈息差的穩定,同時通過利率傳導,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
國際貨幣政策環境的變化也為國內降息創造了條件。自去年 9 月美聯儲開啟美元降息通道以來,至今已經連續降息三輪,累計降幅達 100 個基點,顯著緩解了人民幣匯率和資本流動壓力。與此同時,全球主要經濟體普遍進入降息周期,為我國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間。
此次六大國有銀行存款利率調整呈現出明顯的期限差異化特征。三年和五年期存款利率最大降幅達 25 個基點,而三個月至兩年期降幅為 15 個基點,活期存款僅下調 5 個基點至 0.05%。這種非對稱調整背后蘊含著深刻的銀行業經營邏輯和市場調控意圖。
負債成本優化是差異化調整的首要考量。長期存款 ( 尤其是三年和五年期 ) 利率較高,是銀行負債成本的主要負擔。長期存款占比上升會顯著推高銀行的綜合付息率,而貸款端受 LPR 下行影響收益率持續走低,導致凈息差被不斷壓縮。通過更大幅度地下調長期存款利率,銀行能夠更有效地控制負債成本,改善期限錯配狀況。以郵儲銀行為例,調整后其五年期存款利率已降至 1.30%,較此前水平大幅下降。
市場競爭格局也影響了不同期限的調整幅度。短期存款 ( 特別是活期存款 ) 是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重要工具,且利率已處于極低水平 ( 0.1% 左右 ) ,進一步大幅下調空間有限。相比之下,長期存款產品 ( 尤其是大額存單 ) 仍有下調空間。2025 年 4 月以來,包括浦發銀行、眾邦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已下調 3 年期以上大額存單利率,國有大行此次對長期存款利率的較大幅度下調,實際上是與市場趨勢保持一致。
政策導向與監管意圖在差異化調整中也起到關鍵作用。近年來,監管部門一直試圖遏制銀行存款的 " 過度競爭 " 和 " 高息攬儲 " 行為。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建立后,要求銀行參考國債收益率和 LPR 合理定價存款產品。在 LPR 下調預期下,存款利率相應調整成為必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銀行出現了利率倒掛現象 ( 五年期存款利率低于三年期 ) ,這反映了銀行對超長期限負債的謹慎態度,也隱含了市場對長期利率下行的一致預期。
從宏觀經濟效應看,差異化利率調整還承載著政策調控功能。較大幅度下調長期存款利率可以促使部分 " 沉淀 " 在銀行體系中的長期資金重新流動,或轉向消費,或進入投資領域,從而提振內需。同時,適度保持短期存款利率的吸引力,有利于滿足企業和居民的流動性管理需求,不影響正常的經濟運行。這種精細化的利率調整策略,體現了貨幣政策從 " 總量寬松 " 向 " 結構優化 " 的轉型。
國有大行存款利率下調的 " 第一槍 " 打響后,市場普遍關注股份制銀行和中小銀行是否會迅速跟進,形成新一輪全行業 " 降息潮 "。從歷史經驗和當前市場環境判斷,這一擴散效應幾乎不可避免,但不同類別銀行的跟進節奏和調整幅度將呈現顯著差異:股份制銀行很可能在短期內跟進調整。股份制銀行通常比國有大行更依賴市場化融資,負債成本壓力更大,可能會采取更具差異化的策略,比如在部分特色產品上保持相對較高的利率吸引力,以維護客戶關系和市場地位。
中小銀行面臨的處境更為復雜。一方面,包括農商行、村鎮銀行和民營銀行在內的中小銀行凈息差壓力更大。另一方面,中小銀行普遍缺乏網點優勢和品牌影響力,長期以來依靠 " 高息攬儲 " 維持負債規模。2025 年 4 月以來,全國多地的農商行、村鎮銀行已經掀起了一輪降息潮,這種 " 提前行動 " 反映了中小銀行面臨的巨大經營壓力。
從長期趨勢看,銀行業可能面臨利率趨同化、負債結構重構、差異化競爭加劇等發展態勢。
隨著存款利率全面進入 "1 時代 ",普通居民面臨傳統儲蓄收益大幅縮水的現實,亟需調整資產配置思路,構建與低利率環境相適應的財富管理體系。這一轉型不僅關乎居民家庭財富的保值增值,也將對金融市場結構和實體經濟融資產生深遠影響。
儲蓄轉化與消費刺激是政策層面期待看到的效果。理論上,存款利率下降可能推動部分資金從儲蓄轉向消費,提振家電、汽車等耐用品需求。但這一傳導機制的有效性取決于多重因素:居民收入預期、社會保障水平和消費信心等。
在低利率環境下,居民資產配置需向多元化轉型。固定收益類產品如國債逆回購、貨幣基金可作為低風險替代選擇;權益類資產中,A 股高股息藍籌股 ( 股息率超 5% ) 和指數基金定投值得關注,但需匹配風險承受能力。保險產品如年金險、分紅險對中長期財務規劃具有利率鎖定優勢。黃金作為抗通脹工具可適度配置,但波動性高宜作組合補充。房地產需重新評估,在 " 房住不炒 " 政策下,投資屬性弱化,除自住需求外需謹慎。建議根據風險偏好構建分散組合——保守型側重固收 + 高股息,穩健型平衡股債 + 黃金,進取型可增配權益類。需警惕過度追逐高收益或過度持有現金的兩極風險。
從更宏觀視角看,居民資產配置轉型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存款利率市場化程度提高,我國居民金融資產結構將逐步向發達經濟體靠攏,這一過程雖然可能伴隨短期陣痛,但長期有利于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提高資金配置效率,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維護金融穩定和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之間尋求平衡,為居民資產配置轉型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