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鯨新聞 5 月 24 日訊(記者 王婉瑩)廣西本土券商國海證券(000750.SZ),近日完成新 " 掌門人 " 的交接,現年 46 歲的王海河從掌舵這家券商近 11 年的前任董事長何春梅手中接過帥印。
這位橫跨政策性銀行、保險等領域 " 少壯派 " 高管,能否帶領國海證券實現逆襲,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先看業務層面,2024 年國海證券實現營收 42.18 億元,凈利潤 4.28 億元,雖均有增長,但利潤數據指標不及巔峰期的四分之一。投行營收持續下行,從 2021 年的 2.3 億元縮水至去年的 0.46 億元,降幅超 8 成,且受 " 勝通債 "、" 金通靈 " 財務造假案持續督導失職等事件沖擊,公司仍有訴訟糾紛未理順。此外,公司受早年激進擴張的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 " 踩雷 " 影響,風險敞口仍待出清,頻繁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可見,擺在新帥面前的局面,并不算好,亟需完善內部風控體系。
風控干將 " 跨界 " 而來
5 月 22 日,國海證券公告稱,公司于 2025 年 4 月 28 日召開第十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選舉公司董事長的議案》,選舉王海河為公司第十屆董事會董事長、法定代表人。近日,國海證券已依法辦理完成法定代表人工商變更登記手續,并取得桂林市大數據和行政審批局換發的《營業執照》。
今年 4 月,自 2014 年 12 月開始掌舵國海證券近 11 年的原董事長何春梅離任。公開履歷顯示,出生于 1969 年的何春梅,是券業為數不多女掌門人之一。離任之際,公司高度評價其任期貢獻:帶領公司深度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地方發展;全力構建精品研究、大財富管理、大資管及機構業務特色,差異化特色競爭優勢持續強化;精準把握資本市場窗口期,推動公司完成多次再融資,資本實力與綜合實力顯著提升;持之以恒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內控管理等。
國海證券現任董事長王海河,出生于 1979 年 2 月,現年 46 歲,屬 " 少壯派 " 金融高管,其履歷橫跨政策性銀行、保險等多個領域,同時兼具風控經驗,是少有的復合型人才。
王海河曾任職于國家開發銀行廣西分行、國家開發銀行辦公廳,曾任國家開發銀行風險管理局信用風險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廣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風險控制與法律事務部副總經理、黨委專項巡察組副組長、風控與外派人員管理部(監事會工作部)副總經理,廣西金控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等職務。其還在 2017 年至 2024 年兼任國海證券董事。
2022 年 12 月至 2025 年 4 月,王海河出任國富人壽董事長,直至此次履新。
可見,汪海河過往從業經驗主要集中在風險管理方面,并無非常直接的券商管理經驗,其能否帶領完善國海證券的內控體系,走出增長曲線,是業內的一大關注點。
投行業績持續下滑、陷數起財務造假案
市場擔憂不無依據,眼下,國海證券面臨業務發展和健全風控的雙重壓力。
首先是經營方面,財報數據顯示,2024 年國海證券營收 42.18 億元,微增 0.69%,凈利潤 4.28 億元,增長 31.02%,雖然業績呈現回暖態勢,但凈利潤規模不足 2015 年峰值 18 億元的四分之一,仍在公司歷史水平的較低區間。
細分業務上,財富管理業務依然是國海證券 2024 年主要收入來源,全年實現收入 12.83 億元,營收占比為 30.42%,同比增長 11%;銷售交易和投資業務迎來同比大增 177% 至 7.64 億元,貢獻了 18.12% 的營收。
然而,國海證券的投資管理業務和企業金融服務業務則下滑明顯,其中投資管理業務實現營收 7.14 億元,同比下滑 21%。企業金融服務業務收入即投行業務僅為 0.46 億元,同比下滑 35%。
投行業務的頹勢可以追溯到更早前,2021 年至 2023 年該業務收入分別為 2.3 億元、0.9 億元、0.7 億元。與此同時,公司 IPO 承銷數量也逐漸下滑,其中,2021 年斬獲 3 單 IPO 項目,3 單增發項目;2022 年為 1 單 IPO 項目和 1 單增發項目;2023 年沒有披露 IPO 項目,共完成股權融資項目 3 單;2024 年國海證券僅完成了 1 單再融資項目,新三板掛牌 4 家。
除了受 IPO 市場環境的影響,保薦的項目連續踩雷,也是導致其投行業績失速的重要原因。譬如,2021 年,國海證券在 6 年前承銷的勝通集團 9 只債券發生實質違約,違約余額 55.5 億元。作為主承銷商,國海證券因在盡職調查過程中,未做到 " 勤勉盡責 ",被證監會處罰。
而今," 勝通債 " 的負面影響仍在持續,2024 年 11 月發布的《國海證券 2024 年面向專業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募集說明書(封卷稿)》中,披露了多達 23 起金額超過 5000 萬元的重大訴訟。其中 9 起案件中,國海證券均是作為被告卷入 " 勝通債 " 證券虛假陳述糾紛。
" 金通靈 " 財務造假案中,國海證券再次卷入其中,其被指稱金通靈 2017 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履行持續督導職責過程中,存在未能勤勉盡責履行相關義務。2024 年 12 月,金通靈 10 名二級市場投資者以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為由,向金通靈、大華會計師事務所、國海證券、華西證券、光大證券等 24 名被告提起訴訟,訴訟請求金額合計 75.64 萬元,后續影響或會持續發酵。
如何走出保薦項目財務造假案的陰影,是國海證券投行業務需要直面的問題。
此外,國海證券還持續面臨股票質押式回購 " 踩雷 " 帶來的壓力,為此已經多次計提資產減值,記者粗略計算,截至 2024 年末,公司仍有 15 起股票質押違約訴訟未結,國海證券在 2019 年以來至少十余次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涉及金額超 17 億。
跨界而來的王海河如何帶領這家地方券商扭轉局勢,全面革新,或有一場硬戰要打。(藍鯨新聞 王婉瑩 wangwanying@lanjing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