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苗正 編輯|路之遙
曾幾何時,中國汽車市場上流傳著一個近乎都市傳說的 " 購車秘籍 ":" 貸款買車比全款買車還便宜。"
這聽起來就像是資本主義體系里出現了一個迷人的 Bug,一個普通消費者可以利用的 " 財富密碼 "。你走進一家 4S 店,看中一輛 30 萬元的車,銷售顧問不僅不勸你全款提車,反而眉飛色舞地向你展示一個 " 神奇公式 ":通過辦理一筆特定的汽車貸款,雖然名義上有利息,但經銷商返還的 " 補貼 " 比你要付的利息還多。
算下來,你不僅白用了銀行的錢,最終落地價比全款還要低幾千塊。
消費者拿到了折扣,經銷商完成了銷量,銀行拓展了業務。這看起來是一個皆大歡喜的 " 三贏 " 局面,一個在商業教科書上都堪稱完美的閉環。這種被稱為 " 高息高返 " 的模式,迅速風靡了整個行業。但是我們所有人都知道,這里面明顯問題,車企、經銷商、消費者,三方聯手合力從國家的新能源政策中 " 薅羊毛 "。
" 高息高反 " 如何俘獲了整個生態
要理解未來的方向,我們必須先解構這劑 " 毒藥 " 的成分,看清它如何讓整個汽車生態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都欲罷不能。
對普通人而言," 占便宜 " 是深植于人性中的一種心理滿足。當一個西裝革履的銷售顧問,用計算器清晰地向你展示 " 貸款比全款便宜 3000 元 " 時,那種感覺不亞于在股市中抄底成功。你覺得自己戰勝了系統,用智慧攫取了額外的利益。
但這只是 " 毒藥 " 生效的第一步。快感之后,是選擇權的悄然消失。當你表示 " 我想全款 " 時,那張熱情的笑臉可能瞬間變得冷淡。" 全款?可以,但要等三個月才能提車。" 或者," 全款的話,優惠就沒這么大了。"
軟硬兼施之下,你發現自己被逼上了一條唯一的路。所謂的 " 金融方案 " 不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個前提。你以為自己是聰明的 " 薅羊毛者 ",實際上卻成了被金融產品捆綁銷售的獵物。更深層的隱患在于,許多消費者并未真正理解合同的全部細節,尤其是在兩年 " 免息期 " 后,若無法提前還款,將面臨高昂的利息。那份最初的 " 便宜 ",最終可能變成一個昂貴的陷阱。
銀行高額的返傭,成了一塊比賣車本身更肥美的利潤。漸漸地,經銷商的關注點從 " 如何賣好一輛車 " 轉向了 " 如何促成一筆貸款 "。銷售顧問的 KPI,不再僅僅是車輛銷售數量,更是金融滲透率。他們的話術培訓,從講解發動機、底盤、配置,變成了演練如何巧妙地引導客戶接受貸款方案。
當發現了這門生意比賣車賺錢的時候,經銷商就不再愿意投入精力去提升服務、優化管理、建立客戶忠誠度。因為最簡單直接的盈利方式,就是把銀行的金融產品 " 推銷 " 出去。
更有甚者,為了追求短期傭金,一些經銷商不惜鋌而走險,將貸款推薦給那些信用記錄不佳、償還能力堪憂的客戶,這無異于將未來的風險炸彈親手埋下,并將引信交給了銀行。他們成了金融體系的 " 藥販子 ",只顧眼前的利潤狂歡,而將整個行業的長期健康拋諸腦后。
當一種 " 捷徑 " 被發現后,它很快就會變成唯一的路,并引發所有人的瘋狂擠壓。
這種 " 內卷 " 是惡性的。它導致新車價格體系的極度不穩定,今天買的車,明天可能因為一個新的金融政策就 " 官方貶值 " 了。消費者持幣觀望情緒加重,因為誰也不知道價格的底線在哪里。
新車市場的價格混亂,像一顆投入水中的石子,其漣漪效應迅速波及二手車市場。二手車商無法準確評估車輛殘值,整個汽車流通的鏈條都因此變得梗阻和脆弱。" 高息高返 " 這劑毒藥,最終讓整個汽車生態系統都患上了 " 高燒 ",看似熱鬧,實則在消耗著元氣。
市場何去何從?
監管的叫停,無異于一場強制性的 " 戒毒 "。可以預見,市場必然會經歷一段痛苦的 " 戒斷反應 "。
銷量可能會在短期內下滑,因為習慣了 " 興奮劑 " 的消費者和經銷商都需要時間來適應一個沒有 " 魔法折扣 " 的真實世界。經銷商的利潤會受到沖擊,那些過度依賴金融返傭的 4S 店甚至可能面臨生存危機。消費者可能會感到困惑和不適:" 為什么買車突然變貴了?"
但這正是良性市場秩序重塑的必經之痛。短期來看是 " 陣痛 ",長期來看卻是 " 排毒 "。它倒逼整個行業從金融的幻夢中醒來,重新思考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沒有捷徑可走之后,我們到底該靠什么來吸引消費者?
告別 " 甜蜜毒藥 ",不意味著汽車市場就要陷入一潭死水。恰恰相反,這為真正有價值的創新打開了空間。未來的刺激,將不再是飲鴆止渴式的金融游戲,而是回歸商業本質,提供真正讓消費者動心的 " 新價值 "。
過去的模式,核心是 " 賣掉這臺車 ",交易完成,關系就基本結束了。未來的方向,應該是 "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旅程 "。汽車品牌需要從一個制造商,轉型為一個服務運營商。
這種模式下,消費者購買的價值是持續的、可感知的。品牌的利潤來源也更加多元化,不再只依賴于一次性的銷售。這種深度的綁定,建立的是信任和情感連接,其粘性遠非幾千塊錢的折扣所能比擬。
" 高息高返 " 模式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利用了傳統購車流程中的信息不透明。消費者總是在擔心自己是否被 " 套路 " 了。
未來的突破口,就是將購車流程變得像網購一樣簡單、透明、值得信賴。比如說一口價模式,消除討價還價的博弈過程,全國統一售價,官網價格即是落地價。
而且通過打通線上線下,消費者可以在線完成配置、下定、金融方案審批,線下門店只負責體驗、交付和售后服務,杜絕銷售端的灰色操作。
那么金融這邊呢?銀行和金融機構回歸風險定價的本源,為不同信用的客戶設計利率合理的、條款清晰的、無隱藏費用的金融產品,讓金融真正成為降低購車門檻的工具,而不是牟利的陷阱。
" 高息高返 " 的落幕,對中國汽車行業而言,絕非壞事。它像一次及時的外科手術,切除了一顆正在惡化的腫瘤。手術后的康復期或許難熬,但它換來的是一個更加健康、更具活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