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而美 " 法案是特朗普 2025 年初重返白宮后推出的標志性立法議程。該法案主要內容包括延長特朗普在其第一個任期內于 2017 年通過的企業和個人減稅措施,讓小費和加班工資收入免于納稅等,其核心條款是降低企業稅。
美國國內擔憂該法案將進一步加劇美國財政赤字與債務風險。對于法案的批評主要在于美國沒有控制財政擴張的沖動,在結構上也不利于縮小貧富差距等,對于美元資產的長期信心有負面影響。這對于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定的歷史機遇,但是根本上還是取決于中美經濟實力的比拼。
" 大而美 " 法案簽署通過后,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哪些影響?
中國銀河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迪認為,從經濟層面來看,減稅對于美國經濟形成一定利好,有助于延緩美國經濟衰退預期,美國經濟景氣度恢復將從一定程度上為特朗普政府贏得一些談判籌碼;從貿易層面來看," 大而美 " 法案涉及取消全球范圍內小額包裹免稅權,進一步增加小額交易的摩擦成本,800 美元以下的小額包裹通過出海、轉口等方式也無法避免美國關稅,對小商品制造、跨境電商等行業造成一定影響。
張迪進一步指出," 大而美 " 法案簽署通過后,中國企業更加關注的是科技領域,法案將會推動芯片制造本土化生產,中美未來在人工智能領域將出現全面競爭,特朗普政府可能會持續加大在 AI 領域對本國的補貼。另外一個需要重點關注就是新能源領域,法案取消或收緊了清潔能源稅收抵免,并限制使用中國原材料、技術及設備的美國企業享受稅收優惠。
全球貿易走勢的變化已經傳導至微觀企業層面。致同國際發布的《國際商業報告》(IBR)顯示,全球中端市場企業對經濟前景的樂觀態度持續降溫。僅 71% 的受訪商業領袖對未來 12 個月的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較 2025 年第一季度下滑 2 個百分點;同時,對經濟不確定性的擔憂大幅上升 6 個百分點,達到 61%,躍居成為制約企業增長的首要因素。
此外,美國與多數關鍵貿易伙伴的談判仍陷僵局,具體表現為:對地緣政治動蕩的擔憂上升 6 個百分點至 53%,創歷史新高;對供應鏈的擔憂達到 49% 的歷史峰值(上升 1 個百分點);預計未來訂單短缺的企業占比同樣攀升至 50%(上升 3 個百分點)。此類憂慮情緒正在影響企業的國際化布局。計劃增加出口的企業比例下 3 個百分點至 50%;預計海外市場收入增長的企業下降 4 個百分點至 48%,不過計劃拓展外銷國家數量(48%)及增加非國內市場員工(40%)的比例保持穩定。
致同國際首席執行官彼得 · 博丁 ( Peter Bodin ) 表示,波動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已成為市場常態,地緣政治動蕩正促使各方重新審視貿易關系的可持續性,新的貿易協定及法規正加速涌現;企業正通過供應鏈多元化和探索新市場來降低風險、增強韌性,此外,投資重點的轉變反映出價值創造方式的革新,數字化進程持續推進,人工智能仍是戰略核心。
在投資領域,過去幾年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制造業投資,作為傳統三大投資領域之一(制造業、房地產和基建),制造業投資在過去幾年的表現可圈可點。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認為,制造業投資具有順周期特性,與外需和出口密切相關,在當前應對外需沖擊的背景下,盡管制造業投資仍有潛力,但由于其順周期性,可能無法有效對沖外需的波動。
" 因此,需要尋找逆周期的投資變量,而非簡單依賴順周期的制造業投資。" 伍戈表示,此外,制造業投資在某些領域還面臨著內卷式競爭的問題,這進一步限制了其作為傳統動能的可持續性,但現在仍需關注并加強傳統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等領域的投資力度,以應對短期的經濟波動。
伍戈建議,從政策實施節奏來看,建議應盡早行動。回顧去年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強力逆周期反轉發生在 9 月份,這一時期中央政治局罕見地在 9 月討論經濟問題,并意識到經濟面臨的困難。此后,四季度的政策力度顯著增強,財政、貨幣和房地產政策均在 9 月政治局會議后迎來拐點,而非在前三季度。
" 在外部沖擊較強的情況下,建議適當提前采取措施。提前預調、微調可以使經濟波動更為溫和,提升整體經濟運行的平穩性,更好地應對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 伍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