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郭美婷
宇樹還在被熱議計劃上市時,智元已干了一件大事。
7 月 8 日,上緯新材(688585.SH)發布公告稱,智元機器人將要收購上緯新材 63.62% 的股份,此次股權交易完成后,上緯新材控股股東將變更為智元機器人及其管理團隊共同持股的主體,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智元機器人董事長、CEO 鄧泰華,核心團隊包括稚暉君等。
7 月 9 日收盤,上緯新材股價大漲 20.05%,報 9.34 元 / 股,總市值升至 37.67 億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如果成功落地,有望成為國九條和并購六條實施以來,新質生產力企業在 A 股的標志性收購案例,也是具身智能企業在科創板的首單收購案例。
不過,市場對于此次資本運作仍疑云重重,普遍認為智元機器人此舉或為借殼上市。對此,智元機器人方面回應時代財經稱,本次收購為通過 " 協議轉讓 + 主動邀約 " 方式收購上市公司的控股權,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辦法》中的重組上市,不是 " 借殼上市 "。本次收購完成后,智元機器人仍將按照原有戰略規劃穩步推進。
借殼疑云?
" 協議轉讓 + 主動邀約 ",是智元機器人 " 拿下 " 上緯新材的兩個步驟。
第一步,7 月 8 日,上緯新材控股股東 SWANCOR IND.CO.,LTD.(Samoa)(以下簡稱 "SWANCOR 薩摩亞 ")、智元恒岳、Strategic Capital Holding Limited(Samoa)(以下簡稱 "STRATEGIC 薩摩亞 ")及上市公司間接控股股東上緯國際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上緯投控 ")共同簽署《股份轉讓協議一》,智元恒岳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上緯投控的全資子公司 SWANCOR 薩摩亞所持上緯新材的 24.99% 股份。
同日,SWANCOR 薩摩亞與上海致遠新創科技設備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下簡稱 " 致遠新創合伙 ")共同簽署《股份轉讓協議二》,致遠新創合伙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上緯投控的全資子公司 SWANCOR 薩摩亞所持上緯新材的 0.60% 股份;金風投控與致遠新創合伙簽署《股份轉讓協議三》,致遠新創合伙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金風投控所持上緯新材的 4.40% 股份。
上述股份轉讓完成后,智元恒岳、致遠新創合伙合計將擁有上市公司 29.99% 的股份及該等股份對應的表決權。
第二步,以上述協議轉讓為前提,智元恒岳擬通過部分要約收購的方式進一步增持上緯新材 37% 的股份,SWANCOR 薩摩亞將以其所持上緯新材 33.63% 的股份就本次要約收購有效申報預受要約。
至此,智元恒岳、致遠新創擬至少收購上市公司上緯新材 63.62% 的股份,至多收購 66.99% 的股份。根據公告,此次股份轉讓價格、要約收購價格均為 7.78 元 / 股,此次控制權交易總價款約為 21 億元。
公告顯示,收購人智元恒岳系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智元機器人運營主體)及其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持股平臺。
智元機器人成立于 2023 年 2 月,是一家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明星企業,華為前 " 天才少年 " 彭志輝(稚暉君)為其創始人之一。成立不足兩年,智元機器人已經歷了 9 輪融資。據 IT 桔子數據,智元機器人在 5 月 24 日完成最新一輪 B+ 融資后,估值達到了 150 億元。
而上緯新材年報顯示,公司專注于新材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營業務涵蓋環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新型復合材料以及循環經濟材料等領域。2024 年,上緯新材實現收入 14.94 億元,同比增長 6.73%,歸母凈利潤 8868.14 萬元,同比增長 25.01%。
在上緯新材的公告中,提到了此次要約收購的目的,稱收購人及股東認同上緯新材長期價值和 A 股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服務能力,擬通過本次要約收購進一步增強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
7 月 9 日,智元機器人方面也就此次收購的戰略意義回應時代財經表示,一方面是打造重要子業務發展平臺,A 股上市公司將成為智元集團孵化和拓展新業務的核心平臺之一,未來將通過注入優質資產、賦能潛力業務,加速在關鍵應用領域的商業化落地。
另一方面,此次收購能推動行業整合與升級,通過資本與產業協同,進一步鞏固公司在具身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同時強化產業鏈的協同和合作,培養智元生態鏈,引領行業發展。
另外,智元機器人可借此優化資本與產業布局,完善集團多層次資本市場布局,為長期發展提供更高效便利的融資渠道和資源整合平臺。
從市場反饋來看,不少評論認為智元機器人此舉極有可能是 " 借殼上市 ",盡管公司方面已對此說法予以否認。
" 從智元機器人現有動作判斷,看起來是借殼操作的第一步。" 透鏡咨詢創始人況玉清認為,接下來智元機器人有可能進一步推動上市公司收購智元核心業務,收購一旦完成,借殼操作就完成了。
據況玉清分析,直接 IPO 的周期長且不確定性極高,在智元機器人的業務尚未成熟之前,IPO 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風險極高。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也表示,從資本運作角度看,智元機器人此舉的核心動機或是快速登陸科創板,繞過 IPO 的長周期審核(平均 12-18 個月)和不確定性。
郭濤認為,上緯新材作為市值僅約 18 億的 " 小盤殼 ",交易成本可控(總價約 21 億元),且科創板高市盈率有利于后續增發融資。盡管業務關聯度低,但上市公司的信用背書能提升產業鏈資源整合能力(如供應鏈議價、政府合作),形成 " 資本杠桿 + 產業協同 " 的雙重優勢。此外,控制權變更不構成 " 重組上市 ",避免了嚴格的監管審查,為智元保留了戰略靈活性。
有投資人向時代財經分析,目前智元機器人只是現金買了控制權,資產沒裝進去,而裝資產需要交易所審核,周期至少是兩三年起步。
行業頭部企業或將加速 IPO
事實上,在此次出手收購上市公司股份之前,智元機器人的資本動態也非常密集。
天眼查數據顯示,智元機器人成立以來共有 27 次對外投資出手記錄,對外投資(間接)次數達 56 次。
其中有多家與上市公司合資設立的機器人公司,例如,今年 3 月和 4 月,智元相繼注資了臥龍電驅(600580.SH)旗下子公司浙江希爾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和博眾精工(688097.SH)旗下子公司蘇州靈猴機器人有限公司。
另外,智元機器人還直接投資了數家具身智能產業鏈上的創業公司,如數字華夏、靈初智能、千覺機器人、富興機電等,涉及了機器人零部件、具身智能系統、仿生機器人等領域。
據國泰海通證券研報,智元機器人采用 " 華為生態打法 ",通過合資、投資、合作綁定上下游,包括與臥龍電驅合作研發電機、零部件,與藍思科技、均善智能、寧波華翔共建產線,聯合大豐實業開發文娛場景機器人等,智元的 " 生態打法 " 可以多渠道、多方式的綁定上下游,加速自身技術迭代、產能建設與場景落地。
從行業整體看,今年具身智能賽道投融資同樣異常火熱。IT 桔子數據顯示,截至 7 月 9 日,2025 年共有 87 起人形機器人相關投融資事件,已超過了 2024 年全年的 71 起。僅 7 月 7 日到 7 月 9 日三天,就發生了四起人形機器人的投融資。此外,人形機器人明星企業之一宇樹也在近期頻繁傳出上市消息。
國泰海通證券認為,智元機器人或將實現控股上緯新材,行業頭部企業或將加速 IPO 進程。智元通過收購上緯新材,搶先進入 A 股,融資渠道擴寬。對于宇樹科技、樂聚機器人等行業其他頭部企業,在此次智元機器人收購上市企業后,國泰海通證券預計將加速 IPO 進程,這有助于推升行業整體估值。
后續其他企業有沒有可能復制智元機器人的模式?郭濤認為,這需滿足三個條件:殼資源干凈且估值合理、主業與被收購方存在技術協同可能(如上緯復合材料可應用于機身結構)、符合監管對 " 類借殼 " 的審查尺度。目前具身智能賽道已出現多起類似并購洽談,但隨政策收緊(如 " 類借殼 " 審查趨嚴),窗口期或有限。
" 當前具身智能賽道存在顯著泡沫。" 郭濤坦言,Pre-A 輪估值過億、技術 Demo 包裝成產品、概念融資占比超 60%。但人形機器人作為 AI 終極載體,其價值錨定在 " 多模態交互 + 泛化操作 " 的工業化落地,特斯拉 Gen2 成本下降 50% 已驗證技術拐點臨近。
他提到,未來 3 年關鍵在垂直場景(物流 / 制造業質檢)商業化閉環,年出貨量需突破萬臺才能支撐估值。泡沫破裂后,具備運動控制算法、本體感知融合及成本控制能力的企業將穿越周期,當前投資應聚焦 " 技術壁壘 + 量產能力 " 雙維度篩選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