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1 日,網友發現曾經紅極一時的智能體產品 Manus,已然清空了微博、小紅書以及抖音的所有內容。而在稍早前,Manus 也剛被曝光已將總部遷往新加坡,除了核心研發團隊 40 多人遷往新加坡,其余約 80 名非核心員工被裁。
7 月 8 日,Manus 對外表示稱:「基于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我們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公司將繼續專注核心業務發展,提升整體運營效率?!?/p>
這算跑路了?是,也不是。
事實上,Manus 聯合創始人兼產品負責人張濤早在 6 月中旬舉辦的 SuperAI 大會上表示,Manus 已經是一家新加坡公司。而從目前來看,關鍵事件其實發生在 4 月,當時 Butterfly Effect(Manus 母公司)完成了硅谷風投 Benchmark 牽頭、騰訊、真格基金、HSG 跟投的 7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主要用于擴張美國、日本、中東等海外市場。
再簡單整理下大致的時間線:
3 月,發布即爆火;
4 月,母公司完成 7500 萬美元 B 輪融資;
6 月,完成總部遷移;
7 月,核心團隊遷往新加坡,其他非核心成員進行裁員。
可以說,Manus 的總部遷移、大裁員可以就是原計劃的一部分,至少談不上「提桶跑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anus 發布之初其實僅支持了英文,發布視頻也是全程英文,還需要特殊的網絡條件進行注冊。簡言之,Manus 最初就是瞄準了海外市場,后面的遷移總部更是為了海外市場。
但有必要為了海外市場而整體遷離國內嗎?
不可否認的是,Manus 起初確實「墻外開花墻內香」,海外僅有技術圈關注到,在國內則是借由媒體傳播擴散到了大眾圈,成為一時熱議。同時引爆關注后,Manus 很快就注意到了「中文用戶需求」,并宣布了與阿里通義千問團隊達成戰略合作:
「雙方將基于通義千問系列開源模型,致力于在國產模型和算力平臺上實現 Manus 的全部功能。」
不過此后,Manus 與通義千問 Qwen 的合作始終沒有落地,注冊依然需要特殊的網絡條件,3 月到 6 月的線下社區交流活動也都在海外舉辦。而相比 X、Tiktok 等平臺的活躍,Manus 在國內社交平臺幾乎不存在運營。
今天看來,Manus 開拓國內市場的想法毫無疑問被放棄了,其中的核心原因我們還不得而知。但具體到搬離國內,關鍵原因或許不在于「業務」本身。7 月 8 日,Manus 裁員并遷往新加坡的消息曝出后,次日 Manus 聯合創始人兼 CEO 肖弘就在即刻上發文提到:
「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場里做好產品,有很多不是來自業務本身和用戶價值本身的煩惱……如果最后有不錯的結果,證明作為中國出生的創始人,也能在新的環境下做好全球化的產品,那就太好了!」
很多人應該還記得,3 月初,就在 DeepSeek 的熱潮尚未褪去之時,一支中國團隊用一段英文視頻發布了一款名為 Manus 的通用智能體產品。在此之前,他們推出過另一款面向海外市場的 AI 產品 Monica,用戶規模超 2000 萬。
相比 Monica 在大眾市場的「默默無聞」,Manus 稱得上發布即巔峰,在很短的時間內刷屏了中文互聯網,從小紅書到微信公眾號、到抖音,大量的自媒體內容都在討論這個號稱「首個通用 AI 智能體」的 AI 產品。二手平臺上一個邀請碼,甚至都被炒到了上萬元。
直到 5 月 13 日,Manus 才宣布開放注冊,所有注冊用戶可一次性獲得 1000 積分獎勵,每天可免費獲得 300 積分以執行一項任務。同時在付費服務方面,Manus 提供了三種不同等級的付費訂閱計劃,費用從 16 美元 / 月到 166 美元 / 月不等,后續還增加了每位成員每年 390 美元的團隊版訂閱。
而在過去幾個月,Manus 在產品層面也有了不少的改變:接入了 Google Drive,也在 iOS 和 Android 平臺上線了移動端 APP「Manus AI」,還面向所有用戶推出免費的聊天模式。
不過圍繞 Manus 的爭議在國內一直不斷,有人嘲笑其為「見光死」的網紅產品,也有人認可其的產品價值。從數據來看,Manus 確實沒有一飛沖天,但也談不上「見光死」。
從網站數據分析平臺 Similarweb 的數據來看,Manus 在 3 月發布就獲得了 2310 萬訪問,隨后三個月有所滑落,但訪問量仍然維持在 1600-1800 萬。作為對比,另一款由百度前高管景鯤領銜打造的智能體產品 Genspark,網站訪問量基本維持在 700-900 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Manus AI APP 在 4 月就上架了 Google Play Store,下載量在 100 萬規模,5 月還登陸了 App Store,但這部分移動端的用戶和流量并不在統計內。但據極客公園創始人張鵬在硅谷交流后的說法,OpenAI、微軟、Google 等巨頭「非常認真地看待 Manus」。
但具體到國內,從微信指數提供的數據來看,除了發布之初的熱度曾一度超越 DeepSeek,后續基本維持在較低的水平,不過相比國內類似的通用型智能體產品還是有一定的熱度。
當然,這也是 Manus 基本放棄國內市場的結果,但關鍵的問題是,這么做是合理還是錯誤的選擇?這也是當下很多人爭論的核心之一,有人認為,無論是 To B 還是 To C,海外用戶的付費意愿整體高于國內,言外之意是 Manus 作為初創團隊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但也有人認為,Manus 在錯過龐大的國內市場。
公允地說,Manus 有很多理由聚焦海外市場,一家公司也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總部、市場和用戶。反過來,國內市場也不缺少團隊來打造下一個 Manus,或者更好的 Manus。
回顧過去一年,國內從基礎大模型到應用層智能體,技術發展并不滯后。無論是 DeepSeek 展現出的強大工程化能力,還是從巨頭到新創在智能體方向的落地節奏,都在說明一個事實:從 AI 技術到產品,國內并不缺少頂尖的人才和團隊。
而國內市場的潛力,更在于它的廣闊與復雜。
一方面是龐大的用戶基數和極高的產品容忍度。在這個每天都有新 App 上線、用戶習慣極速更迭的市場里,AI 產品只要「可用 + 新奇」,就能迅速積累用戶心智——哪怕功能還遠未完善,產品從「邊做邊上」到「邊上邊調」,其實是在用最快的方式換用戶反饋,加速迭代完善。
今年 5 月,畢馬威發布了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職場 AI 應用率高達 93%,遠遠超過了全球水平的 58%,其中 50% 的使用者達到常態化應用水平。而國內用戶愿意嘗鮮、愿意等待、愿意分享,這是 AI 產品成長過程中極其寶貴的土壤。
另一方面,中國市場具備全球最復雜的應用場景,也意味著最豐富的測試環境。從電商客服到政務流程,從 PPT 寫作到財務分析,AI 要面對的不只是英文簡歷或旅游計劃,而是多語言、多規則、多角色的真實需求。這種復雜性雖然提高了產品打磨難度,卻也讓團隊可以在早期就暴露系統性問題,為出海鋪路。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國 AI 用戶已經不是「獵奇」,而是真正帶著剛需和預算來的。企業級市場在開放預算,個人用戶開愿意為 AI 訂閱買單,甚至不少高校、政府部門也在采購 AI 服務做試點。
當然面向個人消費者,由于消費水平和習慣,付費 AI 產品在國內確實有一定的變現門檻,再加之國內巨頭「免費」商業模式的壓力,對于初創公司都有不小的挑戰。從這個角度來看,Manus 的選擇不能簡單評判為對錯。也許在它的路徑規劃里,全球化是更大的圖景,又或許競爭高度激烈的國內市場,讓它望而卻步。
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離開的背后,國內市場是一塊對于所有 AI 從業者和團隊來說,充滿無限機會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