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網記者 林沁 常歡 郭亮
天柱山麓,野寨中學的瑯瑯讀書聲,讓校園內的抗戰英烈陵園更顯靜穆。近 3 年間共有 110 名學生被軍校錄取," 護陵 " 與 " 衛疆 " 在此血脈相連,鑄就了這所學校代代相傳的使命與擔當。
(一)
天柱山的晨霧還未散盡,9.85 米高的烈士紀念塔已在晨光中顯露出清晰的輪廓,像一柄出鞘的刺刀,刺破山間的薄霧。塔基四周的蒼松翠柏上還掛著夜露,風過時簌簌作響,仿佛 1943 年那群埋骨于此的抗日將士們仍在低聲交談。野寨中學因陵建校,以校護陵,將 985 名烈士忠骨擁在懷中,墓碑與課桌相鄰,松濤伴書聲共鳴。
每年 9 月 3 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晨光里,高一新生都會列隊站在紀念塔前舉行開學典禮,向紀念塔莊嚴宣誓。" 立地頂天期救國,開來繼往志堅強 ",校歌的旋律從浩然亭方向飄來,混著大別山的風,在每個少年心頭刻下第一道紅色的年輪。而畢業典禮那天,同樣的位置,畢業生們會集體鞠躬、敬禮,向長眠的先烈們宣誓道別:有人要去守護海疆,有人將奔赴空天,就像當年抗日的將士們奔赴淞滬、徐州、武漢的戰場。
紀念塔旁經常能看到激情澎湃的王勝生老校長,他衣著樸素整潔,常穿洗得發白的襯衫,領口微敞,露出古銅色的脖頸,富有感染力地講解著那段烽火歲月。
年近古稀的他毅然放棄私立學校高薪聘請,義務守護抗戰陣亡將士公墓達 13 年,義務承擔講解工作。多年來,學校的一花一草他熟悉無比,忠烈祠內 985 位抗日陣亡將士他如數家珍,他說:" 我雖然沒能成為軍人,在野寨中學的這段經歷,讓我讀懂了中國軍人。"
崇尚英雄才能產生英雄。學校依托校內抗日陣亡將士公墓、抗戰英烈紀念塔、浩然亭等紅色地標,將課堂搬到忠烈祠前,在清明祭掃、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等儀式中厚植家國情懷。" 抗戰英烈紀念園的浮雕像上,每一張年輕的面龐都在講述浴血奮戰的故事,看完后內心久久難以平復。" 學生郭豪的感受,正是學校開展 " 行走的思政課 " 的生動成效。
(二)
公示欄前的樹葉又添了新綠,今年的高考錄取榜單上," 空軍航空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 等字樣,排在最醒目的位置,像一個個掛在枝頭的果實,格外耀眼。" 這是我們學校的特色做法,要讓學生知道,考軍校比上名校更光榮。" 高三 10 班班主任余節的話擲地有聲。他所帶的班級今年有 6 人考入軍校,創下學校班級最高紀錄。
校園里的展板上," 上軍校的十大理由 "" 歷年軍校生風采 " 等內容吸引著記者駐足。據了解,野寨中學近年來不斷推進特色國防教育,通過制訂 " 長城計劃 ",開展包括成立軍事社團、訂購軍事刊物、舉辦軍事講座、設立 " 國勝長城獎 "" 國防七校獎 " 等多種形式,讓從軍報國成為一代又一代學生的理想。
高一學生胡驥馳總在課間扎進書堆,翻閱學校為學生訂購的軍事書刊。他說:" 我通過閱讀軍事書刊,了解到我國海軍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發展,我希望自己高考能夠穩定發揮,早日投身祖國的海防事業,為軍隊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今年野寨中學參加高考的 766 名學生中,共有 144 名報考軍校,其中 39 名被 16 所軍校錄取,覆蓋多軍兵種。" 我原來覺得當醫生是很光榮的事情,受到學校教育的影響,我現在覺得當軍醫是更光榮的一件事情。" 胡驥馳的同班同學許懷逸對記者說。
(三)
2019 年國慶閱兵的電視屏幕前,初一學生郭豪攥緊拳頭,天安門前的鋼鐵洪流在他眼里綻成星火——那天起,軍旅夢想就在心里生了根。
2023 年,習主席的回信讓野寨中學全體師生大受鼓舞,升入高二的郭豪也在其中,這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軍校夢想,并為此加倍努力。在學校里,他努力學習提升成績,跑步拉單杠加練體能;閑暇時間,他還關注臺海局勢等國內外大事。
追夢的路上并非一帆風順,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連續三次的周測成績下滑是很大的打擊,考不上軍校的擔憂讓郭豪倍感煎熬,但他的志向從未動搖,在同學的安慰與老師的幫助下,他的成績逐步回升到了班級前幾名。
如今,郭豪被海軍工程大學錄取。當年那個喜歡在海邊玩耍,在電視機前看閱兵的孩子實現了他的夢想。少年望著紀念塔,仿佛聽見 2019 年那聲震撼心底的軍號,正順著大別山的風,吹向更遠的海疆。
今年 8 月 1 日,潛山市 2025 年考取軍校學生 " 攜信入校 " 儀式現場,郭豪也在其中。人群中,一位身穿校服、肩披綬帶的老人引起大家的注意。69 歲的汪洪發舉著外孫張明朗的錄取通知書,紅色綬帶在胸前晃得耀眼。外孫張明朗今年考上空軍航空大學,已乘運 -20 赴校,老人替他領榮譽證書和 " 光榮之家 " 牌匾。
攜筆從戎、從軍報國,是青春最滾燙的抉擇,是生命最耀眼的榮光。從野寨中學到安慶全市,再放眼全國,軍校報考熱不斷蔓延,全國 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 13.5 萬名考生報考軍校。今年安慶市共有 119 名考生被軍校錄取,全國 1.69 萬余名考生被軍校錄取,錄取成績平均高出特殊類型招生控制線 101 分,生源質量實現跨越式提升。
少年懷執劍衛疆之志,戎裝載家國赤誠之魂。在領袖殷切囑托的感召下,一代代熱血青年選擇與祖國同呼吸、與軍隊共奮進,讓從軍報國的理想在烽火傳承中生生不息。
解放軍報微信發布
作者:林沁 常歡 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