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8 月 11 日訊(記者 吳旭光) 2025 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北京亦莊舉行,人形機器人成為全場焦點。這場盛會不僅點燃了科技界的熱情,更讓整個機器人產業鏈受到更廣泛的關注度。
《科創板日報》記者實地走訪了解到,本次參展的企業包括宇樹科技、優必選、眾擎機器人等 50 家人形機器人主流的整機企業,帶來了最新展品及行業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大會有眾多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以及市場終端場景應用廠商深度參與其中。其中,一部分是核心零部件的 " 賣鏟人 ",快速切入人形機器人供應鏈;另一部分則是與一級市場中的機器人公司聯手,通過深度戰略合作、組建合資公司、產業資本投資、開展技術合作與生態鏈布局等形式,布局機器人賽道。
產業鏈公司 " 搶灘 " 核心環節
人形機器人硬件成本占比高達 70%-80%,核心零部件本土化成為降本主要環節之一。
在 2025 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宇樹科技、眾擎機器人等本體公司新品頻出的同時,產業鏈上的企業也積極行動,展會上涉及核心零部件研發、人形機器人總成、智能電關節模組等細分領域的企業,如綠的諧波、禾賽科技、禾川科技、步科股份等 " 硬科技 " 上市公司。
綠的諧波作為國內諧波減速器龍頭,其產品可應用于人形機器人關節傳動部位。本次大會上,其展示了專為人形機器人設計優化的減速機、用于靈巧手的微型減速機、高剛性減速機等。
大會期間,綠的諧波現場工作人員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綠的諧波具備完善的諧波減速機生產線,可提供 size3 至 size58 等眾多型號產品。其中 size3 等微型諧波減速機設計緊湊、輕量化,是人形機器人靈巧手的最優選擇之一。
禾川科技是一家專注于工業自動化產品的研發、制造、銷售及應用集成企業,包括伺服系統、控制器(PLC)等。
大會現場,禾川科技展臺工作人員對《科創板日報》記者介紹,該公司當下出貨量比較多的是線性關節執行器,主要用于人形機器人的腕、肘、膝和踝等關節,以及需要直線運動的部件,如手臂的伸展、腿部的移動等。
禾川科技董秘辦人士今日(8 月 11 日)表示," 國內人形機器人關節環節采用旋轉、線性兩種解決方案,禾川科技主要供應線性關節執行器,特點是產品承載力大,至少能承受五十公斤壓力,而旋轉關節的承壓力在三十公斤左右。目前市面上采用相同技術路線的企業,如小鵬、上海開普勒、特斯拉等,其人形機器人公司產品采用的就是線性關節執行器。"
談及訂單及出貨情況,禾川科技董秘辦人士表示,一方面,由于線性關節執行器對算法技術要求較高,應用門檻較高;另一方面,現階段國內人形機器人量產訂單較小,市場規模有限,目前公司產品仍以送樣為主,還未實現批量化落地。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上市公司的持續加碼及產品創新迭代,不僅有助于提升自身在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的競爭力,也將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加速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
原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未來低空經濟創新中心理事長羅軍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單從硬件角度看,整體來看,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企業在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三大核心零部件領域,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存在差距,尚處 " 鴻蒙初開 " 的起步階段,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行業龍頭加速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除機器人零配件企業之外,國內多家上市公司也在積極參與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的并購整合或產業協同合作。
2025 年以來,包括眾擎機器人、宇樹科技、云深處等多家頭部人形機器人廠商獲得多輪戰略投資。
其中,今年 7 月,眾擎機器人宣布連續完成 Pre-A++ 輪與 A1 輪融資,融資規模近 10 億元,投資方包括多倫科技、小鵬汽車等知名上市公司,引發市場關注。
在 8 月 9 日大會現場,眾擎機器人攜全系列核心產品亮相,其中全球首發的最新款重載級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 T800 成為大會一大亮點。
章安強進一步表示,展望未來,多倫科技將提高在駕駛、道路安全等領域進行人形機器人二次開發及整機代工能力,基于眾擎機器人的 " 硬件開源 + 生態分潤 " 商業模式,打造交通場景下的應用層終端解決方案,完善公司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布局閉環。
另一家具身智能公司靈心巧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下稱:" 靈心巧手 ")成立于 2023 年 7 月,兩年時間完成了種子輪、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萬凱新材、紅杉中國種子基金、螞蟻集團等。
據靈心巧手現場工作人員介紹,由萬凱新材參與投資的靈心巧手 Linker Hand 系列靈巧手可以用在人形機器人上,該系列產品月訂單已突破千臺,實現批量供貨,已廣泛應用于科研實驗、醫療輔助、工業自動化等領域。
有接近靈心巧手公司人士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該公司目前發展迅速,下游客戶包括比亞迪、富士康以及西門子等行業巨頭。
除多倫科技、萬凱新材等細分領域頭部企業之外,還有不少傳統行業龍頭企業紛紛布局機器人領域,開辟新增長曲線。例如,美的、海爾、格力等家電巨頭近年來紛紛進軍人形機器人領域,部分企業選擇與機器人創業公司合作或參股機器人及相關產業鏈企業,另有部分企業則是成立自主研發團隊。
市場普遍認為,這些企業在各自的傳統業務領域的積累和創新,將為人形機器人注入更強大的創新基因,加速拓展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和市場空間。
不過,《科創板日報》記者從展會現場走訪的多家產業鏈公司了解到,人形機器人的技術或許還沒有到真正成熟的程度,離 " 好用 "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人形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值得期待。"原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未來低空經濟創新中心理事長羅軍對《科創板日報》記者分析表示,目前國內企業生產的人形機器人具備了人的外形、并且實現了多關節靈活性彎曲,這些都不算難。最困難的是如何實現多功能協作、底層的算法突破,并在眾多領域實現常態化應用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談及人形機器人批量化生產的挑戰,今日(8 月 11 日),有人形機器人相關領域上市公司高管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目前人形機器人落地還面臨成本與標準的雙重瓶頸。比如,在行業標準缺失方面,大交通、服務與生活等眾多場景中,機器人應用的安全操作規范、責任認定機制尚處空白,需 " 政企學研用 " 多方協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