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差評硬件部 Author 托尼
不知道大伙兒前陣子有沒有刷到這么條新聞 —— 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這三大運營商,在今年下半年將要全面重啟 eSIM 業務。
所以一開始,我還以為運營商這次頂多只是 " 炒個冷飯 ",把之前已經下線的業務重新撿起來,壓根沒往心里去。
直到。。。前陣子中國聯通直接把手機 eSIM 的開通頁面甩了出來,我才意識到事情沒那么簡單 —— 好家伙,國內 eSIM 終于要殺進國產手機領域了,你的下一臺手機,可能真沒地方插實體 SIM 卡了。
這部分空間騰出來后,廠商就能在手機里塞下更大的電池,堆更猛的攝像頭模組,或者直接把手機做輕做薄,而且理論上,之后我們攜號轉網也不用跑營業廳了,空中直接寫號就行,不用再看運營商臉色 ~
聽起來很美好吧?但我接下來就想給大家潑一盆冷水了 —— 對于國產手機很可能馬上就要用上 eSIM 這事兒,大伙兒最好還是不要抱太大的期待,因為這玩意兒落地之后,背后的麻煩可能比便利更扎眼。
首先就是換機帶來的麻煩。
其次是辦理流程問題。
這會兒全球還有大把國家和地區還在用實體 SIM 卡,普通手機直接買個當地手機卡插上去就行:
對,沒錯,跟實體 SIM 卡一樣,eSIM 也有旅游卡,現在很多手機自帶的 " 國際上網 " 功能,實際上就是靠 eSIM 實現的( 廠商預制的單一用途 eSIM,僅用于漫游數據,不涉及通話、短信等功能 )。
國行設備在國內只能激活國內運營商的 eSIM,只有到了國外才能激活國外運營商 eSIM;而國際版設備則不支持激活國內運營商的國內 eSIM 套餐,但可以用國內運營商的國際業務,費用會比國內套餐貴。
說白了,eSIM 這玩意,嚴格來說算不上啥革命性的技術,相比實體 SIM 卡,它還是有很多局限性,不像 4G、5G 那樣對 2G、3G 是全方位碾壓,不過話說回來,國內 eSIM 想玩得轉,其實核心在運營商。
現在的情況是 —— 聯通對 eSIM 的支持最積極,目前已經在 25 個省市恢復了 eSIM 業務,還悄悄上線了 eSIM 手機業務開通頁面,準備試點,移動的 eSIM 也處于逐步推進的狀態,后續業務將逐步開放。
至于電信,算是這里邊最保守的,還處在觀望當中,客服稱目前 eSIM 業務還沒完成升級,暫時無法辦理,也沒有升級完成的具體時間通知,我看了下之前買的智能手表,果然開不了電信的 eSIM:
這就導致要是你的城市還沒開通手機 eSIM 業務,那即便買了支持 eSIM 的手機,也沒法在本地用上。
再加上國內移動用戶數量高達十幾億,實體 SIM 卡那套插卡即用的祖傳手藝,早已深入人心,想讓它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沒個五年、八年幾乎不太可能,總不能要求所有人立刻扔掉用了十幾年的實體卡。
eSIM 在國內只能寫國內三大運營商的號,實體卡槽則起到一個保底的作用,不至于手機買回來用不了。
美版 iPhone 剛開始用的就是這種方案,蘋果從 2018 年推出的 iPhone XS 開始,用的就是 " 實體 SIM 卡 + eSIM " 的混合方案,直到 iPhone 14 這一代,它才敢在美國徹底砍掉實體卡槽,全面轉向 eSIM。
而在我看來,比起用個 eSIM 還得處處妥協,我更盼著哪天手機能直接連衛星 —— 管你在深山老林還是遠洋孤島,掏出手機信號滿格、消息秒刷、位置秒定,這種 " 地球 Online,永不下線 " 的安全感,才是通信技術的終極形態~
撰文:胖虎
美編: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