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ZAKER 合作
      36氪 40分鐘前

      碰撞營銷陷阱:車硬不等于安全

      當碰撞試驗淪為營銷手段,消費者該如何鑒別汽車安全?

      理想汽車在其新車發布會上,展示了一段 2.6 噸重 SUV 與 8 噸重卡車的正面對撞視頻。視頻中,兩車以 100km/h 的相對速度相撞,隨后卡車車輪彈起,駕駛室 " 點頭落地 ",而理想 i8 的 A、B、C 柱無變形,氣囊全開,電池未起火。

      這場反物理常識的 " 安全秀 ",迅速引發消費者的質疑和不滿。事實上,以碰撞測試佐證安全性已成新能源車企發布會的標準動作。

      蔚來樂道 L90 發布會展示了雨天場景下,車輛被兩輛貨車高速前后夾擊,車身骨架未潰散的畫面。比亞迪海獅 06 則做了車頂靜態承壓測試,宣稱能承受約 9.9 噸壓力,約等于兩頭大象的重量。

      這些測試的共同特點是:視覺沖擊力強、測試條件特殊以及結果超出常理。車企試圖以 " 爆炸性 " 的測試結果,來掩蓋消費者對安全本質的認知:一輛汽車真正的安全在于保護乘員,以及長久可靠性,而非實驗室特制場景下的 " 特效表演 "。

      營銷亂象背后,消費者對汽車碰撞安全的疑云也從未消散。

      目前,國內提供汽車碰撞測試的主要機構有中汽研 C-NCAP、中保研 C-IASI 以及中國汽研、懂車帝等商業平臺,但這些機構的評級標準都未得到廣泛認可。這些機構如何獲得測試車輛、汽車廠商在送檢車輛上是否可以做手腳等問題長期未有解答。

      從事整車碰撞安全工作的工程師 Simo 告訴 36 氪,由于中國測試機構標準較國際低、計分方式不合理已經是行業共識,從事碰撞安全的工程師其實很少關注這些碰撞結果。

      " 就算測出五星,也不能直接表明這輛車安全性優秀。真正與安全相關的,是主機廠內部的碰撞測試,主機廠的標準一定是要高于任何第三方標準 "。

      在營銷劇本和評測數據疑云里,消費者需要穿透數據迷霧的專業解讀。汽車碰撞安全方面,到底哪些內容值得關注?Simo 向 36 氪分享了更多。

      以下是 36 氪與整車安全工程師 Simo 的對話,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略經改編:

      36 氪:目前全球范圍內認可度較高的碰撞機構有哪些?這些評價體系分別有啥特點?

      Simo:在全球范圍內比較受認可的是歐盟的 Euro-NCAP 和美國的 NHTSA-NCAP。中國車基本不往美國出口,所以 N-NCAP 標準沒多少數據,也就沒必要關注。

      E-NCAP 的特點就是嚴格。第一是不接受送檢,只能人家抽檢。第二是很多項測試的標準都是全球最高,比如一些碰撞項目的速度要求比國內高 10km/h 左右都有,現在很多測試和測試標準都是出自 E-NCAP 然后推廣到全球的。

      并且這不是一個參考性標準,而是類似于準入標準,如果一輛車在 E-NCAP 的成績沒達到三星,很有可能是要退市的。

      中國汽車想要拿到 E-NCAP 的分數,就必須要在歐洲上市售賣,能參考的數據是有的,但并不多。

      36 氪:那中國的碰撞評測機構呢?哪些可信?

      Simo:大家熟知的中汽研 C-NCAP 和中保研 C-IASI,當然現在懂車帝這些平臺也會做碰撞測試。

      我先說說好的方面,不管是 C-NCAP 和中保研還是別的平臺,中國這些碰撞評測機構在電車,尤其是電池碰撞安全上,是走得比其他國家更快的。

      但國內評測機構各有各的弊端。懂車帝設置的項目和標準比較貼近熱點,但這畢竟是一家商業公司,商業公司必然會存在商業目的。

      至于 C-NCAP,在項目上基本看齊 E-NCAP,但標準稍低。如果用不痛不癢的速度碰撞,那通過了也不值得慶祝。如果這都無法通過,那車也就不用上市了。

      而且 C-NCAP 的計分規則也不同。第一是為了做配置普及,C-NACP 有很多加分項目,比如搭載后排未系安全帶提供功能,就給加 1.5 分。在乘員碰撞測試中想要提升 1.5 分,成本可沒有那么低。

      一個新車想要在 E-NCAP 評到五星,那你最差的項目成績都必須得能拿到四星,但 C-NCAP 就沒有這樣的規定。

      最后你想一下,C-NCAP 是接受車企送檢的,并且一年的五星評級率能超過 70%。消費者看評測的目的并不是看你有多好,而是想看哪些車好、哪些車不夠好。既然你測出來的車都是好的,那么這個機構的可信度也就存疑了。

      中保研由于購車方式獨立,可信度會更高一些,但中保研的標準不一樣。中保研評的高級別,不一定是高級別的安全,有可能是評估修車的經濟性。像奧迪這種撞碎一個車燈要 1 萬塊錢的車,在中保研的某些測試項目里分數就不會太高。

      所以看評測機構,首先要先看標準,看看這個分數評的究竟是什么東西,而不是看它分數高就代表一定最安全。

      36 氪:那么一場可信度的碰撞試驗,應該是怎樣的?

      Simo:我可以聊一下主機廠是如何做碰撞測試的。

      首先大家要明白,做碰撞試驗的根源是為了提升車輛的安全性,撞車時盡可能縮小車內乘員的傷亡,以及有一些指標是保護車外人員。

      所以看一場碰撞試驗,核心不是看車頭或者車尾是不是撞爛了,白車身只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如果白車身強度都沒有,那這個車就不可能上市。

      碰撞的真正數據要看車內假人模型的傷亡情況。這就是為什么很多車企都要宣傳假人有多貴,自己又投入了多少錢去買假人。

      其次是在主機廠內部,碰撞測試的場景、強度都是比測試機構更加豐富的。我舉個例子,大家可能覺得說只要 A 柱夠硬,撞的結果就一定安全,并不是。假人模型的不同、方向盤和安全氣囊的位置、安全帶收緊的角度速度和力度等等,這些數據相差一度,結果都會有差異。

      36 氪:所以你們認為機構測試參考價值不大?

      Simo:像 E-NCAP 和 C-NCAP,這些機構的測試項目都是單一固定場景,并且標準都是公開的。通過了不能直接說明這車很優秀,但連 C-NCAP 都通不過的車,恐怕也不用上市了。

      36 氪:主機廠會為了這些測試,去做針對性的優化嗎?

      Simo:絕大部分主機廠內部碰撞測試的種類和標準,都高于國標和各類評測機構的標準。像 C-NCAP 一類的國內機構,說實話,我們團隊幾乎沒有關注過。他們測的項目我們自己都做過,他們沒測過的我們也做過,沒有關注的必要。

      當然,認證團隊會關注一些地區準入標準,我們的車要去歐洲賣,那就肯定要關注歐洲的碰撞法規,去通過他們的測試。

      這些非準入的評測標準,對主機廠研發沒多大參考性。如果一家主機廠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滿足這些機構測試項目標準,那這個車的質量也就很難評了。

      36 氪:高低配車型在碰撞表現上有多大差異?

      Simo:很多車的高低配在用料上都會有差異,比如高配用鋁合金、低配用鋼板,高配多幾個安全氣囊之類的。很多民間測試可能就會玩這樣的貓膩,用一款高配車跟低配車對比。所以一般來說,采購低配車型的機構數據更加可靠。

      36 氪:乘用車撞卡車的實驗有意義嗎?

      Simo:我覺得普通消費者在看一場碰撞試驗時,首先要關注這場碰撞試驗的目的是什么。

      碰撞試驗主要分兩塊,一類是車身結構強度試驗,這個一般都不用等整車造出來,白車身階段就會反復試驗。另一類就是碰撞安全試驗,這一類試驗是整車碰撞的核心,重點是了解各種碰撞工況下,假人模型的損傷數據。

      乘用車撞卡車這個,最多就是證明車身結構上沒有大問題,并不代表車內乘員不會受到傷害。而想要證明車身結構強度,跟卡車正面相撞并不是最好、最有效的辦法。

      并且碰撞試驗一般都需要在專業場地里做,專業設備才能精準控制加速度。如果是人開車對撞,這首先就得打個問號,你怎么控制速度保持一致呢?如何控制加速度呢?如果這些都不能控制,那你的結果怎么可靠呢?

      36 氪:大眾對碰撞安全的認知,都是車硬就等同安全,但在你的敘述中,車硬似乎并不等于安全?

      Simo:車輛安全是一個很宏大的命題,其實每一個零部件研發都和安全掛鉤,一些老牌企業甚至自己有一套獨立的安全體系,從研發到測試每一個環節有自己的標準。

      車硬等同安全,是時代給大眾留下的印象。

      以前的材料和制造工藝都不如現在那么好,造一個結構強度和扭轉剛度都足夠好的白車身是有挑戰的。并且 20 年前仿真假人技術也不成熟,所以那會的碰撞法規考核的就是車身結構是否完整、車門是否可以順利打開。

      但現在,碰撞法規已經變了,現在的碰撞法規,關注點并不是 ABC 柱是否完整,而是碰撞后車內假人的傷亡情況。并且假人模型從歐洲白人男性數據,慢慢擴展到女性家人、兒童假人、老人假人等等。

      我舉個例子,一個車以 60km/h 的速度,偏置撞上了路邊的樹。車身強度足夠優秀的情況下,ABC 柱可以實現完好無損,但車內人員一定會收到前后沖擊。如果這輛車安全帶沒有收緊、無法固定住乘客,那么乘客的頭可能會在車窗和座椅之間反復撞擊,最后造成腦震蕩,面臨受傷甚至死亡風險。

      所以你會發現,現在很多車企開始強調說,事故時安全帶會收緊、以及說哪些角落也布置了安全氣囊等等,這些防止車內沖擊的設施,才是目前影響乘員傷亡情況的關鍵。

      當然,這一切建立在白車身足夠優秀的基礎上,小轎車鉆卡車尾部 A 柱直接沒了,那安全氣囊也就沒用了。不過現在白車身制造難度已經大大降低了,大家的競爭點不在于保住下限,而是提升上限。

      所以車內乘員的安全指數,其實更靠近車倆安全的核心。

      36 氪:白車身強度和車內乘員沖擊,哪個提升難度更大?

      Simo:不同企業面對的難度不同。有些企業 1980 年就有自己的碰撞中心,已經撞 40 多年了,那白車身對人家來說肯定沒那么難對吧。

      現在行業的難點比較多是乘員沖擊。我知道有一部分企業,是專門組合了二十多人的團隊,在負責碰撞安全里的車內沖擊設計。

      這是一個比較細致、繁復的活。

      首先就是假人模型,你要用怎樣參數的假人模型?目前法規只規定了一種,如果企業想要引入更多假人數據,比如老人、女性,這就需要企業的決策。

      安全意識比較強的企業,可能會測一個假人在座椅前后不同位置、方向盤不同位置的碰撞結果,以此來確保他們的客戶在任何場景都能收到比較好的保護。

      然后就是碰撞場景設計,法規要求的場景不到 10 種,但企業不可能只做這幾種。少則 10-20 個場景,有錢有經驗的企業可能會做 80-90 種場景。這一套綜合下來,放一個 20 人的團隊來做,也不算過分。

      36 氪:所以安全建立在足夠多的碰撞試驗上?

      Simo:一定意義上是的,沒錢做仿真,有錢做實車碰撞,無論是白車身強度還是車內沖擊,想做好都需要付出大量成本。在這些碰撞結果里優化汽車設計,這就是我們的工作。

      36 氪:對不了解汽車的消費者,你推薦大家關注什么項目?

      Simo:最接近大家日常事故的場景吧,高速度的偏置碰撞算一個。除了有些宣傳視頻展示的看門能不能開、氣囊能不能爆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看假人損傷情況,尤其是現在消費者可能更關注女性家人和兒童的數據。

      大部分企業不會公布內部測試結果,消費者想要了解的話,可以去中汽研和中保研官網找,不要看評級結果,要去看測試的視頻,看機構公布的各項損傷的具體數據。

      相關標簽
      36氪

      36氪

      讓創業更簡單

      訂閱

      覺得文章不錯,微信掃描分享好友

      掃碼分享

      熱門推薦

      查看更多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毛片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正在播放国产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播放偷拍一区精品|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狼|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首页| 狠狠色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香蕉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色一乱一伦一区一直爽| 狠狠综合久久av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app|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霸乳 |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尤物|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果冻| 国产丝袜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少妇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下载| 无码8090精品久久一区|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小向美奈子| 国产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