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東南亞市場終于「殺」到第一了。
前段時間,南華早報引述 Canalys 的數(shù)據(jù),稱小米四年來首次成為東南亞最大的智能手機制造商。報告指出,小米 Q2 在東南亞市場出貨達 470 萬臺,同比增長高達 8%,市占率 19%,超越了 18% 的傳音和 17% 的三星。在智能手機銷量整體下滑的大環(huán)境下,小米的突破也顯得尤為珍貴。
這一「逆市」表現(xiàn)也不禁讓人好奇——小米究竟是怎么在東南亞這個內(nèi)卷程度僅次于中國的手機市場里,取得這樣的成績的?
要理解它為何能在如此激烈的市場中殺出重圍,得先看清它的全球版圖。和傳音這種在海外扎根多年的品牌一樣,小米的海外布局也絕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橫跨多年多地、并依照各地消費習慣分層次的復雜銷售網(wǎng)絡(luò)。
2014 年,小米進入印度市場,打響了「沖出中國走向亞洲」的第一槍。憑借極高的性價比和熱情的粉絲社群,小米在 6 個月里就實現(xiàn)了「百萬出貨量」。2015 年,雷軍親臨小米手機 4i 的印度發(fā)布會現(xiàn)場,那句「Are you OK?」及其粉絲二創(chuàng)視頻也成就了伴隨雷軍十余年的親民標簽。
甚至在「SU 7 時代」,小米也和粉絲創(chuàng)作者合作,上架了圍繞「Are You OK?」的衍生周邊—— OK 手勢車輪氣門裝飾。
憑借紅米系列(后改名為 Redmi、POCO)在價格和配置方面的優(yōu)勢,小米成功「俘獲」了不少大量印度手機用戶,同時也一度把印度變成了小米全球最大的單一海外市場,穩(wěn)坐銷量榜首多年。
拿下印度市場后,小米也開始以印度為跳板,將性價比標簽帶到東南亞各國,比如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25Q2,小米在東南亞整體出貨 470 萬臺,以 19% 的市占率成為區(qū)域第一。
2017 年,小米進入西班牙市場,并開始建立自己的銷售渠道,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在歐洲推廣小米手機。與此同時,三星、蘋果、Google 等海外巨頭對歐洲市場并無太多「本地化」適配與宣傳,甚至連產(chǎn)品定位(比如三星 A 系列)的宣發(fā)手段都是緊跟「全球市場」。需要澄清的是,這里所說的「全球市場」并不是「一套方案適用于全球」,而是「一套避開了全世界敏感點,誰都不得罪」的中性求穩(wěn)方案。
很顯然,這樣的品牌推廣策略和小米的「粉絲經(jīng)濟」處于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2018 年,小米在巴塞羅那開設(shè)首家小米之家,當年雷科技曾到巴塞羅拉參觀并對其當?shù)亻T店運營的 " 生意經(jīng) " 進行詳細報道,小雷發(fā)現(xiàn),小米的這些門店不僅承擔銷售終端功能,也成為品牌形象的展示窗口,
除此之外,每年 MWC 期間,小米也會加強其在巴塞羅那各大重點地點的曝光,利用 MWC 的區(qū)域?qū)傩约訌娖湓跉W洲的影響力。這幾年雷科技 MWC 報道團在西班牙期間,在機場、車站甚至是路邊的廣告位,都能輕松找到小米的身影。
憑借西班牙的區(qū)位優(yōu)勢,及國產(chǎn)中端手機與海外中端機的性能代差,小米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市場迅速進入前三名,在 2021 年甚至超越了三星,成功登頂西班牙手機市場。
那么為什么小米能在東南亞、歐洲市場「橫著走」呢?在雷科技看來,這主要得益于小米在先發(fā)優(yōu)勢、產(chǎn)品實力、品牌認知和銷售渠道這四個方向上的努力。
先發(fā)優(yōu)勢我們剛剛講過,這里先放下不談。從產(chǎn)品層面看,小米在海外很早就確立了 " 雙管齊下 " 的策略。一邊是以 POCO(18 年啟用)、Redmi(19 年獨立)為代表的性價比機型,通過極致配置和價格的組合去沖擊出貨量;另一邊則是主打高端的數(shù)字旗艦和 MIX 系列,強調(diào)影像、性能和科技創(chuàng)新。
這樣的組合讓小米既能在印尼、越南、泰國這些新興市場用性價比占領(lǐng)更大份額,又能在歐洲市場以徠卡影像建立溢價和口碑。另外,基于小米生態(tài)鏈,小米也成功將國內(nèi)小米雜貨鋪、「雷軍妙妙屋」的概念帶到海外市場,用耳機、手環(huán)、掃地機帶動手機的銷量,并以此回饋到小米「人車家」的布局。
渠道方面,小米也積極適應東南亞、歐洲市場的區(qū)域性打法:在東南亞,小米與電商平臺合作,用促銷將性價比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在歐洲市場則一改國內(nèi)「電商為王」的策略,通過線下零售實現(xiàn)市場滲透。
最后是品牌層面的加持。小米沒有沿用國內(nèi)一套模板,而是針對本地市場做「Glocal」(Global+Local)的調(diào)整:在東南亞等價格敏感型市場,小米在 TikTok「直播清倉」,將價格優(yōu)勢最大化。
至于「歐洲戰(zhàn)場」,2023 年,小米在西班牙和當?shù)鼐銟凡?Kings League InfoJobs 合作,借助青年足球強化 Redmi 的品牌認同;2025 年 1 月,小米成為蘇黎世搖滾馬拉松系列賽的馬德里站官方贊助商,直接向歐洲體育愛好者「精準投放」。
除此之外,在歐洲這個全球賽車文化的腹地,小米也利用 SU7 進一步提高了小米的品牌形象:在用毋庸置疑的圈速成績證明自己實力后,2025 年 5 月,小米和被譽為「綠色地獄」的紐博格林賽道達成深度合作,「小米 SU7 Ultra 橋」也將出現(xiàn)在每一圈紐北車載錄像中,向全世界車迷展示著小米的能力。
從東南亞到歐洲,小米一步步把市場做厚、把品牌做響。回頭來看,它的海外成長路徑幾乎可以概括成一套完整的「出海方法論」,也就是國產(chǎn)手機品牌最值得參考的「教科書」:
首先,營銷手段要與時俱進。從最早靠極致性價比走量,到如今熟練運用 TikTok Shop 等短視頻電商平臺清庫存,小米用行動證明了出海不是「把國內(nèi)經(jīng)驗照搬出去」,而是要緊跟海外用戶習慣,用他們熟悉的渠道與內(nèi)容方式溝通。
其次是本地化,也就是上一段多次強調(diào)的「Glocal」(Global+Local)。對品牌來說,Glocal 不能僅僅是一個口號,更不能像以前的「全球機型」那樣妄想「一套打法適用于全球市場」。
最后是品牌定位的升級:小米早年以「性價比」出圈,但并沒有停留在價格競爭的紅利,而是逐步往科技創(chuàng)新驅(qū)動的方向轉(zhuǎn)型。與徠卡合作帶來的影像能力提升、和高通合作帶來的性能持續(xù)突破,讓小米擺脫了「只會卷價格」的單一標簽,逐漸在海外市場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科技形象。
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經(jīng)濟放緩、關(guān)稅陰晴不定的大背景下,各地智能手機的市場競爭必然會更加激烈。目前小米已經(jīng)用市場成績證明了自己,那下一個「小米」又會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