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又在護眼屏這條賽道發力了。
8 月 14 日,華為宣布云晰柔光屏迎來新一輪升級:憑借納米蝕刻工藝的精度提升,華為云晰柔光屏能削弱 99% 的環境雜光干擾。簡單說,全新的柔光屏即使在陽光直射、燈光反射等復雜光線下,依然能保持通透清晰。根據介紹,這項升級會率先用在新款 MatePad 11.5 S 和 MatePad Air 2025 款上。
但如果大家對華為產品有所了解,應該知道柔光屏技術并不是華為「技術庫」里的新面孔了。去年發布的 MatePad 11.5 S 已經靠納米蝕刻和多層鍍膜技術,顯著降低了屏幕反光率,同時大幅提升透光率;而這次的工藝升級,可以理解為在原有基礎上的二次進化。
當然了,屏幕的具體表現我們還得親眼看了才知道。不過「如何把屏幕做得更護眼?」,確實是當前顯示領域的共同發展方向。
那么為了護眼,顯示屏行業經歷了哪些技術迭代呢?
顯示行業一直在為「護眼」努力
從技術分類上看,主流「護眼屏」的工作原理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利用物理結構減少光線入眼強度的「結構類」護眼,和利用光譜原理減少有害光入眼的「光譜類」護眼。當然,國內也曾流行過改變光路結構,用延長焦平面距離來預防兒童近視的「護眼屏」。但后者其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屏幕,只是一個放在桌上的「大型潛望鏡」,所以這里我們暫不討論。
在彩色顯示還不普及的時代,市面上主力的小型屏幕普遍采用半透液晶屏技術。《無間道里》里那臺「有內鬼,終止交易」的手機,用的就是半透液晶屏。盡管當時還沒有明確的「護眼」概念,但廠商已經敏銳地發現了屏幕背光均勻度的重要性:
一塊好的、看著舒服的屏幕,它的背光一定是均勻的,不能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為了讓有限的燈珠能均勻照亮整個屏幕,品牌開始在背光和液晶之間加入擴散膜、偏光片,讓亮度分布更均勻。
但隨著彩色顯示技術的普及,行業對「護眼」有了新的需求——醫學研究提出「特定波長的藍光可能會對人的視網膜和生物鐘產生影響」。于是廠商通過在面板增加濾光層或在發光材料端調整光譜,降低有害藍光的比例。
在理想的情況下,這種從發光基材入手的防藍光技術并不會對屏幕顯示的色彩帶來直觀的影響。但因硬件防藍光的成本較高,部分品牌選擇在屏幕外側使用濾光片在背光末端直接過濾所有藍光,或者直接以軟件手段把屏幕「調黃」。很顯然,這么做的成本更低,但也會導致屏幕色溫偏移(偏色),所以用戶對這類「軟件防藍光」并不買賬。
護眼屏進入「結構光學」時代
而柔光技術的出現,是護眼屏進入結構光學階段的標志。前面我們提到,「柔光屏」通過納米級蝕刻或微結構涂層,微觀「破壞」屏幕表面平順度,讓顯示的光線在離開屏幕時、到達人眼之前發生漫反射或擴散,從而削弱強光,減少環境光導致的眩光。
與宏觀破壞屏幕表面平順度的貼膜磨砂的方式不同,這種「柔光屏」的微觀結構設計可以在降低反射的同時,盡量保留畫面銳度和細節,從而獲得類似紙質印刷物的表面「顯示」效果。除了以納米蝕刻「破壞」平整度外,品牌也可以用多層屏幕涂層主動降低屏幕表面的平整度,實現類似的效果。這類屏幕表面結構的護眼技術也可以背光光譜優化「合作」,「疊加」屏幕的護眼能力。
當然了,要說顯示護眼,怎么能少的了「墨水屏」呢?電子墨水屏的顯示原理和常見的 LCD、OLED 完全不同,它不依賴背光發光,而是采用一種充滿微膠囊的「電子墨水」作為顯示介質。
每個微膠囊里都有帶電極的「墨水」顆粒,這些顆粒會在電場的控制下「上浮」或者「下沉」,從而組成顯示畫面。由于它依靠環境光反射成像,而不是主動發光,所以沒有背光頻閃和高能藍光;而發光墨水屏的發光層也設置在墨水屏的上層而非下層,無需讓光線「穿透」墨水屏,觀感接近紙張印刷,也正因如此非常適合長時間閱讀使用。
只不過因墨水屏刷新率和響應速度較低,所以這類屏幕通常只會用作閱讀器、電子標簽等「靜態顯示」場景,只有極少數品牌會用墨水屏打造智能手機,手機行業的「護眼」技術也以防藍光和柔光屏為主。
為何柔光屏難普及?
成本只是問題之一
不過話又說回來,盡管柔光技術在護眼體驗上的優勢已經比較明確,但與其技術優勢相比,柔光屏的普及速度完全稱得上「緩慢」。在雷科技看來,柔光屏的「推廣阻力」主要來自成本、產品定位這兩個方面。
成本問題很好理解:柔光屏的核心技術無非表面的納米蝕刻或微結構涂層(分別對應減材和增材),無論品牌采用哪種方案,都需要在玻璃表面進行極高精度的加工,哪怕結構深淺相差分毫,最終的反射率、透光率表現都可能出現明顯偏差,所以柔光工藝的良品率也難以保證。
良品率難以保證,也意味著柔光屏的產量有限,成本也會同步上升。以最出名的 Apple XDR Display 顯示器為例,帶納米抗反光紋理(柔光技術的一種應用)版本的定價就要比標準玻璃版本貴 8000 元。即使華為將這一技術帶到了真正的消費級平板中,其成本也不容小覷。
正因如此,柔光屏這一技術不大可能會在一般消費品中大規模鋪開。
而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因柔光結構會改變光的傳播路徑,盡管優秀的柔光屏技術對屏幕顯示效果的負面影響已經微乎其微,但這種負面影響在現階段依舊無法避免。高端柔光屏產品會通過優化蝕刻圖案、疊加防反射膜等方式能最大限度保留細節,但在低成本版本中,很容易出現畫面發霧、清晰度下降的問題。
這也導致柔光技術更適合用于學生平板、閱讀器等以文字、靜態內容為主的設備,而不常見于對高動態、極致清晰度有更苛刻要求的游戲顯示器或手機旗艦屏。
在雷科技看來,品牌如果想普及柔光屏技術,首要任務還真不是進一步提升柔光屏的「護眼」能力,而是想辦法補全柔光屏的短板,讓它既能在高端產品中保持體驗優勢,也能在中端甚至大眾化產品中具備落地的可行性。
護眼屏下一步將主攻「全場景自適應」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覺得柔光屏「成本高、場景窄,還有負面效果」,是一個純粹的噱頭。但作為一個一天看屏幕超過 18 小時的重度用眼用戶,其實小雷并不認為柔光屏是一個炒作的概念。與之相反,我認為柔光屏,或其背后代表的「護眼」屏幕技術,未來必將成為顯示領域的下一個發展重點。
至于當前的「行業難題」,雷科技認為,柔光屏的下一步很可能會朝著「自適應」的方向發展。目前柔光屏的效果基本是固定的,工藝一旦成型,在不同光線環境下的表現就不可調節——柔光屏在強光環境下的體驗很好,但在弱光環境中可能就會犧牲部分亮度和清晰度。
但如果顯示技術能像相機偏振灰鏡或電致變色墨鏡那樣,根據外界光線和用戶用眼狀態動態調整反射率、透光率,那么護眼和畫質之間也就不再需要取舍;這種自適應的可調節柔光方案,可以把護眼屏從「特定場景好用」的限制中解放出來,升級為「全場景都能用」,也將是護眼技術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可以肯定的是,這類產品前期成本必然高昂,不會出現在入門走量的產品中;但現階段柔光屏技術本身就只存在于特定產品或超高端產品中,不會因售價過高而動了「基本盤」。
而當柔光屏這個概念徹底打響后,護眼屏也必將和高刷屏一樣,成為旗艦手機「用過就回不去」的新門檻。
記得備注想進群的手機品牌哦
跟小雷一起暢聊數碼與科技
另外小雷建了幾個粉絲群,歡迎掃碼加入!
大家伙一塊聊聊天,分享玩機技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