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 1 筆 8 億美元 BD 交易首付款短暫扭虧并催化股價一飛沖天的百利天恒(688506.SH),又入虧損常態。
8 月 20 日,百利天恒發布中報,上半年實現營收 1.71 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 96.92%;歸母凈利潤 -11.18 億元,同比下降 123.96%。觀察君注意到,虧損主要是公司貢獻業績的化藥、中成藥收入再萎縮,而創新藥研發如 " 吞金獸 ",投入一再加碼。
更為嚴峻的是,在創新藥持續產生收入之前,此前的 8 億美元首付款于公司激進的研發而言,明顯杯水車薪。根據公司測算,未來三年的資金缺口高達 48 億元,在港股 IPO 暫緩后," 缺錢 " 的百利天恒全寄望于正在推進的不超 37.64 億元的定增募資。
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司市值突破千億后,明顯上行乏力,且今年來,基金減持明顯。
研發太燒錢,虧損是常態
百利天恒最初以化學仿制藥和中成藥起步,2010 年前后嘗試布局生物藥領域,啟動 " 以仿養創 " 的漫漫轉型路。2014 年,公司在美國西雅圖創建了 SystImmune 公司,投入大量資源研發 ADC 藥物。
經過十年發展,百利天恒成長為一家聚焦全球生物醫藥前沿領域,立足于解決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在腫瘤大分子治療領域 ( ADC/GNC/ARC ) 具備全球領先的創新研發能力、全球臨床開發和規模化生產供應能力,并將在 2028 年形成全球商業化能力的綜合性生物醫藥企業。
不過,除了 2024 年收入的一筆 8 億元首付款外,公司的營收主要來自原有的化藥和中成藥,且原有收入逐年萎縮,創新藥研發卻越來越燒錢。入不敷出,就意味著,虧損是常態。
2021 年 -2023 年,公司營收分別為 7.97 億元、7.03 億元和 5.62 億元,這其中,化藥制劑收入分別為 6.06 億元、5.35 億元和 3.81 億元,中成藥制劑收入為 1.89 億元、1.67 億元和 1.79 億元;研發費用則逐年遞增,分別為 1.96 億元、2.79 億元、3.75 億元;歸母凈利潤只能連年虧損,錄得 -9999.13 萬元、-2.82 億元和 -7.80 億元。
2023 年 12 月,公司將自主研發產品 BL-B01D1 的部分商業化權益授予百時美施貴寶 ( BMS ) ,總交易額高達 84 億美元,是 ADC 領域歷來總交易額最大的單一資產合作交易。2024 年,公司收到 8 億美元首付款,直接帶領百利天恒 2024Q1 及全年扭虧為盈。2024 年,公司實現營收 58.23 億元,同比暴增 936.31%;歸母凈利潤 37.08 億元,同比增長 575.02%。
不過,2024 年,公司化藥制劑、中成藥制劑的收入再萎縮,分別僅錄得 3.22 億元和 1.64 億元,研發費用則增加至 14.43 億元。
最新的中報雖未披露分板塊的營收情況,但就營收僅 1.71 億元來看,今年上半年,化藥和中成藥的收入再次萎縮。而同期,公司研發費用高達 10.39 億元,同比增長 90.74%,虧損 11.18 億元也就很好理解了。
根據中報披露,上半年公司研發人員大幅增加,截至期末已達到 1360 人,而去年同期為 879 人。在研發人員數量和薪酬都增加的情況下,上半年研發人員的薪酬合計就達到 2.22 億元。除了研發人員薪酬外,研發的材料費、實驗檢驗費也增加了。
員工人數增加,公司管理費用也水漲船高,上半年公司管理費用 1.27 億元,同比增加了 78.64%。
擬定增 37.64 億補資金缺口,基金大幅減持
創新藥研發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素有 " 十年、十億美元、10% 成功率 " 的說法。入不敷出的百利天恒,只能靠融資來投入研發,畢竟照公司當前的燒錢速度,8 億美元也就夠 2 年多的研發費用,若投入再加碼,則能覆蓋的時間更短。
且公司多管線同時研發,可謂激進,截至報告披露日,百利天恒共有 15 款創新藥處于臨床試驗階段及 2 款創新藥處于 IND 受理階段,其中 3 款已進入 III 期注冊臨床試驗階段。公司正在開展近 90 項臨床試驗,其中于中國正在開展近 80 項臨床試驗,于美國正在開展 10 項臨床試驗。
觀察君從醫藥人士處獲悉,創新藥研發通常分為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Ⅰ / ⅡⅢ期)、新藥申請(NDA)等階段。其中,臨床試驗階段的成本占比最高,而Ⅲ期臨床試驗又是該階段中最燒錢的環節。因為該階段需要招募大量患者以驗證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并與現有標準治療方案對比;且Ⅲ期試驗周期較長,一般要 2-5 年甚至更長,尤其是慢性藥或腫瘤藥物;同時,為滿足監管要求,Ⅲ期試驗需要嚴格的隨機對照設計、多中心(甚至跨國)開展,涉及多個國家 / 地區的醫療機構、倫理審查、數據標準化等,管理復雜度和成本顯著上升。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投入巨資,Ⅲ期試驗仍可能失敗,據統計,Ⅲ期失敗率約為 40%-50%,一旦失敗,之前的巨額投入將成為沉沒成本。
很明顯,隨著百利天恒多管線步入臨床階段尤其是Ⅲ期臨床,公司研發投入肉眼可見的增長。根據中報披露,上述的 15 個在研項目上半年就投入了 9.07 億元,累計投入金額已高達 33.96 億元,預計總投資規模(截至 2024 年末累計投入金額和 2025 年預計可能發生的研發費用之和)將達到 43.53 億元。
多研發管線如嗷嗷待哺的 " 吞金獸 ",百利天恒不得不頻頻募資。2023 年 1 月,公司成功登陸科創板,募資 9.9 億元,募資凈額 8.84 億元。截至今年 6 月末,已經用去 92.46%,所剩無幾。
2024 年 5 月,百利天恒又啟動港股 IPO,并于當年 7 月首次遞表,今年 1 月二次遞表。但
6 個月內未通過聆訊,再次失效。對于暫緩港股 IPO,百利天恒實控人朱義此前稱," 是因為今年 2、3 月份前后港股的窗口不好,流動性很差。大家信心不足,對未來預期看不清楚。那就回到 A 股,我們是科創板生物醫藥板塊頭部企業,A 股市場蠻歡迎的。"
但有分析認為,其暫緩港股融資,或是因為港交所不認可其將 8 億美元首付款確認為正常經營活動收入,而應是一次性收入。
港股暫緩,百利天恒的希望都押在了 A 股定增,8 月 7 日,公司發布公告稱,公司的定增申請已獲證監會同意注冊批復,此次定增計劃募集資金不超過 37.64 億元,擬用于 BL- B01D1 /iza-bren、BL- M07D1 等 8 個研發管線。
公司給證監會的回復顯示,根據未來三年研發及經營活動的資金需求測算,百利天恒未來三年的資金缺口達 48.19 億元,這意味著在定增之外還有 10 億元以上的缺口。
中報顯示,截至二季度末,百利天恒有貨幣資金 31.50 億元,看似重金在手,但同期有短期借款 2.50 億元,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 2.50 億元,長期借款 25.72 億元,實際資金并不寬裕,定增募資十分迫切。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公司虧損是常態,但自 2023 年末與 BMS 達成交易就催動百利天恒股價上行,機構資金擁躉下曾一舉將其董事長朱義推上科創板 " 首富 " 的位置。6 月以來,其股價高位震蕩,但截至 8 月 21 日午盤,公司股價報 313.52 元,市值仍超過 1257 億元,穩坐科創板市值第六位置。
不過,wind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基金開始大幅度減持百利天恒股票,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基金持股百利天恒的數量為 3131.05 萬股,占比 30.43%,而在 2024 年末,基金持股曾高達 4568.09 萬股,占比 50.50%。(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蘇啟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