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28 歲的小茜躺在床上,腦海里的念頭一個接一個地蹦出來。" 明天的提案,客戶會不會否定?"" 父母最近體檢,結果好像有點問題 ……" 這些念頭此起彼伏,盡管她試圖轉移注意力,但她依然心跳加速、肌肉緊繃,直到凌晨兩三時才迷迷糊糊入睡。
小茜發現,她的同事雖然在項目截止期前一周也會出現緊張情緒,但通常在項目結束后他們就能恢復輕松。這揭示出一個關鍵區別:通常的焦慮是事出有因的短期反應,而病理性焦慮是無明確對象或過度擔憂的慢性狀態。
持續時間長。患者過度擔憂和焦慮狀態通常至少持續 6 個月。
伴隨多種癥狀。患者時常感到緊張或坐立不安、易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或頭腦一片空白、易怒、肌肉緊張、睡眠紊亂。其中,睡眠紊亂包括難以入睡、睡眠淺、早醒、睡眠質量差等。
導致功能損害。這些癥狀導致患者在社會交往、職業發展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出現明顯的功能受損。
生物學層面,遺傳因素通過家族聚集性,體現個體對壓力的易感性;神經生物學機制涉及杏仁核過度活躍,前額葉皮層功能異常,以及神經遞質失衡等情況。
心理學層面,負性認知模式如災難化思維、低不確定性容忍度和回避行為,早期經歷的童年創傷,過度保護或控制的養育方式,缺乏安全感的成長環境等,可能進一步增加患病風險。
社會與環境層面,長期或重大的生活壓力事件,如工作壓力、經濟困難、人際關系沖突、罹患慢性疾病、親人離世,以及社會支持不足等,都可能成為誘因。
廣泛性焦慮障礙是可以有效治療的。患者通過規范治療,能夠顯著緩解癥狀、恢復功能,并大幅提升生活質量。通常情況下,選擇性 5- 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5- 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為一線治療藥物。認知行為療法是首選且循證證據較為充分的方法,通過改變扭曲認知、減少回避行為及教授放松技術發揮作用,效果較為持久。
中重度廣泛性焦慮障礙患者通常采用認知行為療法聯合藥物治療,其中,認知行為療法可以提供長期的應對技能,藥物治療能幫助緩解癥狀,讓患者更好地參與治療。
規律運動
每周 3~5 次持續 30 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是天然的抗焦慮藥物。
優質睡眠
固定作息時間,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睡前遠離電子屏幕。
均衡飲食
減少咖啡因、酒精的攝入,確保營養攝入均衡、全面。
認知重構
識別自動負性想法,如 " 我肯定會搞砸 ";質疑其證據和合理性,如 " 有什么證據支持這個想法 ";用更合理、平和的想法替代負性想法,如 " 我可能會遇到挑戰,但我已經作了準備,可以盡力而為 ";行為激活,即采取積極的行動去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如拆解問題步驟、尋求幫助,而不是沉溺在無盡的擔憂中。
情緒著陸
當遭遇焦慮突襲時,"5-4-3-2-1" 情緒著陸法可以快速把情緒拉回當下,具體做法是說出看到的 5 樣東西、聽到的 4 種聲音、觸摸的 3 個物品、聞到的 2 種氣味、嘗到的 1 種味道。
壓力管理
每日練習深呼吸,如 "4-7-8" 呼吸法(用鼻子吸氣 4 秒,屏住呼吸 7 秒,再用嘴緩慢呼氣 8 秒),以及正念冥想或漸進式肌肉放松法,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
尋求支持
不要孤軍奮戰,可以向親友坦誠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有相似經歷的人交流,分享經驗,互相鼓勵。
如果通過以上方法都無法緩解焦慮,當焦慮持續超過 6 個月,難以自控,并顯著影響工作、學業、社交或家庭生活時,我們就要主動尋求精神科醫生和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