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行孫
最近,工信部等六部委啟動為期三月的專項整治,劍指行業亂象。這本是規范汽車市場、護航產業發展的良策,對此,無論是企業還是消費者,都是舉雙手贊成的。
但不合時宜的說句,矯枉也應警惕過正?!锻ㄖ防锪信e了各種需要打擊的現象,有一條是以遏制、打壓競爭對手為目的,詆毀攻擊汽車企業或者汽車產品,抹黑企業聲譽或者商品聲譽,對企業進行惡意投訴。我認為,對于這一條的行為認定是需要進一步澄清和明確化的。

構成詆毀的,必須同時符合上述這兩個條件。換句話說,即使評價觀點片面或錯誤,若未捏造事實,就不構成 " 詆毀 "。同樣的,即便有主觀意圖(這點很難證明),但是并非捏造事實,傳播的內容符合客觀事實,也不應該被認為是詆毀。
如果從具有嚴肅性的行業規范乃至法律的角度來看,對于法定事實的構成應該遵循的是 " 論跡不論心 " 的原則。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一切都應該以事實為依據,而非揣測當事方的主觀意圖。否則,就必將影響到這個指導意見的嚴肅性。
至于專項整治中另提及的 " 黑公關 " 治理,則更需要警惕一種潛在風險——即防止一些企業將正常批評與刻意抹黑的邊界模糊,以主觀臆斷取代客觀事實,用被批評者的 " 體感 " 作為判定標準。試圖利用這場旨在凈化環境的整治,來建立起堵塞言路的壁壘。
需知,對于正處在轉型升級關鍵期的中國汽車行業而言,批評從來不是洪水猛獸,而是匡正企業乃至行業進步的寶貴動力!為批評留空間,就是為中國汽車留未來!

企業與公眾在信息獲得方面是不對等的,不能指望公眾能夠像企業一樣擁有完整而可靠的全部信息。也正由于公眾在信息可得性上是 " 弱勢群體 ",所以不能因為其所獲得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全面來剝奪公眾批評的權利。
市場永遠是運動中的,因此 " 正確 " 也永遠是相對的。而多元的思考與表達,才是催生真理、推動改進的土壤。汽車企業若因批評者觀點 " 不正確 " 就將其歸為 " 黑公關 ",本質上是一種逃避問題的鴕鳥心態,不僅無法解決自身存在的不足,更會失去自我完善的機緣。尤其是新勢力車企,應該感謝中國這塊土地為新勢力企業提供了如此之多的消費者樣本,以及他們的真實意見和反饋。
我以為這是比新技術、新設計、新功能更具有戰略價值的競爭優勢,這才是中國新能源企業未來走向世界汽車前沿的核心優勢。產業政策的最大價值是早期市場的學習,向消費者討教,而不只是補貼。因此,請新勢力們眼光長遠,格局放大,不要做出買櫝還珠的蠢事來。
是否是正常批評,更不應由被批評者的 " 體感 " 來定義。
現實中,一些汽車企業將 " 是否刺痛自己 " 作為區分批評與抹黑的標準:凡是指出企業問題、讓企業陷入輿論壓力的,就是 " 惡意抹黑 ";凡是歌功頌德、迎合企業需求的,就是 " 客觀評價 "。這種邏輯何其荒謬!批評的價值本就在于 " 揭短 "" 亮丑 ",在于指出被批評者忽視的問題、回避的缺陷。若批評不能讓企業 " 感到刺痛 ",那這樣的批評要么是隔靴搔癢的無用之語,要么是刻意討好的諂媚之言,失去了批評應有的鋒芒與價值。
消費者抱怨和行業批評所指之處,難道不是企業應該亡羊補牢之處嗎?比如中國電車的續航里程數,難道不正是在消費者的 " 聲討 " 和媒體的 " 揶揄 " 中跑到了世界汽車的領跑者的位置上了嗎?批評是最好的整改計劃,也是最好的前行動力。將 " 被刺痛 " 等同于 " 抹黑 ",本質上是企業將自身利益凌駕于公眾利益之上,用自我感受取代客觀標準,是企業懶惰和顢頇的借口,最終只會讓企業在自我麻痹中逐漸失去市場的信任。
此外,批評的效力更不應因其觀點的 " 不完整 " 而被否定。批評者也無需承擔 " 給出解決方案 " 的義務。正如批評雞蛋難吃的,無須自己下蛋;批評冰箱的,亦無須能夠自己制冷。無論是針對媒體評論還是消費者,要求批評者 " 給出解決方案 ",也是一種不合理的苛責。
文藝評論家做出自己的批評,不見得要自己動筆寫一部小說;媒體指出企業的問題,也不意味著需要替代企業承擔研發、管理的職責。批評的核心價值在于 " 發現問題 ",而 " 解決問題 " 的責任,本來就是企業自身的責任。
汽車行業技術復雜、產業鏈綿長,要求批評者既懂市場、又懂技術,還要能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無異于將批評的門檻抬到了不切實際的高度,最終只會導致批評聲音的集體沉默。管理學中曾經有一句名言,問題一經發現,則已經解決了 90%。而某些懶惰的企業,則要求批評者把剩下的 10% 的工作也一起干掉。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荒謬的觀點嗎?!
我們為何要如此堅定地、甚至是有點應激地為汽車行業的批評 " 正名 "?因為當下中國汽車行業的批評環境,本就已脆弱不堪。
如今的汽車媒體,幾乎百分之百需要依靠汽車企業 " 賜予 " 的項目維持生計——車企的廣告投放、活動贊助、產品評測合作,早已成為多數汽車媒體生存的 " 生命線 "。動輒就是小編們當月的房貸和下月的口糧,誰敢造次?在這種生命線脆弱的綁定之下," 批評 " 早已成為一種稀缺品。汽車媒體觀點的獨立性早就瀕危,遑論諍言?!

當所有聲音都只敢迎合、不敢質疑,當所有評價都只能肯定、不能否定,企業將失去發現問題的外部的眼睛,市場將失去自我糾偏自我凈化的能力,行業也將失去前進的動力和相鑒的明鏡。
歷史早已證明,壓制批評、堵塞言路來維護表面的 " 繁榮 ",最終只會引發更大的危機。對于正尋求出路的中國汽車行業而言,這種風險尤為致命。如今,中國汽車品牌正加速轉型,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遇到技術瓶頸、市場挑戰、管理難題。這些問題,既需要企業內部的自我革新,也需要外部批評的有力推動。
正常的批評,能讓企業及時發現產品缺陷,避免因小失大;能讓企業清醒認識市場需求,避免戰略誤判;更能讓企業時刻保持危機意識,避免驕傲自滿。若將批評視為 " 洪水猛獸 ",用專項整治作為抑制批評的借口,那企業存在的問題將無法得到暴露,潛在的風險將不斷累積,最終不僅會讓錯誤的事情 " 更加錯誤 ",還會讓行業失去探索未來道路的方向。
當企業不再傾聽消費者的心聲,當媒體不再敢于客觀評價,當市場不再有多元的聲音,那中國汽車行業的前進道路,就一定會變成危險重重的獨木橋。

中國汽車產業除了要做大,更要能做強。何為強大?強大不僅表現為技術的突破、產品的創新,還表現為開放、包容的輿論環境,更表現為敢于批評、善于傾聽、聞過則喜、追求至臻的行業心態。只有讓批評自由發聲,才能讓贊美擁有真正的價值;只有讓企業在批評中不斷改進,才能讓中國汽車品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中國汽車行業的未來,不應是 " 贊歌 " 堆砌的溫室,而應是 " 批評 " 與 " 贊美 " 并存的沃土。為批評者正名,就是為行業留一份清醒,為企業留一份動力,為消費者留一份信任。當批評不再被視為威脅,當企業學會在批評中成長,當整個行業形成開放包容的輿論生態,中國汽車行業才能真正突破瓶頸、行穩致遠,在全球汽車產業的變革浪潮中,贏得屬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