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趕碳號科技
最近股市很火。具體到光儲新能源,也有些規律可循。在光伏儲能 " 反內卷 "、去產能的當下,至少有兩大戰略機遇日益清晰:
一類來自 AI,我們管它叫 "AI+"。算力是 AI 的基座,而能源是算力的基座——即大家所熟悉的 AI 的盡頭是能源,是綠電。與此同時,AI 在綠電生產與能源管理、綠電綠證交易等方面又將深刻賦能。
另一類戰略機遇,趕碳號給它取名,叫 " 綠電 +"。這類商業模式,就是新能源、綠電對于所有高耗能傳統產業的改造,重點體現在綠電直連、獨立儲能、風光儲耦合制氫氨醇等等。
在以上這兩大戰略機遇激發、催化之下,實際上已經有很多明星企業涌現出來。趕碳號發現一個規律,這些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制造企業,而是新能源企業中最懂電網的企業,是率先擁抱 AI 的那一批企業,像陽光電源、海博思創,等等。
最近,工信部領導提出,反內卷的重要目標就是服務于新型工業化。趕碳號認為,這些企業就是新型工業化的代表。而且,他們為我們,特別是仍處在困難之中的光伏制造企業,指明了方向。
最近,趕碳號休了半個月的假,在北疆自駕了 5000 公里。其間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除了壯麗的雪山、藍寶石般的湖泊以及金黃的胡楊林以外,當屬連綿不絕的光伏板和密如蛛網般的特高壓電網。
從天山到阿爾泰山,它們無處不在。有的光伏電站大到,在高速上開車十分鐘,都沒有開到這座電站的盡頭。趕碳號就在思考,要把大西北的綠電輸送出去,還需要投入多大的成本啊。現在,這些問題的答案逐漸清晰。
讓人拍斷大腿的海博思創與陽光電源
最近,大家一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海外儲能爆單了,儲能電芯企業產能都開滿了,現在已經一芯難求了……這些,都是我們看到的 " 果 "。
實際上,資本市場已經提前給出了答案,最近像海博思創、陽光電源這些儲能系統方案提供商們股價已經漲翻天。
市場先生沒有錯。趕碳號已經越來越懊悔,沒有在 3 個多月前配置一些儲能系統集成企業的股票了,更加懊悔沒有第一時間分享我們接收到的一些重要信息。關于這一點,有幾家儲能媒體同行可以見證。
在 3 個多月前,具體來說是 6 月 11 日,在上海 SNEC 光伏展上,趕碳號訪問了海博思創董事、副總經理舒鵬。
舒鵬在采訪中講了一個段子:
" 海博在 2024 年 8 月時就鎖定了 20 個 GW 的電池,知道這個信息其實就可以去買我們的股票了。我的供應商問,你們海博最近為什么漲得這么好?我說你傻啊,你收訂單收到手軟,你今年上半年收到的訂單比去年全年還要多,你都不知道我們公司的業績好嗎?"
在這場對話的當天,即 2025 年 6 月 11 日,海博思創收盤價為 73.57 元,短短三個多月,海博思創股價已經飆升至 198.29 元。海博思創這期訪問,趕碳號將在近期推出。
同樣,在上海 SNEC 之前,今年 6 月 5 日,在陽光電源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趕碳號圍繞儲能企業如何擁抱 AI、服務 AI、與 AI 如何雙向賦能這個話題,也和陽光電源的管理團隊做了一番深入交流。當時就一個感覺,陽光電源的海外訂單已經接不過來了,這家懂電、懂電網的系統集成企業將在需求側大有作為,但是,真沒想到資本市場的反饋竟會如此直接。那時,陽光電源的股價才 60 塊錢,現在是 150 塊。
這兩家企業的股價表現,當然讓趕碳號以及在場的媒體同行們拍斷了大腿。更重要的是,海博思創和陽光電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光伏、儲能的商業底層邏輯,已經在重塑與重構!這才是最重要的。
光儲與化石能源平價時代,已然來臨!
這一輪 " 反內卷 ",到最后都離不開一個終極命題,那就是,這個行業的需求在哪里?
在儲能?在綠氨?在陽臺光伏?在三北光伏治沙?每一個方向,都是光伏的新機遇,但似乎又遠遠不夠。
過去十五年,光伏行業的敘事是 " 成本曲線向下、裝機曲線向上 "。但最近這一兩年," 內卷—虧損—出清 " 成為行業主旋律:上游減產、組件跌價、制造端全面虧損。真正的解題思路,除了 " 反內卷 " 從供給側解決問題以外,最根本的,離不開需求的拓展與創新。
過剩的并不是光伏裝機規模本身,而是無法被消納的綠電。從國內市場來看,我國 " 裝機—負荷—電網 " 已經形成資源錯配。2025 年,行業機構預期新增裝機 215 – 255GW 這樣一個謹慎區間,其背后就是對綠電市場化交易、電價波動和并網容量的再定價。
歐美的光伏裝機亦存在放緩預期,并非是它們已經裝不下風光,而是裝得下但需要時間和空間來轉移。以德國為例,2024 年負電價達到 457 小時,今年上半年已達389 小時,接近 2023 年全年。白天電太多、夜晚電太少,已是海外新能源市場的普遍特征。所以,海外儲能爆單了,這一點都不奇怪。
以儲能為例,當光 + 儲的度電成本與化石能源同價之后,我們就會驚奇的發現,其發展速度究竟有多么迅猛。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哪里的光 + 儲成本接近甚至打平化石能源,哪里的光 + 儲就會大爆發。
因為,現在光伏組件已經前所未有地便宜,儲能系統也已經前所未有地便宜。所以,無論是電網老舊的歐洲,還是電網同樣老舊的美國,儲能都在大爆發,海外儲能特別是大儲爆單,主流電芯廠的產能都已經開足,系統集成企業業績狂飆。這一點,就連特朗普政府的非理性打壓都無法阻止。
難怪早在今年 1 月,即使特朗普上臺,已經在美國下了重注的阿特斯仍然落子無悔,當時瞿曉鏵和他的董事們說:
" 從現在美國大選以后的情況來看,我覺得氣候變遷不會再是美國光伏或者是新能源往后幾年的主旋律了——你們不能靠它當驅動力。什么是驅動力呢?就是純粹的電力需求,能源需求。所以我們在美國生產,我們就要把光伏當成跟油氣、核電一樣,在同一個市場中競爭,這樣一種能源形式。我們必須要做到發揮新能源的一個優勢,那就是建設速度要快。同時,新能源的發電成本已經達到可以和其他傳統能源競爭的階段,我們必須充分發揮我們在電化學儲能上已經建立的優勢,要成為美國能源市場中有競爭力的一家企業。"
看不見的需求
趕碳號個人認為,大國博弈,無外乎在幾個方面:一是經濟,二是科技,三是能源,四是軍事,五是文化。其中,軍事最硬,文化最軟,兩者都極為重要。這兩者都離不開強大的經濟基礎。科技與能源,是經濟的重要支撐和驅動,而能源又是 AI、制造業的基石,即所謂百業之基。
所以,能源領域的競爭與博弈或許是隱性的,現在已經逐漸顯性,但卻是勝負手之一。當我們倡導以新能源破解環境難題時,我們的對手就會公然否認碳中和邏輯,執意要重走化石能源老路。他們除了擁有大量的頁巖油氣以外,最近還發現了大煤田。當然,根本原因在于,即使他們知道可再生能源是大勢所趨,但他們在這場競爭中已然處于劣勢,所以只能這樣出招。
面對化石能源逆風,新能源又將會以一種什么樣的速度和方式來成為未來能源的主角呢?趕碳號認為,從過去 20 年來的降本提效曲線來看,答案其實早已寫好。基于這同樣的邏輯,光伏、儲能作為我們的優勢產業,我們現在還會擔心、質疑這場 " 反內卷 " 不能取得應有的效果嗎?反內卷,不只是新型工業化的要求,而是國家戰略。
回到現實,光伏、儲能的需求究竟在哪里?
事實上,那些被統計口徑忽略、被傳統并網范式遮蔽的 " 看不見的需求 ",或許才是光伏與儲能的未來。它們包括:電力側 / 用戶側儲能與 VPP、綠電直連與微電網、工業級離網化、風光儲制氫氨醇、以及正以指數速度崛起的 AI 算力負荷。
以綠電直連為例,這可能會成為一場沒有電網參加的偉大革命。
趕碳號在 8 月初參觀了內蒙一個全球最大的綠氨項目。當時,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光伏的度電成本在 0.1 元以下,那么每公斤綠氫的成本就有望控制在 10 元以內,每公斤綠氨的生產成本則有望控制在 2 元左右。
現在,國際市場中歐盟的綠氨價格是 8 元 / 公斤,日韓大約是 5 元 / 公斤。這個市場未來會有多大呢?僅以碳排放強度極高的遠洋運輸行業為例,每年全世界的航運業就要消耗兩億噸石油。到 2050 年,如果全球航運行業實現碳中和,按能量密度換算,這個行業的綠氨需求就是 8 億噸。每噸即使按 5000 元人民幣來計算,就是 4 萬億的市場!這,只是航運一個行業。趕碳號參觀的這個全球最大綠氨項目,是一個風光儲耦合制氫轉制綠氨項目,全離網。從建設到投產,這個項目只用了電網幾百度電。
市場需求,往往是被創造出來的。據說國內有幾十艘綠氨遠洋運輸船舶,正在我們的船塢里建造。就像我們通過電車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一樣,我們完全也可以依托中國強大的造船業與遠洋運輸業,重構遠洋運輸的能源格局,引領這個行業實現碳中和。正如錢智民在今年 SNEC 上所說,有一批綠氨項目,已經在建設中……
綠電消納難題,已經越來越突出,關鍵在于風電光伏的波動對于電網的沖擊。如果我們跳出綠電一定要并網這個固化的思維范式,就將會打開一個無比巨大的空間。
離網!過去的離網只停留在通訊基站,欠發達地區的光儲基本生活照明,以及電力基礎設施匱乏的海島等等。這樣的市場太小了。能源的最重要形式是電力,但不只是電力。如果我們用綠電來改造所有高耗能行業、高耗電行業,那將是一個怎樣的結果?!
風光儲如果看作是 " 新煤炭 ",那么氫氨醇就是 " 新石油 "。如果我們用風光儲制氫,轉制綠氨綠醇,包括綠電直連,其實就是 " 新電網 "。
綠電 +,有機會改造很多高耗能行業,比如鋼鐵、電解鋁等重化工行業,特別是數據中心這些耗電巨獸等等。眾所周知,我國的居民用電與工業用電價格倒掛,如果風光儲的綠電價格比大工業用電更便宜,那么肯定也會極大地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這樣,電網再無鴨子曲線沖擊之虞,風光也不會被各種限制,豈不皆大歡喜?
拯救地球的清潔綠電,不是垃圾電,也不應該成為垃圾電!儲能、綠電直連、虛擬電廠、陽臺光伏等等,將給綠電重新定價,迸發出巨大的生機與活力!
總結下來,光伏、儲能制造端的 " 卷 ",其根本原因是需求側的 " 薄 "。要把需求做厚,就必須用儲能、微電網、直連 PPA 等,把 " 曲線外 " 的用電負荷組織起來。
這些生意,已經在轟轟烈烈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