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DataEye
近期,掌閱一口氣推出了四大微短劇廠牌,業內關注度、討論度頗高。
短劇行業 " 廠牌化 " 并非新鮮事,目前行業中已經有公司打響了自己的廠牌名號,甚至還有不少跨界企業也在進軍短劇后嘗試創立自己的廠牌。
但實際上,廠牌和廠牌之間,目標、模式分化較大,或許已經不是同一類 " 物種 " 了。
比如,掌閱此次推出的廠牌模式,就與過往的其他廠牌差異較大,是一種將廠牌和短劇內容題材深度綁定的模式,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 " 垂類廠牌模式 "。
不同的 " 廠牌化 " 運營有哪些異同?短劇企業做廠牌,目前都有哪幾種模式?今天 DataEye 短劇觀察就來聊聊短劇 " 廠牌化 "。
短劇廠牌化:四大模式形成
具體按照模式分,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第一種,成熟企業 / 大明星入局短劇做廠牌,類似子品牌 / 分品牌。具體又包括廠商跨界,以騰訊十分劇場、YY 語音推出的麥絮為例,內容帶有明顯原行業的標簽和特色,希望走出一種具有差異化的 " 企業特征 + 微短劇 " 的特色道路。這類也包括明星 " 跨界 ",如周星馳和抖音合作的 " 九五二七 "、徐崢短劇廠牌(佛山)創作基地,同樣帶有原品牌 / 個人 IP 的特色、風格。
第二種,綜合性的精品內容廠牌,典型如聽花島(十月初五)、桃花里(山海)。其內容在題材和選題上有一定的大類偏好(如女頻),但并不局限于具體細分垂類,特征是精品大制作,布局綜合且多元(包括版權、制作、藝人經紀等)。
第三種,是專一做某一個類題材的垂類廠牌,比如掌閱最近推出的四大垂類廠牌。這類廠牌特征是專注于開發某一個垂類的內容,比如告白劇場就是專注于女性情感、鏡淵劇場專注于懸疑,這樣對于觀眾來說,只要聽到是該廠牌出品的內容就知道內容的題材和定位。
第四種,是企業自成廠牌,本質是企業的品牌的別稱,比如海魚星空。
可見," 廠牌 " 這一名詞承擔的內容逐漸復雜,不同類型和標簽的 " 廠牌 " 也越來越多。
這其中,由于掌閱的 " 垂類廠牌模式 " 頗為獨特,同時也兼顧了部分其它類型廠牌特點,以下我們就以此為例,詳細拆解。
拆解新物種 " 垂類廠牌模式 " 利弊
掌閱四大廠牌觀察
掌閱此次推出的四大廠牌分別是:告白劇場、千燈繪世、玄尊萬象、鏡淵劇場。
告白劇場
告白劇場——該廠牌下內容聚焦在情感領域,深耕精品女頻短劇領域。
通過講述女性故事,以 " 極致的情感拉扯 " 作為亮點,向觀眾呈現甜蜜浪漫的愛情、細膩復雜的都市人際關系。情感,是人類無法逃避的話題,而愛情,又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在現在日益繁忙的都市生活之中,一段長久穩定的親密關系好像逐漸成為了一種奢望……告白劇場的內容就是希望可以為渴望享受情感的觀眾帶來沉浸式的體驗,在日漸冷漠世界給觀眾帶來一絲情感的慰藉。
千燈繪世
千燈繪世——一個充滿詩意的廠牌名稱,聚焦的是古裝賽道,主打宮廷權謀題材。
古裝題材一直是短劇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分支,有著數量眾多且觀看習慣穩定的觀眾群體。掌閱此次推出的千燈繪世廠牌致力于還原波瀾壯闊的古代朝堂圖景,讓觀眾跟隨劇情 " 徜徉宮廷之中,攪弄朝堂風云 ",滿足古裝愛好者對權謀博弈、歷史氛圍感的觀賞需求。
玄尊萬象
玄尊萬象——取 " 包羅萬象 " 之意,專注于玄幻題材和武俠題材。
掌閱近年來一直在積極布局 AI 大模型在短劇中的應用,希望充分發揮他們在內容版權資源、創作者生態、用戶資源等領域的優勢,將 AI 大模型和實際業務場景進行深度融合。
玄幻和武俠類題材是 AI 技術最直接的使用場景,所以 " 玄尊萬象 " 廠牌也順理成章地成為 "AI+IP" 融合模式的最佳載體。IP 短劇《遮天》便是他們的第一次深度融合嘗試,AI 技術在該劇的前期角色設定、中期建模、后期渲染等階段全面介入,并且嘗試了真人短劇 AI 技術與實拍畫面深度融合,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除《遮天》外,《盜圣》、《戲神》也屬于此次玄尊萬象廠牌主推的劇集之一,前者是少見的 " 魔術 + 閃婚 + 萌寶 " 的復合型主題短劇,后者是以儺戲 & 儺舞為主線非遺主題故事。
鏡淵劇場
鏡淵劇場——是掌閱挑戰高難度創作,專注于懸疑領域的廠牌。
懸疑題材一直是廣大創作者 " 又愛又恨 " 的題材之一,一方面這個題材有著非常穩定的觀眾群體,容易出破圈作品;但另一方面,這類題材需要創作者有強大的邏輯思維架構和環環相扣的懸念設計,創作難度極高。尤其是懸疑短劇,需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完成全部懸念和敘事的構建,更為不易。
因此,市場上的優質懸疑短劇一直是稀缺資源。鏡淵劇場是市場上首個專注于懸疑題材的廠牌,致力于打造結構精巧、不斷反轉的懸疑短劇,為喜愛燒腦劇情的觀眾帶來極致的觀劇快感。
目前,鏡淵劇場已經推出了一大批懸疑題材短劇,囊括了推理懸疑、年代懸疑、社會懸疑等多種細分題材。如《謊言中的真相》就將目光聚焦家庭之中,表面看似和諧的關系中隱藏著巨大的秘密;最新短劇《雙仙賜福》已于 9 月 13 日上線抖音,是目前市場上極少的中式民俗 + 懸疑題材。
綜合分析
從以上劇場的簡介以及下方的視頻中我們不難看出:掌閱對未來自身內容的布局有著非常清晰和明確的定位。從內容上,題材涵蓋從古代宮廷到現代都市,從甜蜜愛情到燒腦懸疑,覆蓋了愛情、懸疑、玄幻、權謀等一眾熱門題材。從質量上,無論是氛圍感、服化道亦或是演員的表演,都達到了行業的領先水平。
如何解讀 " 垂類廠牌模式 " 機會與挑戰?
掌閱此次以 " 廠牌模式 " 重塑內容生態其實并非偶然,而是其基于對行業趨勢、自身資源與用戶需求的綜合考量后所做出的戰略選擇,對其深耕短劇行業的各個層面都有著一定的益處:
1、內容層面:" 垂類廠牌模式 " 有利于打造廠牌的認知度,吸引同類優質創作資源,最終成為平臺的高價值品牌資產,形成如 " 看懸疑短劇就到鏡淵劇場 " 的用戶心智。同時,集中呈現同類題材內容,能迅速吸引垂類用戶,形成口碑和話題討論,并最終憑借精品內容達到 " 破圈 " 從而吸引更多受眾。
2、用戶層面:廠牌模式,特別是掌閱的這種 " 垂類廠牌模式 ",為用戶提供了清晰明確的內容指引,降低了觀眾 " 淘劇 " 的成本,可以精準高效地吸引垂類用戶。與此同時,再通過廠牌持續輸出對應精品內容,一方面有效滿足特定用戶群體對特定內容的深度需求,另一方面讓觀眾形成穩定的觀劇預期,最終讓用戶與平臺產生情感連接和粘性,最大程度減少觀眾因為單劇結束而流失的風險。
3、商業層面:廠牌模式可以更精準地瞄準特定圈層用戶進行定向營銷和內容開發,包括但不限于多劇共同招商、內容垂類營銷、IP 系列化開發(如《遮天》系列)等,為平臺帶來更多元化的商業想象。同時,持續創作同類題材內容,有助于形成影視工業化生產的標準化流程,穩定創作流程和制作標準,降低單劇試錯風險和制作成本,保證內容持續穩定地輸出。
不過,雖然 " 廠牌模式 " 表現出了良好的前景,但也存在著一些挑戰需要攻克。
首先,內容同質化與用戶審美疲勞是垂類廠牌最需要防范的風險。假如廠牌下的作品題材、風格或敘事手法趨于雷同,容易使用戶產生審美疲態,增加流失風險最終導致口碑崩壞。
其次,廠牌化運營在一定程度上會推高觀眾對于內容的心理預期——一旦后續作品未能達到甚至超越前期確立的品質水準,很可能會引發口碑反噬,不僅損害廠牌形象,甚至可能波及出品方的整體信譽。
再者,保持優質內容的持續輸出同樣是一項艱巨挑戰。劇場的熱度和美譽度需依靠穩定且高質量的內容來維持。影視創作本身存在諸多變數,內容質量的波動、審核政策變化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等,都可能在垂類粉絲的放大之下對辛苦積累的廠牌口碑造成毀滅性影響。
最后,雖然現在行業有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但行業內的優質編劇、導演、制作團隊等核心創作資源始終供不應求,如何與其他平臺和廠牌爭奪 " 核心資源 ",并在批量生產的節奏中持續維持單劇的高質量與高水準,同樣是廠牌化之路必須面對的實際難題。
" 垂類廠牌模式 ",有哪些特征?
掌閱希望實現的,是以優質內容為基礎的 " 精品廠牌 "。通過確立 " 好故事、好演員、好制作 " 三大核心標準,從創作源頭把控短劇品質。
1、基于小說 IP 創作好故事
掌閱自身有著非常豐富的 IP 儲備,可以隨時根據市場內容的需求調整內容方向。真正的好故事是能滿足用戶底層情緒訴求的,從而讓用戶深度代入的劇情,最終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
2、布局延伸至演員經紀
相對掌閱對于故事和制作的掌控力來說,演員的把控力較弱是他們的短板。為了讓自身在內容創作過程中有更強的把控力,掌閱也面向中戲 / 北影學子、潛力演員 / 達人及表演與短劇的愛好者啟動了短劇演員招募。希望可以借此挖掘更多的潛力新人,為短劇行業注入新鮮血液,同時也助力演員開啟演藝新路徑。
3、精品制作已達行業 TOP 級:
除了故事與演員外,優秀的制作對劇的質量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掌閱通過專業的制作團隊、精良的服化道和細膩的鏡頭語言的共同加持,為短劇賦予更強的視覺質感與更高的敘事水準,通過提升作品的細節而彰顯品質,保證用戶可以享受到沉浸的觀看體驗。
可見," 垂類廠牌模式 ",一方面布局垂類、細分賽道針對性推出廠牌;另一方面,又兼顧了精品制作、多元布局等特征——是一種更綜合的形態。
短劇 " 廠牌化 " 背后,是短劇工業化、精細化提效
目前,業界、媒體似乎普遍解讀短劇廠牌化,是偏品牌營銷(甚至可以說,就是基于經典的 " 定位理論 ")層面的。
在 DataEye 短劇觀察來看,品牌營銷當然是短劇廠牌化的一大策略、邏輯。
但更深層的,其實是一家企業的制度管理,以及背后的微短劇 " 工業化 " 升級,在廠牌上的反映。
怎么說?
微短劇企業推出 " 廠牌 " 戰略,是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精耕細作的重要標志。這種精耕細作,并非 " 經驗驅動 " 的那種 " 手工業 "、" 小農經濟 ",而是旨在提升效率的工業生產模式——換而言之,是將內容創作從 " 經驗驅動 " 升級為 精細化的 " 數據 + 流程驅動 ",實現規模化生產與品質標準化的平衡。
廠牌,帶來專注——不論是專注于精品內容,還是專注于垂類題材,亦或是專注于某些小說 IP,或是大廠下設的子公司,都是專注。企業內高層的策略,基層員工的經驗,乃至整體的 KPI 制定,都是細分的、獨特的、適配于專注的那個賽道的。不能小看這一點,畢竟適配男頻的策略、經驗、KPI 等等,天然不適配女頻,同理,適配 A 題材 /A 賽道的策略、經驗、KPI,放在 B 題材 /B 賽道就會不適配。
專注,又帶來精細化、專業化、針對性、流程化、數據化、量化等等。具體舉例來說,微短劇生產過程中,方方面面都會帶來變化。
比如,題材評估的量化體系構建。頭部廠牌通過建立爆款預測模型降低內容風險。
又如,動態內容優化。行業誕生的 " 邊拍邊投 " 模式,拍出素材馬上剪,馬上投,實時采集用戶反饋調整劇情走向。剛拍的劇集片段上線后,根據彈幕數據臨時增加劇情支線。在這樣的一個環節中,如果不是專注于某個題材 / 品類 / 賽道 / 細分領域,可能難以產生提升效率的效果。
再如,目前行業興起的置景標準化:某廠牌搭建都市言情穿越類的標準化場景庫,單劇置景周期能壓縮 50%。由于該廠牌專注于這類細分的劇,這些場景庫,可以持續復用。
歸根結底,短劇廠牌的工業化生產體系,本質是將文化創意轉化為可復制的文創工業產品,通過數據建模、流程標準化、技術賦能和人才生態構建,實現 " 規模化精品 " 的生產目標。頭部廠牌的實踐表明,這種模式不僅能提升制作效率與商業回報,更能通過品質把控與品牌沉淀,推動行業從 " 流量內卷 " 轉向 " 價值競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