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間,中國正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從規模速度到質量效益,從模仿引進到自主研發,從跟跑者到并跑者、領跑者,重塑核心競爭力。
在 " 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 " 的關鍵期,質量仍然是其中不變的內核。
9 月 16 日,在中國質量(南京)大會上,第五屆中國質量獎揭曉,海康威視憑借 " 數智質量 " 質量管理模式獲得中國質量獎。
關注大質量,打造 " 端到端 " 的質量管理模式
當中國質量獎首次刻下浙江制造業企業的名字時,一組數據早已勾勒出它的行業分量:海康威視現有 30000 多種硬件產品、上百款軟件產品,業務觸角遍及全球 180 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千行百業提供安防和場景數字化服務。
這些數據的背后,始終以 " 質量 " 為錨點。
從安防到智能物聯,海康面對的始終是碎片化的市場,公司每天會接收到上萬個訂單,但平均下來每個訂單的產品只有 40 臺左右,可以用小而零散來形容。從滿足客戶碎片化需求的開發響應、到快速交付能力的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這給質量管理帶來了巨大的考驗。
20 余年來,不論是安防,還是場景數字化業務,海康威視能做到對碎片化市場需求的敏捷響應,與 " 數智質量 " 質量管理模式密不可分。
海康威視董事長胡揚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質量不只是質量部門的事情,幾乎涉及到所有崗位,從設計、制造,到銷售、售后等等環節,都要考慮質量。"
" 數智質量 " 質量管理模式打造的正是端到端的全流程質量管理,使得研發、制造、營銷、服務等各個核心環節形成緊密協同,交付技術領先、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高可控性的產品,支持全球產品持續供應。
在數智研發方面,海康打造了全流程敏捷智能的數字研發環境;在數智供應鏈方面,以數智技術提升柔性、高效、敏捷能力,打造 " 多品種、小批量、大規模定制 " 智造模式;在數智營銷方面,構建營銷 AI 矩陣,助力客戶價值升級;在數智服務方面,構建人機協同、數智共驅的新服務交付方式,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提高客戶滿意度。
自己的技術自己先用,基于自有技術打造數智質量
" 數智質量 " 質量管理模式的一大顯著特點是,基于海康自有的智能物聯核心技術而打造。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質量管理歷來都是管理的重中之重,業界已有諸多先進的質量管理標準、體系、方法。
海康能基于自有技術走出一條質量 " 新路 ",為什么?這還得從技術積淀和市場需求的雙輪驅動說起。
早些年,海康就通過導入信息化的手段來提升質量管理水平,但是發現這并不夠,主要是質量數據不完整。比如,生產過程的實時質量感知、生產設備的狀態監測……很多環節單靠信息化手段無法實現數字化,更不用提智能化,公司發現必須要有物聯感知、AI、大數據等更多技術的協同。而海康恰恰是一家高科技企業,因此得以率先探索如何將自己的技術用于自身的質量管理中。
多年來,海康威視持續積淀了深厚的智能物聯技術體系。從可見光感知技術,到 X 光感知、紫外感知、紅外感知、毫米波感知……哪怕放眼全球,也少有像海康這樣具備如此之多感知技術、感知設備的企業。通過廣泛的感知能力與多維感知的融合應用,可以極大地拓展感知邊界,讓機器具備 " 眼耳鼻舌 " 等各種感知能力,幫助更好地采集、管理各類數據,讓企業的數字化更進一步。
在此基礎上,海康還擁有深厚的 AI 能力。物聯感知設備采集到的數據要更好地用起來,密鑰是人工智能,海康早在 2006 年就組建了智能算法團隊,開始探索智能化技術,也是業內最早將 AI 產品化落地的公司之一。2023 年推出的海康觀瀾大模型,通過了中國信通院 " 可信 AI 大模型能力評測 ",其中模型開發能力獲得了業內首個 5 級評分。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已推出數百款大模型產品。
那海康是如何 " 自己的技術自己先用 " 的?以質量的重要環節制造為例,面對產品種類 3 萬余種,日均訂單近萬個、定配置比例高達 75% 的生產難題與挑戰,海康威視使用大量自研的技術與產品來解題,打造了 " 多品種、小批量、大規模定制 " 的柔性、高效、敏捷的制造體系。
公司建設了 APS、MPM、MES、WMS、SRM 等數字化系統,并開發和集成了大量的自研智能算法,實現了需求預測、智能排程、智能合單、智能工藝生成、智能維修指引、異常智能分析等業務的智能化應用,構建了從訂單到交付全過程的數字化連接和智能化應用,讓訂單交付更敏捷、更高效。
公司還基于 AI 開放平臺,結合自研的智能相機,探索使用 " 視覺 +AI" 技術,對生產過程進行智能檢測,在來料、裝配、測試、包裝等不同環節,鋪開諸多 AI 應用,以提升生產效率、保障產品質量一致性。
2025 年,公司在生產基地規模化落地了海康觀瀾工業大模型,進一步提升智能應用效果。以包裝環節為例,通過觀瀾工業大模型智能判定包裝配件是否放置齊全,直接省去配件物料齊套管理的工作,提效的同時更好保障質量。大模型還在螺釘漏打、導熱墊漏放、風扇裝反、把手漏裝等場景開展裝配錯漏檢測,檢測準確率穩定達 99% 以上,顯著降低質量風險與返修成本。
此外,在生產工藝、物流調度、品質檢測等業務場景,應用了自主研發的各類數字化產品,如產線相機、各類移動機器人、工業相機、X-ray 智能缺陷檢測系列產品、X-Ray 智能點料機、智能聽診設備、PDA 等,助力供應鏈管理及生產制造提質增效。
制造領域的質量標桿,帶動培育更多新質生產力
中國質量獎是中國質量領域的最高榮譽,旨在推廣科學的質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激勵引導全社會不斷提升質量,推動建設質量強國。因此,獲獎企業的管理模式不僅能做好自己,更要能帶動行業,形成上下游數字化升級示范聯動效應。
" 數智質量 " 質量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公司整體的質量水平,成為公司提升競爭力、驅動業務增長的核心引擎。數據就是最好的證明:2024 年數據顯示,公司的客戶滿意度已從 2020 年的 87.15% 提升至 91.61%,質量管理體系成熟度同步升至 86.75%,產品開箱良率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同時," 數智質量 " 質量管理模式已在海康八個創新子業務實現了復用和推廣,有效支持了創新業務的發展。2024 年,公司創新業務整體收入 224.84 億元,同比增長 21.19%。海康機器人、螢石網絡、海康微影等主要創新業務均已在各自領域取得領先地位。
" 數智質量 " 質量管理模式是海康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來的,經過了自身實踐驗證,不僅適用于公司內部,對外也可復制、可推廣。
近些年,海康威視已經將自身在質量管理場景的經驗,整合成了系統化的數智解決方案,在石化煤炭、鋼鐵有色、機械裝備、電子電器、汽車制造等領域廣泛落地應用,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南京鋼鐵,海康威視比色高溫計、高溫高亮攝像機等數字化產品,助力煉鋼、軋鋼等環節生產工藝的精準把控,進而生產出高質量的鋼材。在電裝(杭州)的智能工廠,海康威視產線相機和智能檢測算法,助力工廠實現從初品到成品質檢的高效化、可視化和可追溯,產品質量有了更多保障。
在質量管控領域,海康還會為一些行業量身定制數字化解決方案,滿足差異化的質量管理需求。
以煤炭為例,長久以來,煤炭質量數據要歷經采樣、制樣、化驗等繁瑣流程,存在效率低、風險大、成本高等痛點問題,嚴重制約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國家能源集團和海康威視歷經 3 年聯合攻關,攻克了困擾行業多年的煤質檢測難題。研發的融合光譜煤質快速分析儀,創新性地將近紅外與 X 射線熒光光譜融合,并結合 AI 算法,實現了煤質的實時、精準、在線檢測,而以往要獲得煤質檢測結果至少需要 8 小時的檢測周期。
樣品代表性也指數級增強,單列車的檢測煤量可達 1 噸以上,是傳統 1 克煤樣檢測量的百萬倍;全程實現自動無人干預,改變了傳統的復雜檢測流程,構建起了高效、透明的在線檢測模式。
這對煤檢行業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引領煤炭數質量管控開啟全新的人工智能時代。該產品目前已在 20 多家煤炭相關企業落地應用,助力推動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
從制造領域的 " 質量標桿 ",到千行百業的 " 數字化伙伴 "," 數智質量 " 質量管理模式可以說是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摸索出了一條道路。如今,海康威視正通過持續對外輸出,帶動更多行業提質、降本、增效,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質量根基、注入實踐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