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光錐智能,作者 | 魏琳華,編輯 | 王一粟
當 Manus 創始人肖弘直言 " 產品沒有秘密 " 時,大廠們正陷入技術復刻與流量爭奪的雙重焦慮。據光錐智能了解,目前多家大廠均在內部開設對標 Manus 的產品團隊。據悉,以擅長內部賽馬的字節,內部至少有 5 個不同團隊正在開發智能體產品。
在 Manus 發布的一個月后,大廠們先后交出了智能體的答卷:字節跳動 " 扣子空間 " 以裂變式邀請碼席卷職場、阿里 " 心流 " 用超長耗時任務塑造研究深度、百度 " 心響 " 則帶著醫療法律垂類場景突襲移動端。
但在這場看似繁榮的通用 Agent 發布潮背后,卻暗藏著一個尷尬現實—— 所有產品仍未突破已有 Agent 的能力邊界。
從去年開設 Agent 平臺的無人問津,到今年交出 60 分答卷。可以確定的是,Agent 已經通過規劃和工具能力跨越了通用 Agent 的 1.0 階段,進入自主 Agent 的 2.0 階段。
當下,扎堆發布的 Agent 已經能夠初步擔任起 " 實習生 " 的任務,解決那些在人類日常生活中耗時且難度低的任務:比如,根據用戶的需求完成一部分資料的收集,并通過大量的信息分析并給出一些可供用戶篩選的觀點。再比如幫助用戶完成基礎操作,篩選崗位發簡歷、給目標發郵件等等。
這場圍繞 Agent 展開的流量入口爭奪戰,只是 2025Agent 爆發之年的一個注腳。除了大模型公司和應用公司,更多玩家正在參與其中:
就在今天,聯想也發布了面向個人用戶的 " 天禧 " 智能體和面向企業的 " 樂享 " 智能體。其中,個人智能體 " 天禧 " 將自主操作和記憶交互作為賣點,并在旗下 4 款產品中搭載。除了自主完成點單、攻略等操作,它還能根據用戶的偏好和習慣,給出匹配的預算和喜好推薦。
在大廠傾盡資源的進攻下,智能體之戰現在走到了什么階段?
批量復刻 Manus,誰能搶占流量入口?
4 月,通用 Agent 成為了大廠們發布會和產品更新的關鍵角色。
先是字節在 4 月 18 日發布了通用 Agent 產品 " 扣子空間 ",上線免費測試,以每人 5 個邀請碼的裂變方式,先行搶占市場;4 月 22 日,阿里旗下 AI 助手 " 心流 " 上線高級研究功能,主打類似 OpenAI 的智能體 DeepResearch 式的報告研究;再到百度 4 月 25 日正式在開發者大會上官宣智能體 " 心響 ",側重醫療、法律、繪本等多個適配生活場景的任務體驗。
在前有 DeepSeek 的沖擊過后,如何借助成熟產品引流,也成為了智能體接下來上線需要考慮的問題。
目前,大廠多處于內部團體自研的模式,比如字節和百度。但阿里早在 Manus 點燃市場熱情的時候,就已經洽談了和 Manus 的合作。目前,阿里除了有自研產品心流的發布以外,其旗下大模型團隊通義千問也早在 3 月就敲定成為 Manus 中文版的專屬模型支持方,先在模型合作上分到一杯羹。
扎堆發布的 Agent 們,各自的產品思路并不相同。
字節的 " 扣子空間 " 定位為" 精通各項技能的實習生 ",給出的各種案例更像是工作上的助手,比如生成行業報告、用戶調研分析等。
光錐智能測試后,感覺扣子空間是一個更加面面俱到的及格產品,它不僅接入了高德等 MCP,借助工具提升使用能力,在報告輸出上也做到了圖文并茂,多模態能力突出。但在輸出報告的內容深度上,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大量資源和犧牲效率的方式,換來了更具深度的生成內容,而這也是心流只能通過審核制申請測試的原因,大規模的開放,對算力消耗和成本來說,都是當前難以平衡的問題。但在對象選取準度上,心流的表現一般,比如在智能體報告中,它選擇的產品多為大模型 AI 助手類,且把 Manus 融資 7500 萬的信息誤放在了扣子空間的分析中。
不同的智能硬件端,決定了兩者面對的受眾差異:電腦端面對的多為有工作、學習需求的用戶,集中在報告研究、內容分析的領域;而手機端用戶則更希望體驗 AI 在實際生活場景中落地的各項功能。
結合百度在醫療、法律等行業的優勢,再加上百度過往在 AI 虛擬社交等方向的探索成果,心響最終的上線形式就變成了主推垂類場景的模樣。
目前,心響 App 的主界面推薦了包括 AI 相親、旅游規劃、醫療 / 法律咨詢等場景的體驗推薦。實際測試下來,心響在醫療、法律等問題上的準確度較高。比如在回答酒駕撞人逃逸問題時,心響調用了多個 Agent,最終給出量刑 7 年的結果,這也和現實中律師意見一致。
綜合三個通用 Agent 的測評結果,大廠梯隊的 AI 智能體,目前多數只能用來完成一些基礎水平的工作,能力上還沒有達到類似 Manus 般驚艷的效果。
但短期內,大廠們交出的答卷,已經讓市場用戶開始逐漸對智能體的概念感到興奮和好奇。
無論是字節還是 360 的 Agent,近期都在大批量開放測試的過程中出現過服務器崩潰的情況,可以說,即使是擁有充足算力的大廠,其消耗程度也遠遠超出了發布的預期。
而智能體這條賽道,參與的選手不只有互聯網大廠和創業公司,憑借硬件優勢,有智能手機和電腦的公司也盯上了智能體的前景。
今天,聯想就在發布會上發布了面向個人的智能體 " 天禧 " 和 " 樂享 " 企業超級智能體,針對個人來說,其智能體已經能夠完成提供旅游建議、制定行程和下單等各種自主操作。
面對 " 智能體 " 這塊肥肉,各家虎視眈眈。
Manus 還沒被超越,但技術紅利還能吃多久?
被稱作 "Agent 之年 " 的 2025,大廠和創業公司,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交出答卷。
但三家大廠目前上線的產品,折射出一個殘酷現實:大廠們即便坐擁生態與算力,復刻 Manus 并不是一個能夠在短期內完成的事情。
在 Manus 發布之初,其創始人肖弘就已經給出了自己的觀點:Manus 沒有秘密。
" 從產品經理的角度出發,要用就要用最好的大模型,用最好的東西能產生多大的商業價值,產品經理關心的是這個。" 肖弘說。
Manus 的核心能力建立在模型能力溢出上,但在最早建立市場認知的時刻,Manus 在模型能力調用和產品思路兩個方面做到了極致:
首先,Agent 需要同時處理多模態理解、復雜推理、代碼生成等多樣化任務,這對底層模型的綜合調用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現在市面上能夠看到的多數通用 Agent,都是采用不只一個大模型,而是多個模型按照不同需求調用,比如需要理解圖片內容,就調用多模態能力更強的大模型。
以字節為例,據晚點 LatePost 報道,扣子團隊開發扣子空間時,他們曾考慮優先使用 DeepSeek-R1,測試后發現其調用工具的能力不足。最后,基于能力表現和成本原因考慮。使用了豆包 1.5 Pro 為主的多款模型。
而在擁有更好的模型能力基礎上,如何將技術轉化為用戶體驗也是一個挑戰。
不過,在各家公司交出的 Agent 上,均已經有不同的思路展現。比如,在搜索體驗上,百度的 Agent 產品采用 " 多組關鍵詞 + 搜索引擎 " 策略,用多組關鍵詞嘗試搜索,而智譜則讓自家 AutoGLM 沉思在小紅書、知乎等不同平臺搜索,打破了不用應用數據固化的邊界。
在短期時間內,當前的技術格局呈現出一個有趣現象:以 Manus、GensPark 為代表的創業公司,仍在關鍵指標上保持領先優勢。比如,GensPark 在 GAIA 基準測試中的表現已超過 Manus。
相比之下,大廠現階段推出的 Agent 產品更多是 "60 分解決方案 ",但和 Manus 的目標相同,大廠們需要在通用 Agent 相對空白的階段,率先搶奪一部分市場。
技術路線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商業化策略的選擇,兩類玩家正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
目前主流大廠仍以免費策略為主導目標,試圖撬走一部分用戶,字節、阿里和百度的產品都采取了免費供應的方式。
而成本壓力迫使創業公司更早啟動商業化。目前,GensPark 已積累 1 萬付費用戶,其 ARR(年度經常性收入)達到 2200 萬美元。而 Manus 更是在海外市場開出單月 39 美元的基礎版和單月 199 美元的高級版兩種收費模式,定價比肩 OpenAI 的會員。
不過,從基礎大模型到應用產品來看,目前技術優勢的窗口期正在縮短,留給創業公司們的時間不多。
現在的大廠們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交出了 60 分的答卷,當新的通用 Agent 提升到 70 分、80 分,加上免費策略,勢必會對創業公司們造成進一步的沖擊。
這場競賽的終局還處于起始階段,而在通用 Agent 能力再躍升之前的一切交鋒,只是 2025Agent 爆發之年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