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雅每天下班回家,進入小區地庫必須經過一段幾十米的 " 極限彎道 " 才能到達車位。這段通道逼仄,且有一處 90 度急轉彎。盡管她自信駕駛技術過硬,但仍記不清剮蹭了多少次。
小雅居住的小區地庫出入口是分開的,這種設計避免了進出車輛會車時的擁堵,但為節省空間,出入通道均為單行道且逼仄,在晚上下班高峰期,每輛車經過 " 極限彎道 " 都需要花費幾分鐘,極易擁堵。
在城市中,類似小雅這樣回家之路艱難的現象較為普遍。
有的小區地庫因設計缺陷導致進出擁堵;有的則因管理問題讓人有家難回,例如,謝陽居住的小區要求臨時車輛掃碼登記信息,導致地庫入口常常一堵就是幾十分鐘;更多業主面臨的問題是小區停車位不足,常軍每次下班回家都得四處尋找車位,常常在地庫轉一圈找不到車位,回到小區地面再轉一圈依然無果,只能將車停在小區附近的道路兩側。
擁有超過十年建筑設計經驗的王峰告訴經濟觀察報,小區停車難是一個系統性問題,既有歷史原因,如老舊小區普遍車位短缺;也有規劃設計問題,如出入口及內部結構設計不合理;還有開發商為節約成本而忽視實用性的因素。
回家難
小雅居住的小區于 2021 年底交付。當時,入住的業主較少,產權車位尚未開始銷售,多數車位處于閑置狀態。她每次回家將車隨意停在某個臨時車位,并未發現停車難的問題。
隨著入住的業主越來越多,物業公司開始銷售車位,小雅購置了一個車位,這才發現問題。
小雅說,她第一次將車開到自家車位時是沿著地庫標識走的,走到 " 極限彎道 " 時,她還以為走錯了路。但由于通道狹窄,掉頭不易,她只能硬著頭皮通過。當時,她尚未意識到這將成為她日常的必經之路。
她試圖尋找其他通道,但根據地庫標識繞了幾圈后發現," 極限彎道 " 是通向她家車位的唯一通道,吐槽該通道的業主不在少數。
每次下班經過 " 極限彎道 " 時,她都憋著一肚子火。業主們曾向物業公司反映情況,但物業說,這是小區規劃和設計遺留的問題,后期幾乎沒有調整空間。
謝陽居住的小區位于河北燕郊,小區面積不大,只有十來棟高層,地下車庫空間相對寬敞。雖然進出口設置在一起,但在車庫內會車幾乎不擁堵。唯一讓他煩惱的是回到地庫時經常需要排隊。
謝陽的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外來訪客及沒有固定車位的業主每次進入小區時均需掃碼登記,填寫車牌、司機姓名、手機號、訪問哪一戶等信息,每輛車登記耗時一到兩分鐘。
從外部道路進入謝陽居住的小區需左轉。工作日下班高峰期,進入小區地庫的車輛常常從路面排隊到地庫入口,形成擁堵,二十多分鐘也進不了地庫。很多時候,他下班后將車停在路邊,等吃完晚飯再將車挪進地庫。
業主們也多次向物業反映情況,認為既然實施封閉管理,就不應讓臨時車輛進入小區,或應取消登記環節。物業公司也有難處,若放開登記,所有車輛都可能進入地庫尋找車位,屆時將更加擁堵。
與小雅和謝陽相比,讓常軍每天下班最痛苦的是找車位。他居住的小區為 2000 年后建成的小區,設有地下車庫和地上車位,但數量均不足。
由于車位少,物業不允許設置固定車位。早下班時,他一般能在地庫找到車位,但若加班晚歸,能否找到車位全憑運氣,往往需要二十分鐘到半個小時才能停好車。
小雅說,買房時,她關注的是小區位置、樓層、戶型及園林綠化等方面,完全沒考慮停車問題。停車問題也是多數購房者容易忽視的問題,等入住后發現問題已成事實,總不能因為停車問題換房。
在王峰看來,停車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不僅與小區設計有關,也與城市的交通規劃相關。在近來房地產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多數開發商開始重視這一問題,新建小區的 " 奇葩 " 地庫問題逐漸減少。
設計缺陷
小雅小區的樓棟呈回形布局,地下車庫也大致呈回形格局,除去停車位后,通道雖不寬敞,但尚可接受。然而,小區的機房、設備間往往設置在地庫中,占地面積較大,這是 " 極限彎道 " 形成的主要原因。
" 極限彎道 " 難題并非不可避免,例如,將機房和設備間另置于其他地下空間即可,但開發商需承擔更多建安成本,房子不愁賣時,房企缺乏相應動力。
王峰在從事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常與開發商打交道。他說,地庫存在諸多缺陷的主要原因是成本。無論是產權車位還是人防工程,建設標準較高,建安成本比地上建筑高 30% 到 50%。
此外,從收益角度看,地下車位普遍難賣,滯銷車位在多數開發商的存貨中占比高。投入大而收益小,導致多數開發商不愿在地庫建設上投入過多。
具體來看,地庫設計及建設普遍存在兩種情況:
第一,在符合建筑標準的情況下,開發商盡可能按最低標準設計地庫。例如,按照車輛規格,車庫出入口及通道轉彎寬度需大于 6 米,但現實中往往只有 4 米左右。
第二,即便按最低標準設計,部分小區地下車庫在施工過程中仍存在 " 偷工減料 " 的情況。例如,開發商人為縮小單個車位面積,以騰挪更多車位或減少成本;車位與廊柱之間缺乏過渡,導致大型車輛常無法入位。
類似的設計缺陷屢見不鮮。謝陽居住的小區有 1100 多戶,車位配比為 1:0.22,這一比例在當年符合標準,但隨著私家車數量激增,小區車位已遠遠不足。
謝陽所在的燕郊有多個大型居住社區,一個小區動輒有上萬戶居民。由于容積率較高,地下一層的車位普遍不足。例如,某小區有 1 萬多戶,但僅有約 5000 個車位,且車庫不分區,地下車庫兩頭距離近一公里。產權車位與臨時車位混雜,沒有產權車位的業主常為找車位而崩潰。
此外,回家路上的常見問題還包括出入口設計不合理。例如,出入口未設置防水高度或下水口高于地面,每逢暴雨,地庫易積水,甚至發生車輛被水淹的情況。不過,這類問題通??赏ㄟ^后期改造解決。
王峰稱,在房地產高周轉的年代,許多項目的建筑設計會照搬其他項目,一張圖紙走天下,未考慮項目的實際情況。
此前,曾有一小區將地庫出入口設置在另一小區內,兩小區由同一開發商開發,但另一小區的居民不同意該小區車輛通行,導致地庫建成十多年無法使用,一直閑置。
管理難題
除規劃設計問題外,后期物業管理問題也是造成多數小區業主回家難的重要原因。
謝陽所在小區停車難的根源在于車位數量不足。他認為通過有效管理可以解決問題。第一種方式是,將固定產權車位外的車位通過銷售或長租形式租賃給部分業主,形成固定車位,未能租到車位的業主無法進入地庫,以避免擁堵。
物業公司有難處。謝陽的方案雖可緩解擁堵,但會遭到未租到車位業主的反對,買了房子就有權將車停在車庫,若被排除在地庫外,顯然不合理。
第二種方式是,取消入庫登記或簡化登記內容。但物業公司認為,若放開登記,更多車輛將涌入地庫尋找車位,地庫本就不大,大量車輛進出,擁堵將更嚴重。
謝陽小區物業公司擔心的問題,在常軍的小區已是常態。無論是地面停車場還是地庫,除劃線車位外,每天都有大量業主將車停在劃線車位之外,有的甚至直接停在其他車前。
常軍小區的地面停車場多位于樓棟間的空地,多數時候,車位前的通道還停放一排車輛,將車位內的車堵住。車庫內的情況類似,出入口本為雙車道,但常因一側停滿車輛變為單行道。
常軍說,有時下班早,好不容易找到車位,第二天上班時卻被其他車堵住出不去。打電話聯系車主挪車,遇到好說話的業主,等五分鐘即可開走;遇到不好說話的,可能半天也不來挪車。
常軍的小區為避免亂停車,曾在通道中間設置隔離欄,亂停車車輛將被鎖車。起初效果不錯,但不久后,亂停車情況又增多,隔離欄反而成了障礙。最終,物業公司只得撤除隔離欄。
歷史欠賬
從 1994 年起,部分城市開始要求新建住宅配建一定比例的停車位,但數量較少。例如,北京規定每戶配建 0.1 個停車位,上海和廣州部分區域及新建住宅要求每戶配建 0.2 至 0.5 個停車位。
2010 年后,新建小區配建停車位的規定逐漸普及。《汽車庫、修車庫、停車場設計防火規范》(GB50067-2014)和《汽車庫建筑設計規范》(JGJ100-2015)等標準相繼發布,對車庫出入口數量、出入口寬度、坡道最大縱向坡度、轉彎半徑等進行規定。
根據國家政府網披露的信息,2015 年,全國停車位缺口超過 5000 萬個。不過,隨著國家和地方標準的發布,新建小區配建停車位的比例逐步提高。例如,北京根據區域和住宅類型要求每戶最高配建 1.3 個停車位;上海和廣州要求每戶至少配建 1 個停車位。
由于汽車保有量增速遠高于同期停車位增長量,全國范圍內的停車位仍面臨較大缺口。根據航言披露的數據,2010 年至 2020 年,全國私家車保有量從 8800 萬輛增加至 3.1 億輛,而同期停車位增長了 3000 萬— 4000 萬個。
一位物業公司負責人認為,徹底解決停車難題需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停車位供給,絕對數量可以覆蓋汽車保有量;二是建立全市范圍的智慧停車平臺,精準匹配和合理利用停車資源。例如,晚上公司空閑停車位可供附近居民使用,白天小區空閑停車位可供附近公司員工使用。
(應受訪者要求,常軍、王峰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