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陣子,我陪大表姐吃飯。
吃到一半,她突然嘆了口氣:" 你外甥啊,在瑞士學酒店管理,快畢業了,現在開始后悔了。"
看她心情不好,我安慰她:" 瑞士酒店管理專業那不是全球最強嘛?"
" 是強,也貴啊 ",大表姐放下筷子,邊翻微信邊念:" 你看,預備年(大一)他就花了三萬多瑞郎,大二、大四更貴,四年下來光學費住宿就花了一百五十萬,這還不包括吃飯、保險這些預存他學校卡里的 ......"
我裝模作樣點點頭。
她繼續給自己補刀:" 弟弟,我錢沒少花,但你知道他最近在干嘛嗎?在廚房洗碗、清下水道、收盤子,穿上西裝挺帥,但干的活沒一件體面 ......"
她說完,我腦海里出現一個畫面:瑞士雪山腳下,一位戴著廚師帽的中國小哥手握馬桶刷,眼神迷茫 ......
當然,公道地說一句,瑞士的酒店管理確實厲害,幾乎是全球行業里的 " 黃埔軍校 ",這一點,大表姐也沒有否認。
比方說,她提到學校課程設置很講究,從大堂接待到餐飲管理,從營銷到人力資源,甚至插花調酒都要學。
但問題也在于,瑞士酒店管理這門課程太全能了,全能到有點 " 啥都學 "。
大表姐說,四年下來,外甥發現自己像個工具人:訂房系統能用、餐酒配對能講、客訴流程能背、Excel 能做預算 ……
但真讓他專精一件事?既不是市場專家,也不是財務大神,還是得去實習上崗,從刷馬桶開始歷練。
" 因為你會點管理,會點溝通,會點服務,但都只到歐洲當地用人單位的門檻線,何況你還是中國人。"
我認真想了想,對于 " 精英 " 培養理念的中國家庭,確實不太好接受孩子讀的國際課程,花的是百萬級別學費,但就業起點如此接地氣。
但無論中外,酒店行業確實講的就是 " 從基層做起 ",你不是畢業就做經理,你得輪崗,從前臺到客房,從餐飲到庫管,有時候還得幫忙掃地、拖地、搬酒水。
大表姐的兒子現在就在瑞士一家五星酒店實習,最近換到前臺崗位。
她說有一次,他給一個西方游客辦理入住,對方聽到他帶口音的德語,先是愣了一下,接著丟出一句:" 你們中國人怎么在瑞士上班?"
他裝作沒聽懂,笑著接下房卡。結果對方之后幾天連著投訴,說房間燈光太暗、水溫太低、毛巾太硬,全都甩給他處理。
一個瑞士本地的酒店經理知道這事后,回頭私下提醒他:" 你文化溝通方式可能不太適應,要多練習歡迎用語。"
外甥和大表姐吐槽這件事的時候,直言自己花了一百五十萬學服務,但沒人教他面對隱性歧視的時候該怎么辦。
大表姐很無奈," 我又能給他什么建議呢 ......"
二
" 那他現在是想回來嗎?" 我問大表姐。
" 他想回,但也怕。" 大表姐苦笑," 你想啊,咱家投了幾百萬進去,回來當酒店管培生,一個月七八千頂天了,還得看前臺主管臉色,誰受得了?"
我一時間也不知道該怎么安慰她。
她最后懊喪地說了句:" 早知道這樣,當年送他去考公務員了。"
天塌的聲音似乎從這里開始,而我知道她只是嘴硬。
因為大表姐并不想讓孩子穩定,當年選擇送去瑞士,圖的就是 " 體面 " 兩個字。
在那個中國房地產與五星酒店業高歌猛進的年代,我清晰記得她原話是:" 咱們家雖然沒酒店,但起碼能讓孩子在五星級的地方混飯吃吧?"
現實是,飯確實吃上了,但不是 " 混 ",是 " 刷碗刷出來的 "。
說起來,今年是我做旅界的第十個年頭,這些年遇到不少瑞士讀酒店管理回來的朋友,有人混得風生水起,已經是國際酒管集團的業主代表,也有人轉去奢侈品行業大把撈金,但更多人在學歷光環下慢慢蹉跎。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后在瑞士讀酒店管理畢業的小朋友們,似乎已經沒有了前輩們的運氣,他們和我講的故事都挺像:
那些畢業后沒回國,硬著頭皮留在瑞士的,通常靠實習名額打擦邊球,一邊打工一邊等工簽,晚上還要在宿舍蹭同學的洗衣機。
大表姐說,她外甥在學校認識一個女生,家境很不錯,目標一直是畢業后進奢侈品行業。
最近,試著去投 LVMH,面試官很客氣地說確實喜歡她的瑞士酒店管理專業背景,但還是選了個會三門外語、還做過電商運營的法國年輕人。
她很郁悶:" 我不比她差啊,就是沒有那張歐洲人的臉。"
說來尷尬,瑞士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各行各業通用的 " 服務力 ",但職場有時候看的不是你能不能服務好客戶,而是你能不能讓客戶花更多錢。
現在,中國人去歐洲血拼的沒那么多了,歐洲奢侈品公司也悄悄對中國留學生關上了大門。
回國的念頭由此涌上了一些身在瑞士圍城里的中國學生心頭,但他們往往又擔心回國后工資低,被人看不起。
有的回國后進了某國際連鎖酒店,輪崗半年,最后分配到客房部,沒完沒了檢查床單和毛巾數量,實在熬不下去,后來跳去物業公司做寫字樓樓層主管。
那些回國的學長學姐也不藏著掖著,小紅書直接開勸:" 你在歐洲捧過紅酒杯,回國卻連礦泉水瓶都擰不開。"
其實這種焦慮,不止酒店管理專業有,整個留學圈都開始動搖了。
前段時間,一段視頻火了:董明珠在格力股東大會上說," 我們絕不用一個海歸派,因為海歸里面有間諜。"
這句話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尤其是那些剛背著行李回國的海歸們,表情直接裂開。
當然,董大姐說得重了,但這句 " 我不知道誰是不是 ",卻戳中了很多留學生內心的刺——你讀了書,回來卻被防著。
緊接著,又是一個 " 董小姐 " 沖上熱搜,她被網友翻出學歷履歷,結果被質疑 " 水碩 "。
你以為大家是在討論董小姐是不是能力強,其實不是。
大家是在討論一個更大的命題:海歸這張船票,還值錢嗎?
所以,這時候,瑞士的酒店管理專業學生若回國就有點尷尬了。
它是留學界的 " 貴族路線 ":價格高、包裝好、履歷閃,理論上 " 全世界酒店歡迎你 "。
但實際情況卻是,你讀完回來,起薪和國內同專業畢業的學生差不太多。
三
行情就是這么個行情。
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那些在瑞士洛桑、蘇黎世徘徊糾結的中國學生,或許是 " 留不下的瑞士,回不去的家 " 更為貼切。
大表姐前幾天又找我聊天,說她認真算了一筆賬。
" 孩子這幾年留學,我們前前后后投了三百多萬。"
" 相當于我和他爸三年的凈收入。"
我沒說什么,但腦子里突然蹦出一個句子:這不是留學,這是北京中產家庭一場尚未看到結果的豪賭,只是結局恐怕不是那么樂觀。
歸根到底,如果你家里本來就有酒店,哪怕是個城市民宿、度假村,也算是 " 自家盤子里的人才培養計劃 "。
你花錢送他去瑞士,那是投資未來接班人,他學完回來,不用從基層做起,直接參與管理層,真正實現 " 理論 + 資源 " 結合,投入產出閉環。
在這種前提下,瑞士讀酒店管理是劃算的,不是為了找工作,而是為了接班。
但對絕大多數沒酒店、沒資源的家庭來說,現實是這樣的:
你花了 300 萬學會 " 全能型服務技能 ",回國從零開始輪崗,三年做到前廳主管、五年做到總監、十年能不能當總經理還不好說。
而這十年,誰幫你還房貸、養家、買車、買醫保?
在瑞士燒幾百萬換一份需要熬十年的職業,這條路已經不太適合輸不起的中國家庭了。
但對于已經選擇留學的學生來說,心態好像又不一定要急迫到明天就要賺大錢。
因為,全球酒店行業數據其實是樂觀的。
雖然國內酒店業起起伏伏,全球酒店業正以年均 7.1% 的速度增長,到 2028 年市場規模可能突破 1.2 萬億美元。
換句話說,只要能留在國外,這并不是個壞行業。
但你得接受一個前提:酒店業是一條慢路,它需要的是熬,不是鍍。
沒人能靠 " 學歷 + 好看的簡歷 " 跳過熬資歷的階段。
你能不能熬?
你愿不愿意熬?
你的家庭能不能等你熬?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如果這三個問題都答不出來,那很可能你不是在投資未來,而是在拿家庭收入上限在賭孩子一生的不確定。
大表姐最后疑慮重重地問我:" 你說我們當初這條路,是不是走錯了?"
我沉默了一會,答:" 不一定錯,但確實當初賭得有點大,還是爭取讓孩子留在瑞士吧。"
因為留學這場賭局,不在于你是不是贏了牌桌,而在于你沒有能力換桌子時只能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