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否意味著普通投資者又迎來了黃金投資的窗口時點?跟隨央行的行動而行動,看上去合理,但事實卻遠非那么簡單。
近年來,有數次各國央行增持黃金,但是黃金價格卻反向走低的情況出現。比如 2008 年次貸危機之后各國央行加強黃金增持,特別是 2012 年至 2016 年間各國央行的購金量顯著高于售金量,國際金價卻持續走低,國內上海金交所的黃金現貨收盤價,也從 2012 年 11 月的高點 350 元 / 克,下行至 2015 年 12 月的低點 221 元 / 克,回調幅度達 37%。
此外,各國央行增持黃金的節奏和力度也并不一致,對于國內外金價的短期影響也并不相同。比如 2024 年 4 月至 10 月我國央行暫停增持黃金,國內金價卻從當年 4 月的低點 533 元 / 克上行至 10 月的高點 636 元 / 克。同期,印度、土耳其等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央行仍在增持,但美國紐交所 COMEX 黃金、倫敦現貨金價在 2024 年的 4 月至 7 月卻頗為震蕩。
央行對于黃金儲備的增持或減持并 不是影響黃金價格的絕對重要因素,在大部分情形下,各國央行也是全球黃金交易市場的價格接受者。對于我國央行來說,逐步增持黃金是調整外匯儲備結構的戰略步驟之一,以遠期黃金價格上行進行套利并非主要的考量因素。此外,黃金價格在歷史上也經歷過長期的波動和回調,黃金價格波動的幅度也較大,部分時段的波動幅度甚至大于股票市場。
可以說,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黃金與貨幣脫鉤以來,黃金價格漲跌的本質就是因避險需求而產生的投資波動。2022 年以來國際和國內金價的迅速上調,與全球地緣形勢的持續動蕩、中美大國博弈的加深以及美元指數的走弱有關,而這些增量的變化,被視作影響未來數十年政經格局的重要擾動。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黃金價格由 2022 年 1 月的低點 368 元 / 克,上行至 2025 年 4 月的高點 825 元 / 克,增幅高達 124%;同期國際金價漲幅也超過 110%,這已經是 1975 年以來全球黃金價格的最大和最快漲幅。
但這里的問題是,黃金定價的避險預期,更多的是對于新增的不確定性因素的計入。簡單來說,站在當前黃金的價格水平來看,如果它已經計入了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宏大預期,未來的不確定性是更大,還是更小?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是有爭議的,這也是全球主要投資機構對于金價走勢判斷出現分化的重要原因。
在客觀數據當中可以看到的是,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黃金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凈流出規模高達 123 噸,是近三年來最大單季凈流出規模。其中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基金 SPDR 黃金 ETF,在今年 3 月至 5 月的持倉量從 902.3 噸下降至 878.1 噸,這說明一些投資者選擇獲利離場,避險資金正加速從黃金市場撤離。
如果把視角放在國內,今年以來購金潮持續,1 至 5 月全國金銀珠寶零售額同比增長 12.3%,特別是在特朗普宣稱采取 " 對等關稅 " 的 4 月份,國內黃金價格和黃金交易量的增幅達到階段性峰值。
但是應當注意,當普通投資者都紛紛涌入黃金市場時,也就大體可以判斷黃金價格已經充分計入了當前不確定性預期,避險需求帶來的投資需求可能也達到了頂點。今年 6 月,國內黃金價格出現顯著回調,當月上海金交所黃金成交量達到 3.68 噸,或也說明有相當多的投資者已經選擇獲利了結、落袋為安。
要么早行動、要么不行動,這句話在資產市場上是一條至理名言。無論是對抗通脹也好,還是進行避險投資也好,黃金能夠給普通投資人帶來可觀回報的關鍵在于長期持有,并且由于黃金不能帶來股票、債券和信貸等其他投資工具的利息收入,短期持有黃金的體驗不佳,在持有期內有較大概率收益率會偏低。
此外,當前宏觀經濟運行在供需失衡的矛盾下依然承壓,無論是企業還是家庭應當注重可用資金的持有,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賣出實物黃金需要付出較高的回購價差,考慮到各類交易費用之后,回購機構的回購價格普遍要比投資人的購買價格低 10% 以上。
站在黃金價格已經快速攀升至歷史高位的當前時點,新進入黃金投資領域以及意圖新增黃金配置的普通投資者,需要慎重考慮自身的資產配置是否合理,特別是應當避免因追求高收益反而增大了財務風險,這與配置黃金的避險邏輯是背離的。
(作者系遠東資信首席宏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