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阿爾法工場金融家
在險資搶籌銀行股時,已有巨頭落袋為安。
7 月 15 日,杭州銀行(600926.SH)發布公告稱,股東中國人壽(601628.SH)擬將所持有的共計 5078.94 萬股全部清倉減持,雙方長達 16 年的合作宣告結束。
自 2021 年以來,中國人壽已三度減持杭州銀行股票,累計套現約 30.42 億元。據估算,其凈投資收益率超 180%。中國人壽對外表示,減持是 " 自身資產配置需要 "。
一邊套現撤離,一邊大舉增倉。
今年以來,中國人壽在長期投資試點項目——鴻鵠一期私募基金上再度加碼,豪擲超 200 億元,投向基本面優良、分紅穩定、業績穩定的藍籌股。
" 一出一進 " 的調倉動作,或勾勒出中國人壽在權益投資上的戰略調整方向:逐步減持部分估值較高或階段性目標達成的直投股票,轉而通過更能享受政策紅利的長投平臺,配置長期權益資產。
今年上半年,險資設立私募基金的批復,也正在加速推進。優惠政策包括償付能力因子 " 打七折 "、豁免計入權益類資產比例等優惠政策,足見監管的 " 厚愛 " 與 " 厚望 "。
從鴻鵠基金 500 億首期試水,到后續二三期跟進,再到 2220 億多家險資私募基金的遍地開花。" 鴻鵠模式 " 正悄然改變 A 股的機構資金生態,也為市場帶來巨量 " 長錢 " 的現實性,開始明晰。
保險資金的資產配置,是一場多目標平衡游戲。既要保障償付能力充足率,又要實現年度收益目標,還要兼顧資產負債匹配的長期穩定性。
因而,沒有真金白銀的政策松綁,便沒有險資批量進場。
最終,雙方在資金入場與政策紅利的交換中,形成了一種微妙的均衡與互利共謀。
01 " 鴻鵠實驗 "
鴻鵠基金誕生之時,正逢 2023 年末,中國人壽陷入三季度歸母凈利潤驟降 99% 的尷尬境地。
管理層解釋稱,業績下滑主要是由于 2022 年加倉的權益品種浮虧確認造成的。
"2022 年權益市場出現大幅回撤,中國人壽作為機構投資者,基于長期判斷,在去年兩個相對低位布局了權益市場。但 2023 年以來,資本市場仍維持低位震蕩。按照會計準則,這些權益組合持有時間超過一年,形成的價差虧損需要計提一定的權益減值。"
換言之,就是 " 抄底抄在了半山腰 "。
股市的波動,讓壽險 " 一哥 " 吃了啞巴虧,其他保險機構對加倉權益市場避之不及。這讓寄希望于險資救市,支持資本市場發展的監管期待落空。
更重要的是,近年來無風險利率下行,債券和非標資產收益率快速下降,中國人壽存量業務保證成本率接近 3%。而其他公司的負債成本則更高,亟需通過股權收益來覆蓋潛在的利差損缺口。
在穩定市場與滿足收益需要的雙重考量下,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601336.SH)聯合發起設立鴻鵠基金,開啟了險資長期投資股市的創新嘗試。
鴻鵠基金首期規模 500 億元,兩家公司各出資 250 億元。
鴻鵠基金的管理人,是國豐興華(北京)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豐興華)。國豐興華由國壽資產和新華資產聯合投資設立。
中國人壽方面表示,希望通過該基金,減少股價短期波動對保險公司財務報表的影響,獲取長期、穩定、可持續的投資收益。
簡單來說,就是挑選 " 股息率高、基本面穩、流動性好的大公司 " 下手,扮演耐心的長期股東,而非追逐炒作短期市場熱點。
為了增強險資 " 長錢長投 " 的意愿,監管在鴻鵠基金運作中給出了不少優惠。
金妹妹從業內了解到,這類私募基金的償付能力資本因子 " 享受七折優惠 ",且豁免計入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限制。
這意味著,相比直接買股票,保險公司通過該渠道投入股市所占用的償付能力指標,可降低約 30%。
" 償二代 " 二期規則下,保險公司在投資權益類資產(如股票)時,需要根據資產的風險因子計算資本占用。較高的風險因子,會導致保險公司占用更多的資本,從而影響其償付能力充足率。過低的償付能力充足率,會限制保險公司進一步投資權益類資產的能力。
另外,私募基金的底層資產計入 OCI(以公允價值計量且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避免投資收益體現在 " 股票 " 或 " 基金 " 科目下,平滑了公允價值變動對當期損益及凈利潤的影響。
作為國內只保險系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其帶有試驗性質的前瞻性,令鴻鵠基金一期的投資動向備受市場關注。
截至 2025 年一季度末,鴻鵠基金一期的持倉浮出水面。其重倉持有中國電信(601728.SH)、伊利股份(600887.SH)、陜西煤業(601225.SH)三只 A 股藍籌股,合計市值約 125.74 億元。
不難看出,鴻鵠基金挑選的標的,普遍具有一個顯著特征——高股息率。
截至 2025 年 7 月中旬,中國電信、伊利股份、陜西煤業近 12 個月的股息率分別達到 3.4%、4.43% 和 7.11%。尤其是陜西煤業,超過 7% 的股息率在 A 股名列前茅,成為險資眼中的 " 香餑餑 "。
這些高分紅股票,不僅能為基金每年貢獻可觀的現金收益,且股價波動相對較小,契合保險資金偏好穩健的投資風格。
從收益表現來看,運行近一年的鴻鵠基金一期,取得了穩健開局。
新華保險年報數據顯示,2024 年鴻鵠基金實現營業收入 12.61 億元,凈利潤 9.17 億元。
以 500 億元的出資規模計算,其凈利潤相當于年化收益率約 1.8%,略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且考慮到基金尚處于建倉期,未完全發揮效益,這一結果尚屬合理。
截至 2024 年底,鴻鵠基金凈資產為 527.16 億元,表明基金凈值已實現增值。
2025 年初以來,伴隨 A 股市場震蕩反彈,基金凈值預計進一步提升。一期基金已于 2025 年 3 月初完成全部 500 億元額度的投資。
首戰告捷,中國人壽和新華保險又啟動了后續鴻鵠基金的籌建。前三期鴻鵠基金共計 925 億元。
02 花開遍地
新華、國壽首批試點設立鴻鵠基金之時,其他保險公司對這一模式還是觀望態度 ·。
很快,業界就看清了此中玄妙,鴻鵠基金的示范效應顯現。于是,險資私募在今年花開遍地。
目前,五家險資系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已正式獲得監管批準。除最早由國壽與新華聯合設立的國豐興華外,還包括泰康穩行、平安系恒毅持盈、太保系太保致遠以及最新獲批的陽光恒益。
這些機構的成立,標志著保險資金以全新組織形式進入資本市場,總試點規模已達 2220 億元。
險資 " 長錢長投 " 的口號已經喊了多年,但真正讓保險資金大規模入市的 " 發令槍 ",直到最近才開始出現。
長期以來,由于諸多掣肘因素,險企不敢貿然提高權益配置。盡管監管層多次寄望險資入市穩定市場,但缺乏配套激勵,近 35 萬億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發揮的作用一直與其體量不相匹配。
保險資金的資產配置,是一場多目標的平衡游戲。
投研團隊既要保障償付能力充足率,又要實現年度收益目標,還要兼顧資產負債匹配的長期穩定性。
在這三重壓力下,權益類投資因其高資本占用、高波動特性,在險資內部的考核體系中,往往不具優勢,天然受到抑制。
在配置偏好上,險資更青睞分紅穩定、流動性好的銀行股。但現實是,A 股整體分紅水平仍有待提升,符合條件的標的有限。
同時,險資賴以維系穩定收益的股息策略,其效果也高度依賴于市場穩定性。但 A 股牛短熊長,一旦大盤整體回落,股票減值準備的計提可能瞬間抹去股息收益,反而迫使機構被動減倉。
在險資的實際需求面前,再多的鼓勵口號也是空。唯有切中痛點的措施,才能激發險企的入市的積極性。
這種情況下,既能平滑利潤表、又可降低權益投資侵蝕償付能力的險資私募基金,應運而生。
此番私募基金潮,不光是大型險企的專屬。一直徘徊觀望的中小險企,也開始積極謀劃加入。
此外,監管政策也為險資入市,頻頻 " 添了更多柴 "。
不僅險資權益投資比例被上調至最高 50%,償付能力規則中股票投資的風險因子,也進一步下調 10%。
針對國有機構,財政部提高長周期考核權重至 70%。此舉有助于降低險企當年利潤的壓力,鼓勵其更加重視長期穩健收益,為險資入市掃清后顧之憂。
歸根結底,險資的 " 長錢 " 并非靠呼吁招手而來,而是靠實實在在的制度紅利引路。
如今," 鴻鵠模式 " 正在從試驗走向擴容,龐大的長期資金開始有序注入股市。險資私募,是一次切中要害的嘗試,更是一場現實訴求主導下,險企與監管的默契聯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