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今年 8 月份,一線城市新房、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繼續齊齊下降。其中,新房銷售價格環比下降 0.1%,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 1.0%。
二線城市的降幅更為明顯,新房價格格環比下降 0.3%,二手房價格環比下降 0.6%。二線城市二手房價格繼續降幅擴大。
今年 2-3 月一線城市的二手房價格曾短暫上揚,但隨后賣方擠壓,價格又進入下跌區間。目前北京二手房連續 5 個月下跌,上海、廣州連續下跌 4 個月,深圳連續下跌 6 個月。跌得最多的廣州,8 月份同比去年已經跌掉了 6.2%。
二手房比新房更能準確衡量市場情緒。但新房有自己的優勢:供給結構調整更快,核心區房子好賣,開發商就多開核心區的項目。一線城市市場更有韌性,開發商就轉向一線城市拿地。
因此,在統計數據上,新房和二手房的波動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比如上海,由于核心區大力供應新地塊、新項目,核心區替代外環成為成交主力之后,上海新房價格已經連續 38 個月環比上漲。但其二手房的整體價格處于下跌之中,今年 8 月的數據:同比下跌 2.6%。
一線城市新房的價格比二手房更有韌性,跟供給結構息息相關。
由于新房市場具有更強的 " 計劃性 ",以及集中度,而二手房是一個供給十分分散、買賣雙方充分競爭的市場,供需博弈決定了市場的長期走勢,由此判斷,未來一線城市的新房、二手房分化將會加劇,變成兩個獨立市場。
影響新房市場走勢的關鍵因素是土地供應、開發企業資金、交易量。
在土地方面,受房企實力差距拉大影響, 土地市場集中度越來越高。根據克而瑞地產研究數據,2025 年 1-8 月,房地產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TOP10 房企新增貨值占百強房企總量的 70%,市場格局進一步向頭部集中。
以北京為例,2025 年上半年,北京共成交宅地 22 宗,中建系斬獲 7 宗,占比近 1/3。
新增供給向大房企集中,一方面會帶來區域性的供給壟斷,另一方面,大房企的投資策略趨同,都傾向于開發高端產品或改善型產品,導致新房市場走向高端化。
供給結構的快速轉變,實際上會打破統計數據的連續性,讓房價、成交量數據出現局部失真。表面上看,上海、北京等城市的新房價格下降不多,甚至出現上漲,但不同區域的市場參與者真實感受差別很大。
從這個角度來說,一線城市新房市場在過去 4 年中,經歷的是一次小房企、民營房企的產能出清,以及郊區市場的結構性下滑。這兩點是構成一線城市房價更有韌性的重要因素。
經歷低信用、低資金實力的房企產能出清之后,一線城市現有的企業玩家的市場壓力已經明顯下降。
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5 年 1 — 8 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 64318 億元,同比下降 8%。降幅比去年同期減緩了 12.2 個百分點。
考慮到目前國內貸款對頭部央國企開綠燈,以及房企的房屋新開工面積繼續同比下降 19.5%(1-8 月份),2025 年前 8 個月房企房屋新開工面積 39801 萬平方米,只有 5 年前同期的 28.4%,遠高于到位資金降速(45.1%),推測重點城市主流房企的資金壓力已經開始減弱,除個別在區域市場庫存壓力較大的房企之外,整體上企業的降價清庫存壓力已經得到緩解。
中信建投最新的分析報告表示,房企積極補倉核心城市,土地市場回暖,新房銷售規模筑底步入尾聲。今年以來商品房銷售量價仍在調整,但土地市場率先企穩,前 8 個月百強房企合計拿地金額達 7235 億元,同比增長 31%,整體投資強度為 32.5%,較去年全年上升 6.8 個百分點,優質房企業績率先企穩,房企拿地信心明顯提升。
58 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認為,8 月全國房地產市場延續分化調整態勢,一線城市新房價格降幅已現收窄跡象,這種企穩信號與政策持續發力密切相關,尤其是一線城市陸續放寬外圍限購、降低房貸利率。但三線城市供應過剩,庫存壓力大,且市場自我調節能力有限。
但二手房的走勢并不一樣,成交量出現企穩跡象,價格卻持續下探。
二手房市場的供給雙方均以個人為主要參與者,博弈更加激烈,價格下拉的慣性更大。
由于資產的負效應,個人買家怕買貴,會傾向于選擇最低價成交。個人房源為主的供給分散化,也會加劇比價效應,更容易產生踩踏。
與此同時,頭部房企去杠桿已經接近尾聲,但居民個人去杠桿的過程還沒有收緩跡象。根據央行發布的數據,今年前 8 月人民幣貸款增 13.46 萬億元。其中,企事業單位貸款增 12.22 萬億元,住戶中長期貸款(房貸)增 1.08 萬億元。在新增貸款中,企事業單位占比 90.78%,個人住房貸款僅占 8.02%。
今年上半年,國有六大行的個人住房貸款合計減少了 1078.33 億元。
考慮到目前貸款買房首付比例已經降至 2008 年以來的新低,個人買房可動用的貸款比例更高,說明社會實際的買房意愿減弱要大于貸款下降反映出的下降幅度。
房價租金比抬高會刺激個人購房者的入市意愿,但最近北京等城市的租金價格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跡象,這個原因也會推遲部分人的購房計劃。
據我愛我家監測統計,2025 年 8 月,我愛我家北京住房租賃市場整租交易中,每平米平均租金與每套平均租金環比均有所下跌,環比跌幅略見明顯;租金同比持續下跌。
最近,高盛的一份報告預測,如果想要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2026 年需額外售出約 2.1 億平方米的房子,根據房貸寬松力度(如降低利率、延長還款期限等),填補一線 / 二線城市新增銷售所需購房補貼總額可能達 2000 億 -6000 億。房貸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寬松。
高盛的另一個觀點和很多人的直覺印象不同,高盛認為,中國家庭在抵押貸款新增總額 / 凈額方面仍有超過 50 萬億至 20 萬億人民幣的提升空間,這足以支撐 65 萬億人民幣的新房銷售量。
也就是說,個人買房實際上仍有加杠桿的空間,但在一線城市,55% 的戶籍家庭擁有約 1.5 倍的住房供給比,而 45% 的非戶籍家庭僅有 0.1 倍住房供給比等不平衡因素制約了房地產市場的回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