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I 真探社,阿澤 | 作者
正當國內出海企業因 AI 的到來攜手邁入新階段時,美國 AI 獨角獸 Anthropic 的一份公告在全球科技圈投下深水炸彈:即刻起全面禁止 " 中國控股公司 " 使用其旗下包括 Claude 在內的 AI 服務,不論這些公司注冊于中國大陸、新加坡還是硅谷,只要中資持股超 50%,一律關停 API。
技術冷戰:Claude 禁令的來龍去脈
細讀 Anthropic 的公告,不難發現他們給的理由是出于對 " 法律、監管和國家安全風險 " 的考量。他們擔心模型被我們國家用于軍事或情報場景,擔心中資企業通過 " 蒸餾 " 等手法推進自身 AI 或自研大模型研發,并與美國及其盟國科技公司在全球市場競爭。
Anthropic 作為行業巨頭,能發出如此冠冕堂皇的公告,本身就是一件滑稽的事。放眼望去哪怕在貿易戰最激烈的時候,也沒有任何一家如此體量的美國公司能明晃晃地這般措辭。更令人無語的還是 Anthropic 高管坦言,這一決策對公司全球收入會造成數億美元影響,這表明他們寧愿承擔經濟損失,也要限制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謂是演都不演了。
同時我們 AI 真探社也注意到,Anthropic 的政策不僅針對中國,還適用于俄羅斯、伊朗、朝鮮等被美國視為 " 敵對國家 " 的實體:
回歸中國 AI 行業現實,我們在公告之下需要注意的是,Anthropic 表面用防范風險充當理由,真實目的卻是美國政府的技術遏制。國內 AI 技術的迅猛發展已讓美國坐立不安,或許我們真的可以認為,國內大模型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從 ChatGPT 到 DeepSeek,從 Claude 到 GLM,中美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快速縮小。
不難想象在 Anthropic" 破防 " 初期,依賴 Claude 或者說 Anthropic 技術的互聯網大廠、游戲公司和初創企業將首當其沖。Claude 憑借在 STEM 領域的強推理能力、成熟的 API 生態,此前吸引了不少中資企業用戶。從跨境 SaaS 公司優化多語言客服,到游戲企業生成劇情腳本,再到初創 AI 團隊加速原型開發,大多都依賴 Claude 與 Claude Code 的支持。
不少網友表示:" 短時間內要找到替代方案確實壓力山大。" 對于一些企業深度集成 Claude 模型的國際版產品,切換可能導致性能下降,和成本上升,短期內削弱他們的國際競爭力。并且對基于 Claude Code 代碼開發平臺打造的應用而言,這種卡脖子式遏制不僅打亂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布局,更是在全球 AI 產業競爭中擠壓中資企業的發展空間。
" 搬家計劃 ":中國 AI 產業供應端的 " 臨時軍演 "
然而所謂 " 一鯨落,萬物生 "。讓 Anthropic 和其背后的美方資本沒想到的是,中國 AI 大模型供應企業的反應如此迅速而給力。24 小時內,整個行業形成了協同作戰的態勢。
首先便是智譜立即推出的 "Claude API 用戶特別搬家計劃 ",宣布全面兼容 Claude 協議,用戶僅需替換 API URL 即可無縫切換至 GLM 模型。這種 " 即插即用 " 的替代方案,讓多數企業避免了 " 技術斷檔 ":
同為基模五強的 Kimi 和 DeepSeek 皆趁機發布全新模型,其中 Kimi 還兼容 Claude Code,為代碼開發用戶提供更多便利,也做好了 API 遷移準備。
大廠里最先響應的便是以低價供應而著稱的火山引擎,并且一次性推出了兩套方案:
還有商湯科技,日日新大模型在事發第二天便宣布要豪擲 5000 萬 Tokens 的免費體驗額度,并為遷移用戶配備專屬技術顧問。同時商湯小浣熊針對用戶對高質量編程和 Agent 工具的需求,還將提供價值達 30 萬元的會員權益。還有包括阿里云百煉和百度千帆,均宣布為用戶提供最具性價比的中國大模型替代方案。這種快速響應能力體現了中國 AI 產業日益成熟的生態體系和技術自信。
面對技術強權,中國的各生態行業都早已不是第一次面對。僅在 AI 行業,從前兩年的芯片禁令,到年初的算力禁令,都讓人印象深刻。但是兩輪封鎖下來,西方還沒認識到中國所擁有的,世界上最豐富的 AI 應用場景、最龐大的數據資源和最完整的產業鏈條——是任何國家無法封鎖的優勢。就像算力禁令時期,連黃仁俊本人都親口承認華為昇騰算力已部分超越英偉達水平一樣,在 " 模型層 ",技術兼容只是起點,性能超越方為追求。
當前國產大模型實力已顯著提升。全球各類大模型性能排行榜單上,多數席位被中國模型占據。DeepSeek R1 以 6710 億參數規模、深度雙向注意力機制等技術優勢,超越 OpenAI 的 o1 模型登頂,在數學推理、復雜編碼等 Claude 的 " 強項領域 " 實現反超。另根據 SWE-reBench 榜單,智譜 GLM-4.5 模型的編程能力已位居全球第四、國內第一。商湯日日新 V6.5 的多模態推理能力,已經超越 Claude4-Sonnet:
Anthropic 拒絕中資企業使用 Claude 及其衍生技術,卻意外地為國內大模型發展掀開了新一輪蓬勃發展的序幕。這場看似嚴峻的挑戰,正在轉化為中國 AI 產業自主創新的歷史機遇。" 搬家計劃 " 毫無疑問可以被當做一場,國產 AI 技術硬實力對外展示的 " 臨時軍演 ",是對技術霸權最有力的回擊。
未來路徑:產業融合的自主創新是必然選擇
" 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 ",這一被無數事實驗證的道理如今再次得到深刻印證。前段時間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 " 人工智能 +" 行動的意見》明確提出,到 2027 年新一代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 70%,到 2030 年這一比例將提升至超 90%。這一目標意味著未來三年內,AI Agent 將如同當年的移動互聯網一樣,滲透到幾乎所有行業。
當前中國 AI 產業需要突破的不僅是技術瓶頸,更包括生態建設。需要提供持續優秀的工具鏈、文檔和支持體系,才能真正留住開發者群體。比如明明國產 AI Coding 產品已經很不錯了,但還是有這么多的開發者會選擇基于 Claude Code 開發,這本質上是對國內產品的不信任,是對 AI 產業上下游協同和全棧式能力的不信任。
所以像同為大廠的騰訊,就沒有選擇直接參與 " 搬家計劃 ",而是選擇另辟蹊徑,通過推出 Claude Code 的平替,來從生態建設層面 " 曲線救國 "。其核心產品是騰訊于 9 月 9 日正式推出的自研 AI CLI 工具 CodeBuddy Code,該產品之所以被稱之為 " 騰訊版 Claude Code",是因為 CodeBuddy Code 作為面向專業開發者的命令行 AI 編程助手,擁有支持用自然語言驅動整個開發運維生命周期,包括需求理解、代碼生成、分支管理、提交信息等。支持通過 npm 一鍵安裝,這些功能都幾乎對標 Claude Code
甚至在核心能力方面,CodeBuddy Code 擁有自然語言開發、自動化流程、自我開發能力(如騰訊工程師演示的用 CodeBuddy Code 開發 CodeBuddy Code),并且對多模型的支持也有了新的突破。同時,CodeBuddy Code 已成為業內首個同時支持插件、IDE、CLI 三種形態的 AI 編程工具矩陣: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國內的大廠皆有在布局。甚至于中廠們受限于資金限制,或專注模型、或專注算力、或專注存儲,大家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努力。這背后是由于我們習慣了在不同行業聽到 " 卡脖子 " 這一俗詞,因此從制造業到信息產業,我們已經學會了在任何時候都留一手以備不時之需,而這一手就是 " 自主創新 "。
根據數據顯示,2024 年我國 AI 大模型市場規模超 290 億元,預計 2026 年將突破 700 億元。我國已累計發布大模型數量超過 300 個,其中參數規模超過 10 億的國產大模型達到 100 多個。國產芯片企業也在快速發展。寒武紀 2025 年上半年營業收入 28.81 億元,同比增長 4347.82%。海光信息憑借 "CPU+GPU" 雙輪驅動策略,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 91.6 億元,同比增長 52.4%。
我們需要認識到,目前國產 AI 供應能力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性價比和軟件生態。硬件追趕只是第一步,軟件生態的完善需要更多時間和資源投入。這也意味著如今的全球科技競爭,早已不是單一產品的較量,而是產業鏈、創新鏈、生態鏈的全面博弈。大模型與產業的深度融合,既是技術革命,是組織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未來,基于產業融合的 AI 自主創新就是必然的選擇。隨著更多中資 AI 原生組織的誕生,以及 AI 生態建設的愈發成熟,國內 AI 大模型發展還將會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