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周立
編者按:香港資本市場正迎來復蘇的新格局。伴隨監管環境優化和市場機制完善,中概股回歸浪潮持續升溫;同時,在流動性改善、上市制度改革等多重利好的推動下,香港 IPO 市場呈現全面回暖態勢,融資規模在年內重回全球第一。為此,時代財經推出《港股 IPO 狂飆》專題報道,關注這場資本盛宴和造富故事。
港股 IPO" 巨無霸 " 上線。
5 月 20 日,寧德時代 H 股(03750.HK)高開超 12%,盤中漲幅一度擴大至 18.4%,收于 306.20 港元 / 股,漲幅 16.43%,市值突破 1.38 萬億港元。與此同時,寧德時代 A 股(300750.SZ)開盤漲 1.71%,隨后漲幅震蕩收窄,當天收于 263 元 / 股,漲幅 1.15%。
根據公告,本次 IPO 發行價格為 263 港元 / 股,以此計算募資凈額約 353.31 億港元,資金投向聚焦全球化產能布局,其中 90% 資金(276.46 億港元)將用于匈牙利德布勒森基地建設(總產能 72GWh),剩余 10% 資金將作為營運資金支持日常運營。
" 港股上市意味著我們更廣泛融入全球資本市場,也是我們推動全球零碳經濟的新起點。寧德時代不只是一家電池零部件制造商,也是系統解決方案提供者,更致力于成為一家零碳科技公司。" 在 H 股上市儀式上,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寧德時代港股上市,是首個以 " 僅設定價格上限 " 方式完成定價的 " 先 A 后 H" 上市項目,所設價格上限較定價當日 A 股收盤價零折扣。
" 這種定價策略在當前 A 股新能源板塊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可能對估值修復產生一定的積極影響。如果港股的實際交易價格高于 A 股價格,這將釋放出市場對寧德時代的信心,這種信號可能會對 A 股市場形成正面反饋,提振投資者情緒,從而對 A 股估值修復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匯生國際資本總裁黃立沖對時代財經說道。
截至 5 月 20 日收盤,寧德時代 H/A 股溢價率為 7.04%。
" 寧王 " 港股 IPO 創紀錄,新能源企業掀起赴港上市潮
寧德時代 IPO 創下近 4 年港股最大規模 IPO 紀錄,這亦成為 2024 年以來港股新能源企業上市熱潮的階段性高潮。
據統計,香港股票市場新能源板塊市值規模自 2015 年的 1250 億美元增至 2025 年 3 月的 5680 億美元,漲幅 354%,成為香港資本市場最活躍的板塊之一。同時,截至今年 3 月,港股新能源上市公司總數已增至 37 家,其中瑞浦蘭鈞(00666.HK)、中創新航(03931.HK)、鈞達股份(02865.HK)等鋰電、光伏翹楚均在近年成功上市。
瑞浦蘭鈞相關人士對時代財經表示,在港上市不僅使其成功對接國際資本,加速公司國際化進程,同時港股 ESG 方面信披體系亦有助于企業與客戶之間的信任感建立與加強,提升品牌國際知名度。
雖然目前成功上市的數量不多,但宣布赴港上市的不在少數。自去年以來,已有超過 22 家新能源企業宣布赴港上市,涵蓋光伏、鋰電、儲能等多個領域。
其中,有 " 直赴港股 " 的選手,如儲能鋰電池龍頭海辰儲能、鋰電回收再利用龍頭金晟新能源,希望通過港股上市進一步鞏固自身在市場的領先優勢和份額;還有希望打通 "A+H" 的選手,如鋰電材料商中偉股份(300919.SZ)、光伏龍頭晶澳科技(002459.SZ)、儲能企業南都電源(300068.SZ);同時亦有 " 改道追趕 " 的選手——如 A 股上市未果轉戰港股的雙登股份、中潤光能。
赴港上市是新能源企業走向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跳板之一,如寧德時代、鈞達股份的募集資金主要用于在海外投建產能。
越來越多新能源企業將目光瞄準港股究竟為何?深圳樂中控股高級研究員朱韞智對時代財經表示,一是國內融資受限,二是市場內卷推動企業加速出海,港股上市方便出海。
不難發現,現在 A 股愿意去二次上市的公司,普遍市盈率不高。
Wind 數據顯示,截至 2025 年 5 月 19 日,中偉股份、美的集團市盈率在 14 倍至 22 倍之間,均低于行業平均市盈率,表明其估值相對較低;而南都電源和晶澳科技的市盈率為負值,表明其短期內面臨虧損。
" 在國內無法支持高溢價、又難以融資的情況下,赴港上市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港股有多重議價權,有利于企業獲得一個更公允的定價,如比亞迪已經在港股創下市值新高;除此之外,寧德時代目前發展重心之一是歐洲,其此次募投的匈牙利工廠下游客戶主要為寶馬、奔馳、大眾等集團,所以此次港股上市寧德時代不僅能融到資,擁有全球估值定價,還可以讓外部歐洲資本成為戰略股東,這利于未來擴產及國際資本運作。" 朱韞智表示。
據悉,此次寧德時代 IPO 的投資者涵蓋了來自 15 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權基金、產業資本、長線機構、保險資金及多策略基金等。
出海投資、赴港上市或是唯一選擇
在企業海外擴張的同時,配套政策也在為 IPO 保駕護航。
2024 年 4 月,中國證監會發布 5 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其中提出 " 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 ";2024 年 10 月,香港交易所宣布優化港股 IPO 審批流程,預計市值不少于 100 億港元的 A 股上市公司先 A 后 H 赴港上市,設有快速審批通道;2024 年 11 月,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證監會將進一步保持境外融資渠道的暢通,提升境外上市備案效率,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赴境外上市。
政策給力、自身擁有硬實力,寧德時代赴港上市速度迅猛,上市從啟動到完成僅用時 128 天。
赴港上市是機遇,同樣也是挑戰。
黃立沖表示,近年來,受地緣政治影響,部分歐美投資者對中國企業的投資興趣下降,可能影響香港市場對部分新能源企業的估值。同時,與 A 股相比,香港市場也存在流動性較低、匯率風險等劣勢。此外,企業需適應更高的信息披露和治理標準,增加合規成本。所以企業在選擇上市地時,應綜合考慮自身的業務模式、融資需求、國際化戰略以及目標投資者群體,選擇最適合的資本市場。
不過,隨著各項優化措施落實,香港市場的活躍度顯著提升。據香港交易所統計,2024 年香港股票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 1318 億港元,同比上升 26%;2025 年第一季度每日成交金額達到 2427 億港元,同比增長超 144%。
與此同時,AH 估值倒掛也是明顯存在的情況。不過 Choice 數據顯示,近些年來不少新能源上市公司的 AH 股溢價率有所下滑。對于該現象出現的原因,黃立沖表示主要系兩地市場結構與投資者對新能源股票投資偏好差異,與此同時 A 股對新能源股票的投機性回落,在 " 均值回歸 " 驅動、南向資金持續流入及兩市改革推進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動下,AH 溢價倒掛有望被進一步收窄,但仍將維持在一個合理區間內波動。
在不少人看來,未來會有更多新能源選擇 "A+H" 或直接在港股上市。
" 在國內目前整體融資收縮的大背景下,出海投資、赴港上市或是他們唯一選擇。" 朱韞智解釋道,企業出海投資、海外建廠,需要企業更開放、更包容、更多元化,從一個國內資金為主的企業變成國際資本配置的集團。" 自去年以來,除了新能源,通信、醫療等行業也同樣開始向外資開放,這是國家的大政策方針。"
除了全球化布局,黃立沖還提到,在當前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下,新能源企業面臨關稅政策變化的風險。通過在香港上市,企業可以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本市場的資源,分散風險并對沖關稅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其次是香港資本市場對新能源、科技等新經濟領域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尤其是針對未盈利企業的上市規則改革,為新能源企業提供了更多的上市選擇和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