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港股 IPO 尤為火爆,2025 年上半年港交所新受理的 IPO 申請達到 168 家,遠超去年全年。同時赴港上市的企業中不乏寧德時代、恒瑞醫藥、海天味業等行業龍頭,最近挖掘機龍頭三一重工的港股 IPO 也有新進展。
格隆匯獲悉,近日,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 三一重工 ")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有新進展。監管要求公司補充說明對控股股東認定結果不一致的原因及認定標準,并就控股股東的認定情況出具明確結論性意見;公司部分募集資金擬用于擴大海外制造能力,說明具體項目情況及項目所在的國別或地區等。
三一重工(600031)曾于今年 5 月遞表港交所,中信證券為其獨家保薦人。作為國內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2024 年其收入超 783 億元。但在行業周期等影響下,近幾年三一重工的收入存在波動,且公司海外營收占比較大,面臨關稅、貿易保護政策等風險。
近幾年三一重工的股價也大幅波動,在 2021 年達到 48.51 元 / 股的高峰后,呈震蕩下跌走勢,今天下午收盤為 19.07 元 / 股,市值超 1616 億元。如今工程機械市場情況如何?不妨通過三一重工來一探究竟。
三一重工沖擊 "A+H" 上市,近三年累計派息超 70 億
三一重工總部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其歷史可追溯至 1989 年,當時公司創始人梁穩根與唐修國、毛中吾、袁金華共同創立了公司前身漣源市焊接材料廠。
1994 年公司在湖南成立,從其前身分立并改組為一家專注于工程機械制造業務的有限責任公司,并于 2000 年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03 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招股書顯示,截至 2025 年 5 月 14 日,控股股東集團(包括三一集團、梁穩根、唐修國、向文波、毛中吾、袁金華、易小剛、周福貴及北京三一重機)共同持有三一重工約 33.73% 股份。
三一重工創始人梁穩根及其子梁在中均擔任公司非執行董事。
梁穩根今年 68 歲,1983 年獲得中南礦冶學院(現為中南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工程學士學位,在機械行業擁有超過 40 年經驗。梁穩根自 2000 年 10 月起擔任三一集團董事,2001 年 4 月起擔任三一重機有限公司董事,2016 年 8 月起擔任湖南三一工學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梁在中今年 40 歲,2006 年獲得華威大學計算機與管理科學學士學位,并于 2014 年獲得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梁在中 2006 年加入公司,曾擔任子公司三一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制造部調度員,還曾在三一集團財務部擔任多個管理職務,并擔任過湖南三湘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三一重工董事長向文波今年 62 歲,1988 年獲得大連理工大學材料工程學碩士學位,1991 年加入公司前身,并于 2000 年共同創立三一集團,此后在集團擔任執行總裁、市場營銷部總經理、總經理等多項職務。
副董事長兼總裁俞宏福今年 62 歲,1984 年獲得南京建筑工程學院(現南京工業大學)工程機械學士學位,2010 年獲得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6 年加入集團,先后擔任生產管理部主任、小型挖掘機事業部總經理等職務。
值得注意的是,據 2024 年年度報告,向文波、俞宏福、易小剛等高管均存在減持公司股份的情形。同時,三一重工一邊大手筆分紅,一邊赴港上市募資的行為也備受市場關注。
2022 年、2023 年、2024 年(簡稱 " 報告期 "),三一重工分別向股東宣派或支付現金股息約 38 億元、13.5 億元、18.6 億元,三年累計派息超 70 億元。
本次赴港 IPO,三一重工擬募資用于進一步發展全球銷售及服務網絡,以提高全球品牌知名度、市場滲透率和服務效率;增強研發能力;擴大海外制造能力和優化生產效率;營運資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盡管公司募資用途中提到要增強研發能力,但實際上近兩年公司的研發人員數量卻大幅下降。年報顯示,2022 年至 2024 年末,三一重工在職員工數量從約 2.6 萬名降至 2.5 萬名;其中,研發人員從 7466 名降至 5867 名,減少近 1600 人。
2
工程機械行業有周期性,公司收入存在波動
三一重工是全球工程機械行業領軍企業,工程機械是指廣泛應用于建筑施工、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更新、礦山開采、物流搬運、港口作業及其他工業領域的高強度作業機械設備。
2024 年,公司挖掘機械、混凝土機械、起重機械的營收占比分別為 38.8%、18.3%、16.7%,樁工機械、路面機械等產品營收占比相對較低。
其中,挖掘機主要包括履帶式挖掘機、輪式挖掘機等,廣泛用于土方工程、道路建設、橋梁施工、礦山開采、城市發展及基礎設施建設。
混凝土機械包括混凝土攪拌站、泵車、混凝土運輸車及攪拌拖泵等,主要用于城市建設、道路橋梁、機場跑道、隧道工程等。
起重機械涵蓋汽車起重機、塔式起重機、履帶起重機、隨車吊等,應用于建筑施工、港口碼頭、物流、風力發電機組安裝等新能源產業。
樁工機械用于地基處理、深基坑支護、隧道掘進等;路面機械用于公路建設及養護、機場跑道及其他基礎設施。
截至 2024 年末,三一重工在江蘇、上海、湖南、北京、浙江及重慶擁有制造基地,并在德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及美國擁有海外制造基地。2024 年公司的挖掘機械、混凝土機械和起重機械的設計產能分別為 15 萬臺、4.9 萬臺、2.94 萬臺。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所處的工程機械行業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在宏觀經濟擴張階段,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開發等投資活躍,對工程機械的需求大幅增加,公司產品銷量隨之增長;而當宏觀經濟陷入衰退或調整期,投資活動放緩、需求下降,公司業績也被拖累。
近兩年,三一重工的收入存在波動,凈利潤呈增長趨勢,但仍低于 2021 年。
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公司的收入分別約 808.39 億元、740.19 億元、783.83 億元,毛利率分別為 22.6%、26.4%、26.7%,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約 44.33 億元、46.06 億元、60.93 億元。
2025 年一季度,公司的營業收入約 210.49 億元,同比增長 19.18%;歸母凈利潤約 24.71 億元,同比增長 56.4%。
3
為全球第三大工程機械企業,2024 年超 6 成收入來自海外
受全球基礎設施投資增長、能源需求提升、行業智能化轉型、礦山與采掘設備技術升級、工程機械設備電動化與智能化推動,全球工程機械市場整體呈增長趨勢。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4 年行業整體市場規模達到 2135 億美元,預計到 2030 年增長至 2961 億美元,2024 年至 2030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 5.6%。
以挖掘機、裝載機、起重機械、路面機械、混凝土機械和樁工機械為代表的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核心市場,2024 年市場規模為 1505 億美元,預計到 2030 年增長至 2189 億美元,2024 年至 2030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預計為 6.4%。
2024 年全球挖掘機市場規模占全球工程機械市場的 29.6%,裝載機占比為 18.3%,為占比最大的兩個細分市場。
分地區來看,北美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市場,2024 年市場規模占全球市場的 35%;歐洲市場占比為 18.5%。歐美地區經濟發展較早,市場趨于穩定成熟,增長主要受設備更新換代、智能化及電動化機械的普及驅動。
中國、亞澳、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興市場是全球工程機械行業增長最快的區域,這些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化進程加速,市場潛力大。2024 年新興市場規模合計占全球市場的 46.5%,預計到 2030 年占比上升至 52.8%,復合年增長率為 7.9%。
過去幾年,我國工程機械市場總銷售額呈下滑趨勢,2020 年至 2024 年復合年增長率為 -24.6%,2024 年市場規模降至 234 億美元,占全球總規模的 11%,預計到 2030 年將增長至 570 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 16%。
三一重工的收入來自中國大陸及海外市場,且依賴海外市場的業務擴張機會。但與在國內開展業務相比,在國際市場開展業務面臨著關稅、貿易保護等更多的風險和挑戰。
2022 年至 2024 年,公司產品已銷往全球 150 余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市場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從 45.5% 提升至 62.3%。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 2020 年至 2024 年核心工程機械的累計收入計算,三一重工是全球第三大及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
整體而言,盡管三一重工已在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擁有一定市場地位,但仍面臨激烈的競爭。卡特彼勒、小松制作、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等競爭對手可能通過提供更低的價格,或通過開發更先進的技術及服務來搶占市場份額。未來公司能否通過拓展產品線、創造更多海外收入來實現業績增長,格隆匯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