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ZAKER 合作
      鈦媒體 1小時前

      90 后父母,陷在親子游焦慮里

      文 | 貝塔商業

      " 樂高開園了,小孩激動得睡不著,我焦慮得睡不著。" 一位 90 后的母親這么說到。

      2025 年 7 月 5 日,上海樂高樂園盛大開園,新聞一出,家長群里沒什么 " 太棒了,終于又多了個遛娃圣地 " 的興奮。反而不少父母開始焦慮了:

      " 別人都帶娃去了,我不去是不是對不起孩子?"

      " 預算不夠,感覺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誰也沒想到,一個新樂園開園,也能讓一部分家長 " 跟風 "。而這種集體性的 " 不敢錯過 ",其實不只發生在樂高樂園上。

      早在迪士尼開皮克斯奇旅展、北京中科院小小航天員課程爆滿那一刻起,親子游早已從帶孩子放風變成了展示育兒姿勢,一套教育 + 社交的剛需消費流程。

      數據顯示,2025 年中國親子游市場規模已突破 3000 億,其中 90 后父母的占比接近 50%。從年齡上來看,他們是最年輕的一代父母,從心態上來看,卻是最焦慮的一批家長。因為他們的育兒理念早已從 " 讓娃開心 " 變成了 " 不能比別人差 "。

      親子游,不只是為了孩子,而是為了讓自己安心。

      而這種 " 安心 ",花得可不便宜。一場看起來寓教于樂的親子研學營,動輒就要上千,甚至上萬。但當問起孩子的收獲時,他可能只記得 " 吃了個很好吃的冰淇淋 "。

      親子游背后的情感焦慮與社交難題

      親子游這個詞,聽上去是輕松愉快的,但對于當下 90 后父母而言,它越來越像是一場精疲力竭的 " 情緒勞動 "。在各種五花八門的主題公園里,孩子是主角,家長卻是那個永遠蹲著拍照、舉著水杯、排隊三小時不吭聲的配角。

      從傳統的 " 遛娃 " 到現在流行的 " 共創親子記憶 ",變化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的預期。他們追求的不再是單純的玩樂體驗,而是要拍到足夠精致的合影、發出足夠有趣的朋友圈,最好再附上幾句 " 寓教于樂 "" 動手能力 " 這樣的教育文案。

      一位小紅書網友在打卡樂高樂園后感慨:" 排隊兩個小時,拼了 20 分鐘積木,娃沒記住什么,但朋友圈的互動破百了,感覺這趟值了。"

      在社交媒體的渲染下,親子游成了一種不容缺席的集體行為。如果別人家的孩子在博物館里背《千字文》,自己家的孩子在家看《喜羊羊》,那種錯失感是無法自我消化的。很多 90 后父母會說:" 不報研學,怕他落后;報了,又怕是智商稅。"

      而最吊詭的地方在于,這種 " 不得不 " 的焦慮,并非來自孩子本身。

      研究顯示,2 至 8 歲兒童對學習形式并不敏感,更傾向于 " 游戲中學習 "。真正把親子游焦慮拉滿的,是家長自己。是一種 " 不想輸 " 的本能,是一種 " 我做得還不夠好 " 的道德拉扯。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親子游成了 " 情緒補償 " 的出口。一位 90 后母親說:" 我平時加班多,周末又懶得動。但花錢帶他出去一趟,自己也好受一點。" 但她也承認:" 其實有時候出去一趟比上班還累。"

      " 研學 " 淪為智商稅,親子游的真相是什么

      走出情緒回補的泡沫,越來越多家長開始意識到,這屆親子游有些坑不動了。

      一個普遍現象是,親子游產品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溢價:原本 200 元的農家樂活動,加上 " 非遺 "" 研學 " 這些標簽后,可以輕松賣到 800 元,只讓孩子畫一把扇子,講解三分鐘,再附贈一個拍照的儀式感。不少家長回家后直呼:" 這是來上了一節網紅拍照課,不是來上研學課。"

      數據顯示,2024 年全國約 10 萬家農家樂倒閉,其中不少正是由于 " 同質化嚴重 "。名校游從聽講座變成 " 到門口拍個照 ",非遺體驗從傳承文化變成 " 糊弄一分鐘拍完走人 "。70% 的受訪家長表示,他們參加過的親子游項目內容空洞,硬塞知識," 孩子累、家長更累 "。

      更諷刺的是,很多孩子唯一記住的,不是課程內容,而是 " 吃了什么好吃的 "。

      當然,也不是所有產品都被否定。重慶紅巖基地的穿越學歷史課程、敦煌博物館的 VR 壁畫互動體驗等創新項目,參與度提升了 40% 以上,說明好內容、真體驗、接地氣,才是破局的關鍵。但顯然,它們還遠遠不是市場的主流。

      與此同時,抖音直播 + 團購的低價微度假開始走紅。本地農場、動手工坊、露營等形式因成本低、距離短、體驗直接受到歡迎。一些人均 200 的短途項目反而收獲了更高的滿意度。這恰恰說明:親子游未必非得 " 高大上 ",反而要 " 接地氣 "。

      真正的困境,是父母根本不想游

      還有一個更扎心的問題:父母真的想陪孩子去玩嗎?

      答案未必樂觀。

      根據日照市一項調研,僅 15.6% 家庭的親子出游時間在一天以內,有 41.5% 是 1 – 2 天,而 3 – 7 天的也有 39.5%,幾乎沒有七天以上長線出游 。也就是說,大部分 90 后家庭選擇的是節奏緊湊的短途游,而不是深度休閑。

      與此同時,單次親子游的家庭人均消費集中在 1000 – 1500 元 / 日,其中 38% 家庭每次花費在 1000 – 3000 元,另有 26% 家庭一次就砸 3 千– 5 千 。這還不包括高溢價的 " 研學 + 非遺 " 標簽。

      在這樣的高成本投入下,許多 90 后父母在網絡上坦言,所謂的 " 高質量陪伴 ",其實更多是被社會期待裹挾的壓力。" 朋友圈看到別人都去了,我不去就感覺自己不合格。"

      但真讓他們說出內心的想法,其實更像下面這條評論:" 別說樂園了,我現在最大的夢想是有個不用帶娃的周末。"

      另一個廣泛流傳的段子更直白:" 孩子開學后最開心的不是他,而是我。我終于自由了。"

      這不是個例。在越來越高的生活成本、教育壓力與社會評價面前,新一代家長普遍處于精力透支狀態。他們渴望喘息,卻被 " 必須陪伴 " 的道德預期拖著跑。

      親子游的火,表面上是市場需求旺盛,實際上是父母失去了 " 拒絕陪玩 " 的自由。

      一位網友的總結一針見血:" 不是我不愛孩子,是我太累了。工作日要扮演打工人,周末還要扮演幼兒園老師、攝影師、營養師、心理咨詢師……我不是不愿意陪他玩,我是真的想躺。"

      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 " 拒絕親子游 " 的聲音越來越多,越來越大。

      一部分父母開始嘗試把 " 旅游 " 還給孩子:送去夏令營、寄宿研學、結伴出行。

      另一部分則干脆轉向本地化的低負擔微度假,比如市郊農場、手工坊,200 元都不到,一家人玩得盡興、吃得踏實。還有不少家長開始轉向抖音團購和直播帶貨,用半價拿下門票和套餐,堅決不再做 " 冤種爸媽 "。只求少花點錢、少排點隊、別累死自己。

      寫在最后:親子游不是陪孩子瘋,而是放過彼此

      越來越多的主題樂園一件好事,它意味著中國親子旅游產業在不斷進化,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孩子能擁有美好的童年回憶。但不該被忘記的是:親子游應該是可選項,而不是道德任務。

      真正的 " 高質量陪伴 ",不是打卡樂園的朋友圈點贊數,也不是多貴的研學項目,而是孩子需要你時你在,孩子想說話時你愿聽。反過來也是一樣,父母也需要休息,需要喘口氣,哪怕只是看一場電影、發一下午呆,都不該被指責:" 不負責任 "。

      親子游的未來,不該只有商家精心設計的劇本,也不該只有一邊打卡一邊崩潰的父母。它應該是一種更寬容的陪伴方式:允許不完美,偶爾 " 劃水躺平 ",孩子和大人都按照自己的節奏去享受這段旅程。

      好的親子旅行,不是讓父母變成無所不能的超級英雄,而是讓他們知道: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家長笑得出來,孩子才會記得住。

      覺得文章不錯,微信掃描分享好友

      掃碼分享

      熱門推薦

      查看更多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产乱码| 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海角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糖心|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 乱人伦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青草影视|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一区无码精品| 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久久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狠狠爱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91| 一区在线免费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99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日韩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观看| 夜夜嗨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在线mmai|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蜜桃免费| 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观看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