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ZAKER 合作
      虎嗅APP 22小時前

      3 人公司 9 周內賺 100 萬美元的極致創業

      出品|虎嗅科技組

      作者|SnowyM

      編輯|陳伊凡

      頭圖|Amos 的領英

      "AI 原生 100" 是虎嗅科技組推出針對 AI 原生創新欄目,這是本系列的第「13」篇文章。

      3 個人和 20 多個 AI Agent、60 天、準備一年內實現 3000 萬美元年收入。

      這是一場基于生成式 AI 大膽的 " 商業實驗 ",來自一家以色列的 AI 公司—— Swan AI,將這句話寫在了自己的官網上。

      與硅谷 " 快速擴張、瘋狂招人 " 的傳統劇本不同,這家公司選擇了一種極簡的組織方式,少數人 +AI Agent 的團隊結構,實現一套完全自動化的銷售系統,并成功在 2 個月時間搞定了 71 個 B 端客戶。

      毫無疑問,AI 正在從根本上改變創業的可能性邊界。

      硅谷最大孵化器 YC 的 CEO Gary Tan 表示,過去中位數創業公司就是構建能力不足,但如今,可以通過 AI 輔助工具,大幅降低編程門檻,讓技術能力有限的創業者,也可以快速構建產品。Gary 發現,YC 的初創企業中,有四分之一企業,95% 的代碼是由 AI 編寫的,初創企業可以用不到 10 人的團隊實現高達 1000 萬美元的收入。

      與此同時,對于售前 GTM 的行業,也因為 AI 正在發生轉型。(虎嗅注:售前 GTM,Go-To-Market,即上市策略。其是指在產品正式推向市場并進入銷售環節之前,圍繞 " 如何讓目標客戶認識、理解并產生購買意向 " 所制定的一系列策略與執行動作。它聚焦于售前階段的市場滲透、客戶教育和需求喚醒,為后續的銷售轉化鋪平道路。)

      硅谷風投機構 UpHonest Capital 投研團隊告訴虎嗅,如今,在這個行業銷售質量的重要性大于銷售數量,因為 AI 最擅長的是批量規模化工作,可以解鎖更多數據價值,所以在 AI 時代拼數量意義不大,更關鍵的是實現潛在客戶的轉化。

      這其實也是 Swan AI 在講的故事。

      Swan AI 產品上線之后,30 天內年收入增長 30 萬美元,試用轉付費轉化率達到 45%。

      0 營銷 0 獲客成本且只有 3 個人的 Swan AI,是如何做到在 9 周內獲得 100 萬美元年化收入,還夸下一年內達到 3000 萬美元收入的海口?這套典型的 AI 時期組織模式如何運轉?

      公司運營的極致操作

      作為一家 AI 銷售公司,Swan AI 做的事情并不新鮮,許多 AI 初創公司聚焦銷售場景,用 AI 代替人工找線索和潛在買家,例如在上周剛剛官宣融了 1 億美金的 Clay。

      但 Swan AI 這家公司,卻在公司運營上有著與眾不同的思路。

      在招聘平臺 LinkedIn 上,Swan AI 的創始人 Amos 表示,他們正在編寫一個新的劇本—— 3 位創始人、150 多位客戶、每個月 120% 的增長率,并在一年內達到 3000 萬美元年收入。他還明確表示,不打算擴招

      Amos 的公司運營哲學是:第一,停止通過招人來擴大增長;第二,放大人的才能,而不是讓 AI Agent 取代員工。

      " 不要試圖用人工智能取代流程,相反應該問問自己,怎樣才能用人工智能將每個員工變成 100 倍于自己的自己。" 他說。

      第三,Amos 認為,在生成式 AI 時代,AI 原生企業并不意味著購買一堆大語言模型,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他表示,AI 時期,只需要具備兩種技能:第一是發現瓶頸,第二是使用無代碼工具進行構建

      3 個創始人和 20 多個自主 AI Agent,就是這家公司組織的全部。

      Amos 與聯合創始人們從零開始,重新設計創業公司的組織結構,并將其命名為 "Autonomous Business OS"(自主化商業操作系統)。

      Amos 擔任 " 營收創造者 ",負責從市場營銷到客戶成功的整個收入鏈條——在傳統公司里,這通常需要市場部、銷售部、客戶成功部等多個團隊協作完成。

      聯合創始人兼 CTO Niv 是 " 產品創造者 ",負責產品研發和技術擴展,但他不是親自寫代碼,而是借助 AI 工具和 Agent 來加速開發。

      第三位聯合創始人 Ido 則是 "Agent 創造者 ",專門構建和維護內部 AI Agent 系統。

      除了這三人,Swan 完全沒有其他全職員工。所有決策由三位創始人直接討論并立即執行,通過 AI Agent 完成具體工作,徹底避開了傳統公司 " 人員快速膨脹 " 的陷阱。

      這種極簡架構的優勢在一個案例中得到完美展現:Swan AI 曾在一周內完成重大戰略轉向。

      事件的背景是,當時 Swan AI 在 LinkedIn 上的營銷太成功,每周收到 120 多個演示請求,創始人處理不過來。這時,傳統做法是趕緊招銷售團隊或減少營銷活動,但 Swan AI 選擇了 "7 天法則 ":第一天確定瓶頸,第二天設計新的 AI Agent 系統,第五天完成產品改動,第六天更新 AI Agent 并集成到流程中,第七天自主試用模式正式上線。

      結果 30 天內年收入增長 30 萬美元,試用轉付費轉化率達到 45%。

      這種模式的核心在于:每增加一個 AI Agent,決策速度就能提升而不會增加管理負擔。三個人的團隊始終保持高效溝通,AI Agent 承擔所有重復性工作,讓人專注于創造性決策。

      Swan 的核心產品——無縫銜接的 Agent 工組流

      Swan AI 的核心業務是幫中小型 B2B 公司,用 AI Agent 自動化他們整個市場和銷售流程,讓很小的團隊,也能做到大型企業的業務規模。

      為了做到這個目標,他們的核心產品可以被概括為一款 AI 驅動的銷售開發(Sales Development)平臺,將傳統由多個工具或團隊分工完成的任務整合進一個無縫的 AI Agent 工作流。

      Amos 曾做客一場播客頻道,他詳細透露了 Swan AI 的核心工作流。簡言之,他們想做一個 " 自主的 GTM(Go-To-Market)工程師 ",讓企業只需要告訴 Swan AI 想要達成的業務目標,它就能在 Slack (一款團隊協作和即時通訊平臺)里自動完成從線索獲取到客戶轉化的全流程。

      這里的 " 線索 " 指的是銷售線索(Sales Lead),比如說有些潛在客戶對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表現出一定興趣、并有潛在購買可能的個人或組織信息。

      在實際運作中,Swan AI 平臺由一組 AI Agent 與工具組成,能夠將一個初始的匿名興趣(如網站訪客)一路推進到銷售對話交接。

      Swan 的 Agent 流程

      這個流程也非常有意思,可以實現完全自動化。

      首先是線索識別,Swan AI 找到了一個傳統 SaaS 企業沒挖掘到的痛點:他們認為多數訪客從不填寫表單或自我標識,導致營銷團隊對大量潛在線索一無所知。所以,這家公司使用特殊工作流將匿名流量匹配到真實的個人與公司。在整個流程里,他們使用爬取信息的企業工具以及 AI Agent 在內的工具識別客戶網站的訪客(包括匿名訪客,Amos 透露非歐盟地區可識別到個人,歐盟地區只能到公司級別)

      其次是線索篩選,Swan AI 同樣察覺到了痛點,他們發現人工調研耗時且易將資源浪費在低匹配度線索上。

      Swan AI 此時會調用核心 Agent —— "The Hunter",實時搜索多個數據庫,揭示訪客姓名、職位和個人資料。結合意圖數據,20 多個 B2B 數據源(LinkedIn、公司數據庫、新聞、招聘信息等),為每位訪客和其公司建立完整畫像,判斷是否屬于理想客戶畫像。

      對符合條件的線索,自動補充公司信息、職位、聯系方式,并發起個性化觸達(例如 LinkedIn 私信)。

      這里有一個實際的客戶案例 Yotpo ,他們的營收運營副總裁在對比測試過不同的 AI 銷售產品后稱,Swan AI 的 AI Agent 識別并轉化了他們之前錯失或無法轉化的線索,能自動優先處理高意向、高價值的訪客,并排除低價值目標。

      第三步,就是個性化外聯,Swan AI 的理念是:" 拒絕撒網祈禱(spray-and-pray),先做功課。"

      他們往往會讓 AI 基于目標的 LinkedIn 活動、公司動態、招聘信息等生成高度定制化的外聯信息,消息內容更像資深銷售代表手寫,而非模板化垃圾郵件。同時支持多渠道執行(郵件、LinkedIn),可以使用不同團隊成員身份發出。

      Swan AI 平臺內置了一個 " 共享 LinkedIn 收件箱 " 和集成的郵件收件箱,監控 AI 外聯的全部會話。當線索客戶回復表示興趣或提出進一步交流意愿時,他們立即通知銷售人員接手。這更像是:" 自動化前半程,讓最優秀的人類來完成成交。" 這種方式可以確保線索不會因延遲或體驗不佳而流失,同時讓人類銷售能專注于高價值對話。

      然后就是一體化整合,傳統上實現上述流程通常需要 5 種– 10 種不同工具拼接(例如,IP 去匿名化、數據補全、郵件序列、AI 文案等)。而 Swan AI 在這個工作流里提供了一個統一平臺。全程由 AI Agent 完成識別、補全、外聯全鏈路,并與現有 CRM(客戶關系管理)對接,記錄活動、更新銷售階段等。

      除此之外,Swan AI 還能自動處理日常場景。

      比如說記錄交易更新、處理日常支持工單,甚至可以幫著做客戶入職(Onboarding)優化。用戶注冊后,AI 自動調研公司網站和 LinkedIn 資料,生成定制化的入職流程。不用先讓客戶填一大堆背景信息,而是 AI 主動給出建議,讓用戶直接反饋修改。Swan AI 還可以自動監控潛在客戶創始人或團隊的 LinkedIn 動態,識別并標注與理想客戶畫像符合的互動人群,對這些潛在客戶自動發起對話或做出需要人工跟進的提示。

      據創始人 Amos 稱,Swan AI 自身的所有 AI 工作流都是用無代碼工具 +API 拼裝的,不依賴復雜開發,方便快速迭代和適配不同業務場景。

      我們也整理了這些 Agent 的一部分:

      · "The Observer":監控 LinkedIn 互動,發現潛在線索或產品反饋。

      · "The Hunter":識別網站訪客(也是對外產品的一部分)。

      · "The Connector":批量執行郵件 /LinkedIn 外聯任務。

      · 自動化 CRM 數據錄入、日程安排、客戶支持、內容創作等 Agent。

      ·"AutonAmos":基于創始人 Amos 的知識與風格訓練的 AI 分身,可解答 Swan AI 自主化業務的運作問題。

      Swan AI 的工具,就像是一個駐扎在 Slack 里的 "AI 銷售與客服團隊 ",幫 B2B 公司自動識別、篩選并轉化潛在客戶,同時負責客戶支持與入職,全程幾乎無需人工介入。

      0 成本的營銷方式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和梳理 Swan AI 的客戶群,就會發現那些渴望用 AI 提升銷售線索的 B2B 企業,需求遠比外界想象的強烈。

      這些企業通常有幾個共同特點:網站流量不錯、賣的產品或服務單價較高、線索轉化潛力大,典型行業包括 SaaS、企業軟件、金融科技、營銷技術等。

      面對這些客戶,Swan AI 的營銷方式別具一格。創始人 Amos 他曾利用 Swan AI 的 AI Agent,在 60 天內成交了 71 位客戶,這期間,完全依靠 LinkedIn 內容和主動上門的客戶,無銷售團隊或出差拜訪。

      Swan AI 從成立第一天起就選擇了 " 公開建設 " 的路線。Amos 是 LinkedIn 的忠實客戶,以及 LinkedIn 的 KoL,他把自己做成了一個公司最大的 IP。他把 LinkedIn 當成自己的日記本,定期分享創業心得、成功案例,甚至踩過的坑。這種真實分享,事后看來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也很能制造 FOMO(錯失恐慌情緒),Amos 自己也是他們銷售產品的使用者。

      用 Amos 自己的話說,他的 LinkedIn 帖子每個月能帶來超過 100 萬美元的銷售機會,影響了 120 多萬人。據說早期 Swan AI 的客戶 100% 都來自 LinkedIn 的自然流量,甚至沒花一分錢廣告費。

      LinkedIn 之外,他們的另一個陣地就是 Slack(一個軟件協作平臺)。Slack 從一開始就瞄準中小型創新公司和科技創業團隊,并且為技術人員雙手奉上了十分完善的生態服務。歐美企業普遍使用大量 SaaS 工具,這些 Slack 幾乎都能無縫集成,把工作流集中到一個入口。

      而且 Slack 對技術團隊尤其有吸引力,因為它支持 GitHub、Jenkins、PagerDuty 等工具,甚至可以直接在 Slack 中觸發代碼部署、查看報警信息,這也為 Swan AI 的核心產品提供了工具價值延伸的可能性。

      作為只有 3 個人的小團隊,Swan AI 把 Slack 當成大腦神經中樞,把 20 多個 AI Agent 直接接入,所有重要決策和任務協調都在 Slack 上面完成,徹底擺脫了繁雜的郵件往來和無效會議,每天的關鍵指標都由 Slack 機器人自動推送,創始人一眼就能看到業務狀況,需要執行什么任務,直接在 Slack 下達指令,AI Agent 自動執行,省去了層層傳達的麻煩。

      總而言之,SwanAI 的營銷策略大概可以總結為,LinkedIn 負責 " 引流 ": 內容吸引潛在客戶、互動建立信任、 AI 識別并跟進 、轉化為付費用戶;Slack 負責 " 交付 ": AI 助手與創始人協作、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數據反饋持續優化。

      這種 " 一外一內 " 的平臺組合讓 Swan AI 在獲客、轉化、服務三個環節都做到了高效率、低成本。

      這種營銷方式已經逐漸在一些初創公司流傳,比如另一家數字銷售的公司 Aligned,其 CEO 在社交網絡上,利用自己 17 年的企業銷售經驗,將每個帖子都打造成一個 "迷你大師課",反而更有價值。

      至今尚未官宣融資,資本市場已虎視眈眈

      盡管目標雄心勃勃且增長迅速,Swan AI 至今并未在公開場合宣布任何大型融資輪次。截至 2025 年 8 月,公司對外披露的資本信息有限,這似乎也是有意為之。因為,創始人 Amos 甚至暗示,Swan AI 的模式正在顛覆傳統的風險投資路徑。

      Amos 其實是一位連續創業者,此前已成功出售兩家公司,已經有了創業圈人脈與投資人的信任背書,可能并不差一筆 " 不合時宜的投資 "。

      Swan AI 并未采取 " 高融資 - 高燒錢 " 的常見硅谷模式,而是以收入驅動增長,保持資本使用極度高效。Amos 公開談到 " 風險投資模式正在衰亡 ",認為在 AI 替代勞動力與基礎設施的背景下,創業公司已無需動輒千萬美元的資本來擴張。在其理念中,過多的 VC 資金可能會迫使公司重回 " 擴招人手、盲目追求增長 " 的舊模式。這反過來對 Swan AI 來說是個風險。

      但資本市場早已看上了這個 6 個月大的公司,投資全球技術型初創企業,關注 SaaS 與 AI 領域的早期社區基金 Fresh Fund 就曾在簡報中提到 Swan AI,對其 " 贊不絕口 "。

      只是隨著 Swan AI 的客戶數量增加,這種 3 人極致創業模式是否面臨擴張的可能,我們尚未可知。但 Swan AI 這種極度精簡和高度智能的組織方式,以及其創始人把自己作為最大 IP,分享創業故事和思考的營銷方式,對于 AI 原生的初創企業而言,是一個極有價值的參考。

      相關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天堂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精品国产免看国产一区| 好爽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无码三飞|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人妖| 老湿机一区午夜精品免费福利|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麻豆AV天堂一区二区香蕉|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国产精品综合AV一区二区国产馆 |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怡红院AV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少妇无码AV无码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丰满岳乱妇一区二区三区| 一区二区三区午夜| 久久免费视频一区| 中文字幕aⅴ人妻一区二区 |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MD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视频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一区国产精品|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 精品日韩一区二区|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一区二区手机视频|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 亚洲毛片αv无线播放一区 |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