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巨潮 WAVE,作者 | 小盧魚,編輯 | 楊旭然
9 月 10 日,羅永浩在微博發文,稱自己在西貝用餐后發現 " 幾乎全都是預制菜 ",且價格昂貴,用餐體驗 " 惡心 ",并呼吁立法強制餐館注明是否使用預制菜。
第二天,西貝創始人賈國龍迅速公開否認了指責,強調 " 根據國家規定,西貝沒有一道菜是預制菜 ",并稱羅永浩的言論損害了品牌商譽,表示一定會起訴。
第三天,羅永浩宣布懸賞 10 萬元征集西貝使用預制菜的證據,當晚,他通過直播展示西貝部分食材包裝,指出其含有添加劑且保質期長達 18 個月,以此質疑其 " 現做 " 的說法。西貝則推出了 " 羅永浩菜單 " 作為反擊,事態進一步升級。
第四天,賈國龍通過網絡道歉,表示 " 顧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顧客如初戀 ",同時稱羅永浩為 " 網絡黑社會 ",羅永浩反擊稱自己也是顧客,并沒被當初戀看待。
和消費者對預制菜一邊倒的反感不同,餐飲行業乃至整個商界對預制菜的態度要更加復雜,有的人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去反對預制菜,有的人在支持預制菜,有的人在支持餐飲業,有的人在支持賈老板。甚至有些人實際上已經從爭論的表象中超脫出來,只是在單純地共情并支持一個抽象化了的 " 老板群體 "。
事情越發復雜。而于東來那句已經被刪掉的話,在爭論升級之后卻顯得更加真誠:" 任何事沒有完美,感謝西貝、海底撈等品牌企業可以讓我找到相對放心可口吃飯的地方。"
01 標準
西貝硬剛羅永浩的第一條就是,據國家規定,西貝使用的不是預制菜——因為是中央廚房制作的。但關鍵的問題在于,目前國家對預制菜的標準,并不等于老百姓心目中對預制菜的定義。
事實上,中國對預制菜的定義經歷了多次調整,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對預制菜也缺乏嚴格監管。
最早的 2016-2021 年,那時預制菜只是一個宏觀的產業概念,是一個值得探索發展的農業方向,并未有細致的產品界定。
到 2022 年,中國烹飪協會發布的團體標準將預制菜分為四類,即食,即熱,即烹,即配。這個定義覆蓋面非常廣,分類方法比較接近美國的標準。
美國的預制菜被稱為 3R 食品,即 " 即食、即熱、即烹 ",是 " 家庭替代餐 ",旨在為家庭提供一種外部制作、家中消費的飲食解決方案,以盡量減少家庭備餐的時間和工作量。
監管方面,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對預制菜進行各項規定,要求其符合食品添加劑標準、提供食品安全測試報告(包括微生物、農藥殘留、重金屬等)、生產工藝需符合良好生產規范(GMP),并執行 HACCP 體系以確保安全。
但 2022 年中國對預制菜的監管處于起步階段,不少細則還尚未完善。就連 " 預制菜標準 " 也只是行業協會的分類,同時還可以執行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企業標準,說當時不存在某個嚴格、統一的標準并不為過。
到了 2023 年,預制菜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 " 提升凈菜、中央廚房等產業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 "。這意味著發展預制菜產業正式成為了國家推動鄉村振興、促進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舉措。
既然預制菜產業要發展,那就要解決過去預制菜定義寬泛,導致的監管對象不清、措施難以精準落地等問題。所以去年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
《通知》中對預制菜的定義是這樣明確的:
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制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這其中最大的意義在于,用 " 排除法 " 給預制菜劃下了清晰的界線。按照這樣的規定,經由各地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僅經清洗、去皮、分切等簡單加工的凈菜,速凍面米食品、饅頭、糕點、面包、披薩等,都不屬于預制菜。
恰恰是 " 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屬于預制菜 " 這一條,引發了巨大爭議。一些連鎖品牌餐廳可能在市場上主打 " 新鮮現做 "、" 傳統工藝 " 等概念,但其實際操作過程中,需要大量依賴(甚至必須依賴)中央廚房配送的預加工半成品。
02 科技
防腐劑和長保質期,正是消費者心目中預制菜最大的雷點。而上述《通知》里也明確要求了,預制菜不能添加防腐劑。
其實真實的情況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完全可以在不使用防腐劑的情況下,實現長達數月乃至更長的保質期——只要能杜絕微生物。
這其實就是 " 罐頭 " 的制作工藝,只不過包裝從鐵罐變成了更輕便的蒸煮袋。
急速冷凍是另一種主流形式,我們常買的速凍餃子、包子、小龍蝦等都屬于這一類。需要將菜品烹飪后迅速冷卻,然后通過專業的速凍生產線進行急速冷凍,最后在 -18 ℃的冷鏈環境下儲存、運輸和銷售。
目前預制菜主要依靠 -18 ℃的冷凍技術來鎖鮮和避免使用防腐劑。雖然這是一種有效的物理保鮮方法,但對冷鏈物流的依賴極高,運輸和儲存成本也相應增加。
爆炒之類的中餐烹飪工藝,也難以通過工業化設備完美復制,導致預制菜口味與現做菜存在差距,難以滿足消費者對口感的高要求。
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任何形式的工業加工,都會對食材的營養成分造成一定影響。
只是當我們討論營養成分損失時,最好還是有一個合理的比較基準和心理預期。畢竟新鮮的蔬菜在冰箱里放上兩三天,也會損耗的營養成分。為了節省買菜做飯洗碗的一系列時間,也有人愿意損失一些營養成分。
日本的預制菜行業是個已經經歷發展過程的案例。在快節奏、高齡化、獨居家庭增多的社會背景下,預制菜所提供的便利性價值被提升到了極高位置。
同時,日本食品工業一直探索減少加工對營養和風味的負面影響。例如,研發更優化的加熱曲線(溫度 - 時間組合)、更好的鎖鮮包裝、添加功能性營養素進行強化等工藝。
最重要的是,日本為預制菜建立了完善的冷鏈物流體系,全國冷鏈覆蓋率超過 90%。從預制菜生產工廠到配送中心,再到終端銷售網點,整個物流鏈條都處于嚴格的低溫環境中。
中國預制菜行業不僅需要強化冷鏈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還要在保鮮技術、口感復原技術、智能化生產設備等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其實,人們在網上調侃的 " 科技與狠活 ",恰恰是預制菜行業健康發展最需要的東西,也是全行業缺乏的東西。
03 利益
即便科技保障跟上了,預制菜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會有大量的先天局限。
對消費者來說,選擇吃什么不僅是為了果腹,更是一種價值交換和情感體驗。當消費者走進一家裝修考究、有廚師明檔的餐廳,他們所支付的不僅僅是菜品的價格,還包括了對 " 手藝 "、" 鍋氣 " 等中餐文化的期待。
如果商家未明確告知而使用了預制菜,甚至將其作為現做菜品標出高價,就構成了一種信息不對稱,甚至是欺騙。來餐廳消費的人會認為自己的核心利益被侵犯了,這與菜品口味是否好、價格是否貴,是兩個維度的問題。
如果大量使用了中央廚房預加工、長保質期的食品,又沒有事先告知,即便這不是國家標準意義上的預制菜,也會丟失掉消費者的信任。更何況有些餐廳——尤其是那些擅長在商場開店的餐廳,其價格并不便宜。
告知客戶使用了預制菜或者中央廚房,這看似簡單,但在利益高度分散、從業者數以百萬計的中國餐飲業,卻是個很復雜的問題。
預制菜不僅僅是一種食材,更是一種商業模式的顛覆和重構。它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效率革命的同時,也在迫使整個行業重新思考,餐廳的價值究竟何在。
傳統模式下,餐飲的核心競爭力是廚師的手藝、食材的新鮮度,打造好口味菜品的能力。這個模式高度依賴后廚團隊,難以規模化復制,也制約了中餐品牌無法像麥當勞、必勝客那樣實現全球化連鎖,讓中餐企業的天花板一直很低。
預制菜或中央廚房模式下,餐飲的核心競爭力變成了供應鏈的效率、品控的穩定性和運營的可復制性,口味和質量高度統一。雖然口味不一定很好,但在不依賴廚師的情況下,這種模式可以通過規模優勢降低成本,并實現快速大規模擴張。
預制菜或中央廚房模式,本質上都是在用食品工業的邏輯重構中餐的生產流程。工業化的過程中,會淘汰那些除了 " 現炒 " 之外毫無特色的中餐館,也會逼迫所有餐飲行業的從業者:" 我的不可替代性到底在哪里?"
無論消費者如何抵觸,這個產業終究是在不斷壯大,并產生了不少強大企業。
就像剛剛 " 塌房 " 的西貝,失去美譽度之前,在經營上是相當成功的。
04 寫在最后
餐飲業的工業化和資本化問題,不同于其他行業,顯示出更清晰的社會屬性。
在本輪討論中,一個隱藏著的社會擔憂就在于,在中國,餐飲是吸納低層級創業與就業的重要產業,是很多人在遭遇就業問題之后的一條退路。
餐飲業如果完全被預制菜背后的工業、資本力量所主導,行業的準入門檻必然會大幅抬高,那些依靠一鍋一灶謀生的普通人的生存空間,也會隨之被壓縮。
如果普通人的傳統就業路徑一條一條的減少,或者被壟斷平臺一條一條的控制,那 " 老板群體 " 們所期待的那些揮金如土的消費者,又該從哪里增長出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