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的是沈陽順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沈陽順義 ")的控股權,目前公司已與沈陽順義董事長李英順簽署意向性協議,交易細節有待披露。
今年 2 月,公司剛宣布終止收購國產濾波器龍頭武漢敏聲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武漢敏聲 ")的控股權,眼下,公司已將目光從半導體轉向了熱度高漲的軍工賽道。在公司過往數年的發展中,這種追風口式的跨界并購曾反復上演,前車之鑒,需警惕。
5 個月內二度籌劃并購
慈星股份此次并購正值并購重組政策松綁之際,5 月 16 日,證監會發布修訂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其中明確支持符合商業邏輯的跨界并購。沈陽順義是慈星股份近五個月相中的第二個跨界標的。
慈星股份主要從事針織機械的研發、生產和銷售,核心產品是智能針織機械設備,主要用于毛衫、鞋面及針織商品的生產。
今年 1 月,慈星股份曾籌劃收購武漢敏聲的控股權。武漢敏聲是慈星股份 2021 年就看中的一家初創公司,彼時,武漢敏聲雖然無量產產品、無營收,但慈星股份依然斥資 2 億元拿下武漢敏聲 12.5% 的股權,其 " 豪氣 " 一度招致監管關注。
2025 年,武漢敏聲已經成長為國內高端射頻濾波器的代表廠家之一,所以,今年 1 月慈星股份擬收購武漢敏聲控股權時,外界呼聲頗高。
不過,這筆交易最終未能成行,今年 2 月 6 日,慈星股份宣布終止該計劃,原因是 " 交易各方未就本次交易具體方案、交易條件達成最終實質性協議 "。
筆者此前曾在 "慈星股份‘緋聞’成真:從針織機械商到濾波器龍頭,虧損標的估值 3 年翻倍" 文中提到,三年的時間里,武漢敏聲雖然估值已經實現翻倍,但基本面沒有明顯改善,公司不僅尚處于虧損狀態,且未來將要大口 " 吞金 ",其正在建設的產能 1 萬片的晶圓自有產線預計總投資 30 億元,2026 年可實現量產。
從時間成本、收購代價,以及后續投入來看,對資金面并不十分寬裕的慈星股份來說,后續挑戰不小。
捕捉又一個風口
過往數年,慈星股份曾多次嘗試跨界,從互聯網到機器人、再到后來的新能源和半導體,跨界步伐緊跟風口,其中,跨界互聯網的代價尤為慘烈,前車之鑒不容忽視。
2016 年,慈星股份高溢價收購兩家互聯網公司,包括互聯網視頻企業杭州多義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和互聯網廣告服務平臺杭州優投科技有限公司,為此積攢了 8.6 億元的商譽,但業績承諾期一過,標的業績旋即變臉,導致慈星股份在兩年內吞下全額計提商譽減值的苦果。截至 2024 年,慈星股份 8 成以上的收入依然來自電腦針織橫機業務。
眼下,軍工行業有望開啟新一輪景氣周期,慈星股份又瞄向了軍工賽道。
沈陽順義成立于 2012 年,旗下有軍用健康管理系統、軍用智能檢測設備、維修保障設備和仿真訓練模擬設備四大類產品模塊,同時涉足軍品和民品領域,其中,民品項目主要包括礦用液態二氧化碳氣化防滅火智能裝備系統、物聯網的遠程液位控制系統等。2023 年,公司獲得國家級 " 專精特新 " 小巨人企業認定。
筆者梳理公開信息發現,近三年,沈陽順義處于快速發展期,公司員工數從 2021 年的 85 人增長到官網目前披露的 200 余人,年產值從 2022 年的 1.6 億元增長到目前官網披露的 3 億元。
此外,2022 年沈陽順義啟動了智能裝備產業化基地項目,擬投資 1.85 億元,2023 年 7 月,該項目已經完成 1 號廠房的主體封頂。沈陽市自然資源局消息顯示,2025 年 1 月,該項目的研發樓改擴建項目方案通過審批。李英順 2024 年曾公開表示,該基地建成后將實現新產品產值 5 億元以上。
沈陽順義的創始人、董事長李英順是工學博士,曾先后任教于沈陽工業大學、北京石油化工學院、大連理工大學。2020 年,沈陽順義啟動上市工作,直到 2024 年 5 月才正式接受 IPO 輔導,輔導機構為長江證券承銷保薦有限公司。截至 2025 年 4 月,沈陽順義的上市輔導進行到第四期。
另據報道,沈陽順義計劃通過上市融資 5 億元,主要用于廠房建設、擴大生產線和科研投入,擴產方面,主要是建設微控制器和芯片生產線。
綜合公開信息,沈陽順義 2017 年以來共進行了四輪股權融資,投資方包括海通新能源、遼寧科創、中兵順景、遼寧省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共融資 1.5 億元,其中,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主導發起的基金公司中兵國調(廈門)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公司注資 1.1 億元,目前李順英的持股比例是 54.3388%。(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張孫明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