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金融監管總局公布了 2025 年一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資產總額 458.3 萬億元,同比增長 6.7%。其中,大型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 198.5 萬億元,同比增長 7.3%,占比 43.3%;股份制商業銀行本外幣資產總額 75.5 萬億元,同比增長 5.2%,占比 16.5%。
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質量總體穩定。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 3.4 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 1574 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 1.51%,較上季末上升 0.01 個百分點。
商業銀行風險抵補能力整體充足。一季度末,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 6568 億元。平均資本利潤率為 8.82%,較上季末上升 0.72 個百分點。平均資產利潤率為 0.68%,較上季末上升 0.05 個百分點。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余額為 7.2 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 2273 億元;撥備覆蓋率為 208.13%,較上季末下降 3.06 個百分點;貸款撥備率為 3.15%,較上季末下降 0.03 個百分點。
值得關注的是,一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 35.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2.5%;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 13.7 萬億元,較年初增加 7955 億元。
" 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連續高于整體貸款增速,體現出金融資源重點支持小微的持續性導向,小微金融是多家銀行在凈息差下行期重點開拓的市場,央行再貸款、財政貼息、政府擔保增信等措施也引導金融機構。" 蘇商銀行高級研究員杜娟告訴筆者。
目前,大型商業銀行是普惠小微的支持主力,2025 年一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貸款余額占比在 44.41%,較 2024 年末的 42.77% 再提升 1.64 個百分點。
普惠型涉農貸款方面,央行、金融監管總局也持續推動金融資源投入,并將糧食安全、鄉村產業、鄉村建設、農業科技等領域作為重點。
杜娟認為:普惠型涉農貸款更為下沉,農戶在可抵押資產、財務資料、征信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農業種養植還受氣候等多種低可控因素影響,目前在數字技術加持下,已有金融機構通過衛星影響結合智能識別等技術,做農作物監測等,金融機構也在不斷加強涉農信貸產品創新,以提升適配性,
保險方面,一季度末,保險業金融機構(不含專業保險中介機構)總資產 37.8 萬億元,較年初增加 1.9 萬億元,增長 5.4%。其中,財產險公司 3.1 萬億元,較年初增長 6.2%;人身險公司 33.1 萬億元,較年初增長 4.8%;再保險公司 8423 億元,較年初增長 1.7%;保險資產管理公司 1326 億元,較年初增長 3.8%。
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 2.2 萬億元,同比增長 0.8%,雖然增速相對平穩,但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下,仍保持了穩定的發展態勢。
賠款與給付支出 8274 億元,同比增長 12.2%。業內人士分析:這意味著保險公司對于風險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在持續改善。當被保險人遭遇意外事故、自然災害或疾病等風險時,保險公司能夠及時給予賠付,幫助被保險人減輕經濟負擔,恢復生產生活。
新增保單件數 249 億件,同比增長 20.7%,表明保險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保險意識在全社會逐漸普及,保險公司在銷售和承保方面呈積極態勢。
上述人士補充:雖然保費收入和賠款與給付支出同比增長均較為溫和,但這并不意味著保險業的增長潛力已經耗盡;相反,隨著保險產品種類的增多和保險意識的提高,保險業仍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孫騁,編輯|劉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