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市象,作者 | 古廿,編輯 | 文昌龍
秋天第一杯奶茶結束,瑞幸和星巴克員工先后收到當日的獎勵補貼。
瑞幸當天一線員工每人 88 元,星巴克當天一線員工每人 100 認可積分(相當于 100 元)。不論金額多少,都是一份對于當日工作高峰的一個鼓勵。但是星巴克的客單價更高,出杯量更少,相對而言工作強度更低一些。
二季度,瑞幸在同比增長 47.1%,創下單季營收新高后,整個上半年累計總凈收入為 212.24 億元。同期,星巴克中國總營收規模為 15.297 億美元 ( 約合人民幣 109.78 億 ) 。兩相比較,今年上半年,星巴克營收總額約為瑞幸的 51.7%。
外賣大戰在瑞幸這里并未演變成單純的低價競爭,而更像是推動單量與收入雙升的節點事件。然而,在市場為這份超預期的成績單喝彩時,瑞幸近期針對門店運營出臺了兩項新規定,引發一線員工討論中的另一種情緒。
「市象」了解到,近期瑞幸對門店運營進一步補充并嚴格考核兩項新制度。
第一項調整是標準出餐制度的補充。
隨著外送訂單量大幅上升,瑞幸發現因為提前掃碼出餐但飲品尚未打包的情況,導致配送員到店后不能及時取餐,消費者投訴增加。總部因此要求,將外送打包動作納入標準考核范疇,對 " 未打包先掃碼 " 的行為進行扣分。
一些門店員工反映,這意味著在門店運營效率已達極限的情況下,要兼顧及時率和標準化,難度陡增。外賣單量增加后,門店不得不專門抽調人手負責打包流程。
不過,僅一周后,這一標準再次調整,恢復為先掃碼后打包。主要原因是實施后發現,打包完成后掃碼存在操作不便的問題。
目前稽核重點調整為視頻檢查 " 掃碼出餐后是否及時打包 ",要求門店出餐后盡快完成打包,確保配送員到店時能立即取餐,避免因長時間未打包導致配送延誤或投訴。
第二項是物料調撥稽核。總部要求門店在監控下完成調撥收貨確認,核對實收與調撥數量的一致性,并檢查物料開封情況。
有已經離職的武漢區域門店店長透露:瑞幸強調求真務實,但是在物料調撥這塊,此前有區經理會為了減少損耗,完成指標,在多個門店之間調換彼時開封未使用完的物料。其向總部投訴后,并沒有引發管理層的人事變動,只是在門店層面增加更多的監督動作。
兩項規定的共同點,是在高單量背景下,總部對運營流程和物料管理的精度提出更高要求。它們能減少風險、保持品牌一致性,但對終端執行端而言,這種 " 精細化 " 更多意味著負擔的增加,而非紅利的分配。
瑞幸正在證明自己有能力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持續增長。但增長能否長久,不僅取決于市場端的速度,還取決于一線的承受力——至少在當下,這杯咖啡,還興奮不了自己人。
隨著瑞幸門店網絡的持續擴張,總部與加盟商、員工之間的關系管理將成為一個更長期的平衡問題。
01 打出內傷的外賣大戰
掙到錢的瑞幸開始發補貼了。
據「市象」了解,7 月底瑞幸總部對聯營商家進行外賣補貼,按照單量的不同,單店可以拿到 5000-10000 元不等。對此,有加盟商稱,真是賺到錢了,現在對我們也開始大方了;也有加盟商吐槽,外賣單量太多太累,這點補貼錢不賺也罷。
外賣大戰開始前,瑞幸的卷主要是在一線員工,此前「市象」在《瑞幸需要宇樹科技》一文中,曾指出瑞幸門店運營層面的極致效率。外賣大戰開始后,線上訂單占比的提高,開始卷向聯營商們。
以 8 月 7 日的秋天第一杯奶茶主題活動為例,有加盟商粗略算了一筆賬:外賣 675 單,配送費 4250 元,實收 25 個點,扣去費用實收 18 個點。有門店稱幾乎 8 成外賣訂單,2 成自提單,爆單結束一看毛利全是配送費。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 6 月 30 日,瑞幸單季度配送費用從 6.1 億元增至 16.7 億元,同比大增 175.1%。總部依靠規模效應,可以通過邊際成本覆蓋掉這部分的費用增長,但是對于個體聯營商而言,依然需要承壓。
因此,為了減輕合作伙伴壓力,瑞幸對聯營商家進行外賣補貼。通過總部的補貼調節,應對市場變化,是瑞幸的長期動作。
此前的一季度,瑞幸也進行了合伙人補貼政策調整:自 2025 年 1 月起,新版補貼調整為當毛利率超過 4 萬元后,單杯毛利衡量標準均較此前降低 0.5 元,其補貼標準也較此前降低 0.5 元。
單是新增學校門店補貼,寒暑假提供每月 6000 元的補貼。補貼月份為 2 月、7 月和 8 月,單店補貼金額一年最高 18000 元。幫助加盟商減輕寒暑假期間的經營壓力,并進一步加深在學校點位的擴張。
整體而言,有加盟商表示:外賣大戰對瑞幸的沖擊波動有限,即使有些門店可能少賺了,但是后期通過總部的補貼調控,還是可以保持在一個穩定狀態。只不過相比總部財報的驚人增長,一些加盟商更希望不打。
據了解,目前一家經營成熟的瑞幸門店,一年可以的利潤大概在 20-25 萬左右。即便沒有一些新品牌的爆發力,在一些加盟商看來,開瑞幸的門店約等于投資,每年有 20 多萬的長期穩定收益,至少目前整個市場還沒有其他萬店品牌可以做到。
有看過外部加盟生意的瑞幸合作伙伴對「市象」總結:蜜雪利潤太薄、庫迪還在虧錢、其他的萬店品牌穩定性太差。這種穩定性很難談來自哪里?可能來自規模化的供應鏈,也可能來自瑞幸沒有情緒的決策邏輯。
02 沒有情緒的決策機器
瑞幸咖啡創始人郭謹一曾坦言:" 在暴雷之前,瑞幸沒有使命、愿景和價值觀,我們也從沒討論過。"
財務造假危機爆發后,瑞幸迅速更換管理層,由郭謹一領導的新團隊著力重塑企業文化。上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確企業使命:創造幸運時刻、激發美好生活渴望;愿景:創造世界級咖啡品牌;價值觀:求真務實、品質至上、持續創新、非我莫屬、互信共贏。
針對因財務造假導致企業幾乎崩盤的教訓,瑞幸把 " 求真務實 " 放在了價值觀的首位,希望可以在經營的各環節,滲透使命、愿景和價值觀,確保企業文化理念真正落地。
但據「市象」了解,去年有武漢地區的一個店長投訴區經理管理的多個門店內部串貨,以減少損耗,完成指標。在瑞幸內部,門店之間互相調換剩余的物料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這些操作是違規的。
而在反饋數月后,內部調查遲遲沒有結論,倒是門店層面的運營管理動作率先升級。有門店運營人員表示,現在總部開始嚴查調撥,總部物料組會聯動總部視頻組進行門店調撥視頻專項,重點稽查門店私下調貨的現象。
有茶飲從業人士對此指出,這種關注事的處理邏輯更高效。
一般而言,門店一線情況復雜,很難說舉報人和被舉報者之間出于什么樣的目的和情緒,如果沒有對外造成嚴重影響,瑞幸的處理邏輯往往更關注事本身,以及如何完善流程,避免同樣的事情大規模發生。
這種決策往往以數據為主,自上而下的進行判斷,且幾乎很難受自下而上的情緒影響,使得其穩定性像一臺精密的自動化咖啡機。
對于量化判斷的方法論,讓瑞幸在產品研發層面,不相信碰巧,更相信數據。瑞幸將各種原料和口味數字化,量化追蹤飲品的流行趨勢。通過這些數據,瑞幸能得出無數種產品組合,也能看到還有哪些奶咖、果咖產品沒有研發上新,可以進行嘗試。
比如,瑞幸不會用 " 香 "、" 甜 " 這樣的文字來表述風味,而全部改成數字。這樣,瑞幸后期研發產品時就可以通過這些數字來尋找對應的原物料。像桃子的風味就包含桃子本身的香氣、酸味、甜味等,瑞幸會依據這些風味分解出一張圖,看能否和咖啡的風味結合。
但當瑞幸用這些方法論管理人,缺失的人情味又使得一線員工難言歸屬感。最近讓不少一線員工熱議的 " 先掃碼后出餐 " 的考核,一定程度上就是這種決策機制下的另一面。數據、指標只能展示結果,具體過程中的人往往并不顯眼。
有員工直言:提前掃碼的客訴問題,根本原因還是人效問題。外送單量暴漲,又不愿意加人或者加送單時長,個別門店的客訴一刀切到所有門店。最后就是所有人一起承擔門店的運營壓力。
03 披著科技屬性的餐飲企業
瑞幸骨子里更希望自己是一家科技企業,希望所有動作都能被量化、系統化。
例如,瑞幸進軍美國市場后,紐約門店拒收現金,僅支持官方 APP 和網站下單。在當地消費者提出質疑后,瑞幸回應稱 " 我們不是咖啡公司,而是一家科技公司 "。這一幾乎沒有人味的說法,引發消費者強烈反彈,多人撥打紐約 311 投訴,呼吁維權。
事實上,自 2020 年 11 月起,紐約實施《無現金禁令法》,明確禁止零售和餐飲企業拒收現金,保障低收入、老年人和無銀行賬戶人群的支付權益,維護公平商業環境。瑞幸的數字支付模式顯然觸碰了這條法律紅線。
回顧瑞幸的發展路徑,其核心在于以技術驅動的 " 新零售 " 理念,從位置基礎的供需雙邊實時撮合系統出發,構建了一整套點單和配送體系。打開瑞幸 App 下單,咖啡便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這套能力和瑞幸最早的創業班底神州優車網約車 App 叫車的模式高度相似,背后是同一套數字化運營能力。2015 年,瑞幸創始人錢治亞靈感來自神州優車,希望打造像叫車一樣便捷的咖啡點單和配送服務。
2016 年,中國市場還無現磨咖啡外賣供應,瑞幸填補了這一空白。之后在這一模式下快速完成上市,講的是 To vc 的邏輯。
從財務造假風波中走出的瑞幸是一個產品型企業,2020 年,瑞幸聚焦食品供應鏈和產品品質,以產品驅動回歸餐飲本質。專注打造供應鏈和產品品質的瑞幸,獲得了外賣平臺崛起的紅利,并且依靠數字化和規模化能力吃下了第二次外賣大戰的紅利。
然而,瑞幸重拾增長后,過于強調數據和效率,缺乏人情味,難以逃脫餐飲行業——作為第三產業和服務行業所面臨的固有困境。未來,瑞幸如何在堅持數字化運營的同時,兼顧市場合規與伙伴管理,將成為其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