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感嘆:" 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這么脆弱,打不得、罵不得了。"
" 我們哪個不是小時候被打罵過來的,怎么一點事都沒有?"
" 就是慣的,餓他幾天,什么病都沒有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看上去比以前更脆弱了?是什么原因,給了我們這樣的感受?
01 孩子看上去變得 " 更脆弱 ",是這 3 個原因
其實,現(xiàn)在的孩子看上去變得 " 更脆弱 ",主要是這 3 個原因。
第一個,關注度變高了。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家庭系統(tǒng)理論。該理論將家庭看成是一個復雜的人際系統(tǒng),它具有自己的等級劃分和規(guī)則,制約著家庭成員的行為。家庭既可以運行良好,提升家庭的幸福感,也可能功能失調,讓一個或多個成員產生持續(xù)的心理病態(tài)。
以前的家庭,一般是多子女家庭,父母的關注度通常較弱。而如今,少子女家庭,一個孩子,會被五六個人關注,他就像站在聚光燈下,一舉一動,無論是性格中的哪一部分,都會被放大。而他個性的空間,也就被壓縮了。
但是,每個成員都過度地參與了其他人的生活,就會導致個體沒有自主性,總是被控制。這時候,就容易激發(fā)孩子的負面情緒。
第二個,運動空間受限。
過去的孩子,相對來說是比較放養(yǎng)的。大多數時候,都在外面瘋玩,運動量非常大。等玩累了,晚上很容易就睡著了,睡眠質量也很好。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運動可以幫助孩子調節(jié)情緒。我們體內有一種激素叫 " 內啡肽 "(endorphin),它是一種由腦下垂體和丘腦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能夠給人帶來一種愉悅的感覺,能幫助人緩解壓力,而運動可以幫助人體分泌更多的內啡肽。
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運動完之后,雖然身體上很疲憊,但是心理上往往會感覺很愉悅、很快樂。孩子運動之后,體內的內啡肽會提高,情緒會更加積極。
但現(xiàn)在孩子們壓力很大,有繁重的學業(yè),被關在 " 籠子里 ",失去了發(fā)泄的渠道,導致情緒難以紓解,因此容易患上情緒病。
第三個,情緒被代際傳遞。
其實,以前的孩子,并不是沒有心理問題,只是在當時的年代,沒有人將其當回事。
有一部分情緒被排解了,但大量的心理問題的則隱藏在了性格里,被代際傳遞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告訴自己,以后有孩子了,不要變成父母的樣子。
但你成年后,當了父母,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某一個瞬間,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和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樣。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父母的影子。
所以,并不是現(xiàn)在的孩子變得脆弱了,而是綜合因素導致的結果。
02 如何培養(yǎng)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培養(yǎng)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在這里,給你 3 個建議。
1. 不要讓學習成績成為孩子的唯一價值感來源
很多家長,都有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希望孩子學習好,出類拔萃。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甚至會有 " 比較 "" 逼迫 " 等行為。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 " 超限效應 ",指的是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xiàn)象。
孩子在家長的逼迫和重壓之下,就容易被逼出心理疾病。
其實,很多事情都比成績好更重要。前一陣子,赤嶺阿亮劃船海釣,漂流了一夜。他身上有一種未經雕琢的野性和生命力,得到了大家的喜愛。
孩子能鬧騰,能探索,能健康、快樂的成長,長成他本該成長的樣子,也是很好的事情。
泰戈爾說:" 讓我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你,而又給你光輝燦爛的自由。"
心理陽光的孩子,背后也會有個陽光的家庭。父母能包容孩子,接納孩子,他才能感受到愛,發(fā)展出健全的人格。而這樣的孩子,未來是不會差的。
2. 不要用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莊子 · 至樂》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一只海鳥飛到魯國都城郊外,魯國國君讓人把海鳥接到太廟里供養(yǎng)起來,奏《九韶》之樂想讓它高興,用最高規(guī)格的 " 太牢 " 作為膳食。
沒想到,海鳥竟憂心傷悲,不敢吃一塊肉,不敢飲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魯國國君發(fā)自內心愛這只鳥,他用自認為最好的方法來養(yǎng)鳥,結果卻把鳥給養(yǎng)死了。
大多數父母也是這么養(yǎng)孩子的,看上去是把最好的東西給了孩子,但實際上給的是對方不需要的,對方根本開心不起來。
這樣的結果,就是會讓孩子產生慢性壓力。甚至感到悲傷、痛苦。
所以,父母不要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著名哲學家馬丁 · 布伯曾說:" 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xiàn)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么,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么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
3. 建立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父母的覺醒》一書中指出: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不是在培養(yǎng)一個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個有獨立特征的靈魂。
所以,父母對待孩子,首先要把孩子當成一個人。人是有情緒的,因此,父母更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培養(yǎng)和孩子共情的能力。這要求父母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思維:孩子到底是怎么想的?他有什么需求?
父母對孩子而言,是有 " 情緒容器 " 的功能的。孩子有負面情緒,作為家長,要當孩子的樹洞,傾聽孩子的想法。
哲學家弗洛姆說:" 如果沒有尊重,愛就很容易墮落為統(tǒng)治和占有。"
真正尊重孩子,孩子才會感受到被愛,也會具備愛人的能力。
最后總結一下,其實并不是孩子變脆弱了,而是環(huán)境和時代變了。那么如何養(yǎng)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有 3 個建議:不要讓成績成為孩子唯一的價值感來源;不要用愛的名義控制孩子;建立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作者:楊怡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 楊博士說心理 "